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一尘之光 > 第41章 “不能停”的执念 (上)暖灯下的方案与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章 “不能停”的执念 (上)暖灯下的方案与劝

秋夜的风裹着桂香的凉意,从诗社的窗缝钻进来时,像只蹑手蹑脚的猫,刚探进半只爪子,就被满室暖灯挡在了外面。那些橘黄色的光从灯罩里漫出来,在地板上织出柔软的网,把风的冷意都滤成了温柔的纱。墙角的炭炉烧得正旺,火苗“噼啪”地舔着炉壁,把空气烘得暖融融的,混着书架上旧书的墨香,酿成了让人安心的味道。

阿哲正帮着收拾文创货架,货架是老周用旧木板拼的,边角被磨得圆润,还留着几处浅浅的刻痕——是孩子们趁他不注意时,偷偷刻下的小太阳和星星。他把印着“诗是生活的糖”的帆布包叠得整整齐齐,棱角对齐得像用尺子量过,包上的字迹是阿雅写的,圆润的楷体里藏着点俏皮,“糖”字的一点特意画成了颗小爱心。叠到第三只时,他抬头望了望长桌,见一尘还坐在电脑前,屏幕光映在他脸上,忽明忽暗,连眼底的疲惫都清晰可见——那疲惫像被墨笔晕开的水痕,藏在睫毛的阴影里,却怎么也遮不住。

一尘正对着下周的“乡镇学校诗集捐赠”活动方案反复修改,鼠标点击的“嗒嗒”声在安静的屋里格外轻,像雨滴落在青石板上。屏幕上的表格密密麻麻,“捐赠书目”“运输路线”“签收联系人”列得清清楚楚,连“防震包装材料”后面都标着三个感叹号,是他生怕路上颠簸,把书磕坏了。桌角堆着几本样书,《儿童诗选》的封面被摩挲得发亮,《写给孩子的短诗》里夹着张便签,上面用红笔写着“优先选带插画的,孩子们喜欢看图”。

阿哲忍不住走过去,皮鞋在地板上蹭出轻微的声响。他伸手把鼠标往旁边一挪,指尖碰到一尘微凉的手背,像触到了块浸在水里的玉。语气里带着点嗔怪,却藏着化不开的疼:“你看看现在多少人盯着诗社?我妹阿雅,天天泡在设计室里,连吃饭都抱着画板,说要给诗集画最漂亮的封面;那开打印店的创业小子,跑对接跑得脚不沾地,一天能跨三个区,昨天还说打印机都快被诗集订单磨坏了;老周更不用说,天天来‘坐班’,擦书架比谁都仔细,连书脊上的灰都要用软布一点点蹭掉。”他顿了顿,把一尘手边的冷茶换成刚泡的桂花茶,水汽漫上杯盖,带着甜甜的香,“这么多人搭把手,你用得着还这么拼?真把自己当成上了发条的钟,停不下来了?”

一尘抬手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指节捏出轻微的声响,像枯枝轻轻碰撞。他没反驳,只是侧过身,把屏幕转向阿哲——上面是刚整理好的求助信清单,用浅蓝色的文件夹存着,文件名是“待飞的诗”。几封来自偏远乡镇的信被标了红,像几颗跳动的红心,字里行间满是期待:“孩子们从没见过诗集,课本里的诗太短了,想请诗社寄些书来,让他们也看看诗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村里的小学只有一间图书室,书都是旧的,孩子们说想读带拼音的诗,这样就能自己念了”。纸页边缘还沾着点墨痕,是他反复标注时蹭上的,像不小心撒了把星星的碎屑。

“你看这封。”一尘指着最上面的信,发件人是“青山乡小学王老师”,字迹娟秀却带着点潦草,想来是写得急了,“王老师说,有个失明的孩子,总摸着课本上的盲文问‘诗是什么形状的’,她答不上来,只能抱着孩子哭。咱们的盲文诗集要是能早点送过去,那孩子说不定就能摸到诗的形状了。”他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信里的期待,“还有这封,石头村的孩子说,他们的教室朝东,早上的阳光会落在第三排的课桌上,想知道诗里的太阳,是不是和他们教室的一样暖。”

阿哲看着屏幕上的字,忽然没了脾气。他想起上周去邮局寄书,看见快递员抱着沉甸甸的包裹,说“这些书要去大山里呢”,当时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可转头看见一尘对着物流单核对地址,眼睛熬得通红,又忍不住心疼——这人总把别人的期待揣在怀里,像揣着团火,生怕自己走慢了,那火就灭了。

“我知道大家都在帮忙。”一尘关掉清单,屏幕暗下去的瞬间,他眼底的红血丝更明显了,像干涸的湖底裂开的细纹,“阿雅设计的封面,孩子们肯定喜欢;那小子跑对接,比我细心多了;老周擦的书架,连灰尘都舍不得留下。可这些信里的期待,等不起啊。”他拿起桌角的样书,指尖划过书脊上的字,“你见过孩子拿到新书时的样子吗?眼睛亮得像星星,手指小心翼翼地摸着封面,连翻页都怕太用力。那种欢喜,能让所有的累都变成甜。”

炭炉上的水壶“呜呜”地响起来,白汽从壶嘴冒出来,像条柔软的云带。阿哲起身去提壶,往一尘的杯里续了点热水,桂花的甜香漫开来,在暖灯里轻轻浮动:“我不是不让你做,是让你慢点做。你这方案改了八遍了,从运输方式到签收流程,连下雨天怎么防水都写上了,再改下去,打印机都要认识你了。”他把杯垫往一尘手边推了推,杯垫是小女孩绣的,上面歪歪扭扭地绣着“诗社”两个字,周围绕着圈桂花,“明天让阿雅帮忙看看排版,她对这些比你懂;我去跟物流谈,保证把书裹得比棉花还软。你啊,就坐在这儿,喝着茶,看看孩子们以前的画,行不行?”

一尘看着杯里漂浮的桂花,忽然笑了。他想起昨天整理仓库,翻出孩子们画的“诗社的春天”,画里的自己被好多小太阳围着,嘴角咧得大大的。那时的他,好像确实没这么累。“好。”他点了点头,关掉电脑,屏幕彻底暗下去,像合上了一本厚厚的书,“明天让阿雅看方案,你去谈物流。我……我整理孩子们的画。”

阿哲见他松了口,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开始收拾桌上的文件,把方案纸叠好,放进标着“待办”的文件夹里,又把样书摞整齐,书脊朝外,像列队的小士兵。“这才对嘛。”他拍了拍一尘的肩膀,力道很轻,“诗社不是你一个人的,是大家的。就像这炭炉,光靠你一个人添煤,火再旺也有烧尽的时候,大家一起添,才能一直暖下去。”

一尘没说话,只是端起杯子喝了口茶。桂花的甜混着茶水的暖,顺着喉咙滑下去,熨帖得让人发懒。窗外的风还在吹,却好像没那么凉了,大概是被满室的暖灯和茶香挡住了。他望着墙上挂着的“中秋诗会”照片,照片里的人笑得比月亮还圆,忽然觉得阿哲说得对——诗社是大家的,那些期待,也该大家一起扛。

只是心里那点“不能停”的念头,还像颗发着光的星子,在暖灯下轻轻闪着。它不是固执,是怕辜负了那些眼巴巴的盼,怕错过了那些等着被诗照亮的眼睛。就像老周常说的:“路要一步一步走,但心里的火,不能灭。”

炭炉里的火渐渐稳了,发出温柔的“噼啪”声。阿哲收拾完货架,拎起自己的包:“我先回去了,你也早点锁门,别又待到半夜。”走到门口时,他回头望了望,见一尘正拿起一张孩子的画,对着灯光看,嘴角带着浅浅的笑,像捧着件稀世珍宝。

风从门缝钻进来,吹得暖灯轻轻晃了晃,把一尘的影子投在墙上,长长的,却带着点踏实的暖。桌上的方案纸安静地躺着,旁边的桂花茶还冒着热气,像在为这个被期待填满的秋夜,添上了一抹温柔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