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汉阙孤臣 > 第59章 风云际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建宁郡味县低矮的城郭,迎来了它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一群客人。当大将军姜维率领着那支历经磨难、衣衫褴褛却依旧保持着基本建制的残军,出现在城外旷野上时,整个味县都为之震动。城头守军引颈眺望,城中百姓窃窃私语,而临时行宫内的流亡朝廷,更是陷入了一种复杂难言的激动与不安之中。

诸葛瞻与卫将军府属官、以及张翼、廖化等老将,早已闻讯出城相迎。看到姜维及其身后那些面黄肌瘦、甲胄残破却眼神坚毅的将士,诸葛瞻快步上前,深深一揖,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哽咽:“大将军!您……您终于来了!”

姜维滚鞍下马,扶住诸葛瞻的手臂,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将,眼眶亦有些湿润,他用力拍了拍诸葛瞻的肩膀,千言万语化作一声长叹:“思远……辛苦你了!陛下安在?将士们……可还安好?” 他的目光扫过诸葛瞻身后略显单薄的迎接队伍,以及远处那座远不能与成都相比的城池,心中已明了局势的艰难。

“陛下安好,正在行宫等候大将军!将士们……暂且安顿。”诸葛瞻简略回答,随即低声道,“此地情况复杂,霍弋太守……大将军还需心中有数。”

姜维微微颔首,他久经宦海,岂能不知其中关窍。此刻不是细谈之时,他转身对身后的张嶷、傅佥等将下令:“安营扎寨,清点人数,救治伤员,严守军纪,不得扰民!”

“诺!”众将轰然应命,尽管疲惫,但军令如山,队伍开始有条不紊地动作起来。

随后,姜维仅带少数亲随,随诸葛瞻入城觐见。味县的临时行宫(原郡守府)大堂内,气氛庄重而压抑。刘禅端坐于勉强拼凑出的御座之上,面色依旧苍白,带着惊魂未定的惶恐。郤正、董厥等文臣,张翼、廖化等武将,分列两旁。而建宁太守、安南将军霍弋,则立于文官班首稍前的位置,神色平静,目光深邃。

姜维整了整残破的征袍,趋步上前,推金山倒玉柱,行大礼参拜:“臣,大将军姜维,叩见陛下!臣……臣未能守住国门,致使社稷蒙尘,陛下播越,罪该万死!请陛下治罪!” 声音沉痛,带着深深的自责。

刘禅看到姜维,情绪复杂。一方面,姜维的到来让他感到一丝安全,毕竟这是国家最强的武将;另一方面,姜维的失败也提醒着他亡国的惨痛。他慌忙抬手,声音虚弱:“大将军……大将军平身!爱卿……爱卿浴血奋战,千里来奔,忠勇可嘉,何罪之有?快……快起来!” 他甚至示意宦官给姜维看座。

这番对答,虽是程式,却定下了基调:朝廷承认姜维的忠心和功绩,不予追究战败之责。这无疑安了姜维及其部属的心,也向霍弋等人表明了朝廷对旧臣的态度。

姜维谢恩起身,目光与霍弋相遇。两人互相拱手致意。

“伯约兄,一路辛苦。”霍弋语气平和。

“义权兄,镇守南疆,保此一方净土,功在社稷。”姜维回应道。

简单的寒暄,背后是两位重臣初次在如此微妙局势下的交锋与试探。霍弋称“兄”,是平辈论交,暗示其独立地位;姜维称其字并肯定其功,是承认其贡献,但也强调了“社稷”这个共同前提。

接下来的朝议,重心转向了如何安置姜维部众以及未来的方略。这才是真正的难题。

粮草问题是首要的燃眉之急。霍弋率先开口,语气务实:“大将军麾下将士,忠勇可嘉,然远来疲惫,急需休整补给。只是建宁郡地僻民贫,仓廪积蓄,供应陛下銮驾及朝中诸公已属勉强,骤然增加近万将士,粮秣恐难以为继。需早作筹措。”

这是摆在场面上最现实的问题,也是霍弋提醒朝廷和姜维,他掌握着生存命脉。

姜维立刻表态:“霍将军所言极是。维所部将士,愿与建宁军卒同甘共苦,口粮可减半供给,并可分兵屯田,自给自足,绝不给地方增添过多负担!” 他姿态放得很低,显示合作诚意。

诸葛瞻适时提出方案:“可先将大将军部众安置在味县周边适宜屯垦之地,由朝廷与郡府共同筹措种子、农具,尽快开展军屯。同时,请霍将军协助,向郡内大姓及夷帅晓以大义,酌情征购或借贷部分粮草,以解燃眉之急。朝廷可许以将来盐铁贸易之利或官职封赏。” 这个方案试图将压力分散,并引入地方势力,避免完全依赖霍弋。

霍弋沉吟片刻,点头应允:“卫将军之策可行。弋当尽力周旋。” 他没有大包大揽,但也没有拒绝,留下了余地。

更核心的,是军权问题。姜维麾下虽为残军,但皆是百战精锐,其战斗力远非霍弋的郡兵可比。这支力量由谁主导?如何与霍弋的部队协同?

姜维主动提出:“陛下,卫将军,霍将军。维所部将士,久战疲敝,需时日整训恢复。在此期间,建宁郡乃至南中防务,仍当以霍将军为主,维愿倾力辅佐,共保陛下安全。” 他主动交出了一部分指挥权,以示团结,避免刺激霍弋。

霍弋闻言,神色稍缓,也表态道:“大将军过谦了。弋久处边鄙,才疏学浅,正需大将军这等宿将主持大局。今后防务,自当由大将军与卫将军统筹,弋定当遵令行事。” 话虽如此,但“主持大局”与“具体指挥”之间的界限,依然模糊,权力需要在实际运作中重新界定。

朝议在一种表面和谐、实则暗流涌动的气氛中结束。刘禅下旨,犒赏姜维所部,并正式明确由大将军姜维、卫将军诸葛瞻总揽军政,安南将军霍弋副之,共同经营南中,以图恢复。

当晚,霍弋设宴为姜维接风。宴席上,双方部将接触,既有同为汉臣的唏嘘与共鸣,也难免有细微的隔阂与比较。姜维与诸葛瞻、霍弋三人则进行了更深入的密谈,交换了对北方局势、魏军可能动向以及南中夷务的看法,初步建立了合作框架,但彼此心中的盘算,远非一次宴会所能化解。

姜维的到来,如同一条鲶鱼,投入了南中这潭看似平静实则深邃的水中。他带来了久经沙场的精锐力量,也带来了更复杂的权力格局和更迫切的生存压力。流亡朝廷的实力得到了增强,但内部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微妙。是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还是内部分歧,被敌人各个击破?南中的风云,因姜维的际会,进入了新的、更加关键的阶段。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北方,等待着那个强大对手的下一步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