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汉阙孤臣 > 第100章 南基初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韦城御前会议定下的“固本培元,伺机拓展”之国策,如同一声洪钟,为漂泊南中的蜀汉流亡政权敲定了未来的航向。这并非激进的北伐号角,也非消极的偏安宣言,而是一条立足现实、着眼长久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国策既定,整个朝廷机器便围绕着这一核心,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运转。转眼间,春去秋来,近一年的光阴在南中特有的湿热与清凉交替中流逝,不韦城与楪榆城内外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永昌郡的治理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细阶段。在北地王刘谌的亲自督导和卫将军诸葛瞻的运筹下,安南将军霍弋展现出其卓越的理政才能。军屯与民屯大规模铺开,来自蜀中的先进农耕技术被引入,洱海沿岸、不韦周边的荒地被开垦成片片良田。虽然产量仍无法与成都平原相比,但仓廪总算有了渐趋充实的迹象。官营盐井在霍在、黄崇的管理下,产量稳步提升,不仅满足了军民所需,更成为与周边夷部贸易、换取粮食皮革的重要物资。哀牢山脚下的小型冶铁工坊在李骧的主持下,历经多次失败,终于能稳定产出粗铁,虽品质一般,但用于打造农具和修补兵器,已解了燃眉之急。市集在“互市监”的规范下日益繁荣,夷汉交易日趋公平,摩擦减少。

这一日,恰逢春耕礼成,刘谌在诸葛瞻、霍弋等人的陪同下,亲自巡视不韦城外的屯田。望着田间地头军民协力、禾苗青青的景象,刘谌感慨万千,对身旁的诸葛瞻道:“卫将军,去岁此时,我等尚在味县仓皇南奔,前途未卜。今日见此生机,方知‘固本培元’之策,实乃金玉良言。”

诸葛瞻的气色经过长时间调养,已大为好转,虽不能过度劳累,但已可常态理政。他微笑道:“殿下过誉。此乃陛下洪福,将士用命,百姓辛勤所致。瞻只是尽本分罢了。如今根基稍稳,然万不可懈怠。南中地广人稀,欲成王业之基,仍需数年乃至十数年生聚。”

随行的诸葛尚如今已更显沉稳,接口道:“父亲,殿下,孩儿近日翻阅郡府旧档,见有提及澜沧江水利之事。若能在险要处修筑陂塘,引水灌溉,则屯田之效或可倍增。”

刘谌赞许地看了诸葛尚一眼:“尚儿有心了。此事可记下,容后与霍将军详议。” 年轻一代的成长让他倍感欣慰。

军事方面,大将军姜维坐镇不韦北郊大营,以其威望和经验,整编军队,汰弱留强。他将赵戬、傅着等立下大功的年轻将领提拔至更重要的岗位,委以实权。北线采取了积极的防御姿态,依循“拔点筑垒”之策,不再寻求与师纂残部进行大规模决战,而是由赵戬、傅着轮番率领精锐小队,不断出击,蚕食魏军控制下的哨卡、据点,并在关键隘口修筑起坚固的营垒。这种持续不断的骚扰和挤压,使得师纂疲于应付,活动范围被大大压缩,永昌郡北部的控制权,正在一点点地被蜀汉重新夺回。军中将士在胜利的鼓舞和有效的轮换休整下,士气高昂,战力逐步恢复。

兴汉学宫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在秘书令郤正的主持下,学宫规模扩大,课程日益系统。不仅教授经史子集、兵法政务,还增设了农工、算学、乃至夷语等实用学科。诸葛尚、朵力、孟琰等一批优秀学子脱颖而出,他们夷汉一堂,切磋学问,砥砺气节,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刘谌与诸葛瞻时常亲临学宫讲学,勉励学子。这里已然成为培养蜀汉未来栋梁的摇篮,也是化夷为汉、巩固统治的文化基石。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光禄大夫谯周虽在公开场合不再发表悲观言论,但其门生故吏中,那种“南中终非久居之地”的论调仍时有流传,只是变得更加隐晦。魏国的细作活动也从未停止,他们变换方式,时而散播谣言,时而试图贿赂低级官吏,傅着领导的反谍网络与之进行着无声却激烈的较量。这一日,傅着便向刘谌密报,截获了魏国细作试图通过商人渠道,重金贿赂楪榆郡一名管理粮仓的丞吏,欲探听虚实并伺机破坏的消息。刘谌下令严惩不贷,并加强了对关键部门的监控。

“树欲静而风不止。”诸葛瞻闻报后,对刘谌叹道,“魏人亡我之心不死。内修政理的同时,刀剑亦不可离手。”

这一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考验着新生的政权。楪榆郡南部山区一个原本已归附的小夷部,因与邻部争夺猎场发生械斗,死伤数人。该部头人不满郡府调解结果,竟受人蛊惑聚众数百人,围攻郡府派去的税吏和驻防小队,扬言要“自立”。

消息传至不韦,朝野震动。有将领主张立即派大军剿灭,以儆效尤。霍弋却持不同意见:“殿下,此部虽叛,然事出有因,且实力微弱。若大军征剿,恐激起更多夷部恐慌,正中魏人下怀。不若……遣一能言善辩、熟知夷情者,前往安抚,查明真相,严惩首恶,抚恤伤亡,或可化解干戈。”

刘谌沉吟片刻,问道:“霍将军以为,何人可往?”

霍弋道:“朵思之子朵力,在学宫学业优异,深明大义,且其身份特殊,或可胜任。”

诸葛瞻亦表示赞同:“朵力前往,既可示朝廷信任,其言也易为夷人所接受。可令其以学宫学子身份,携朝廷赏赐,并派一队精干士卒护卫,前往处置。”

刘谌准奏。朵力临危受命,不负众望。他深入叛部,不惧危险,以其智慧和真诚,成功说服大部分部众,查明是魏国细作与部落内少数野心分子勾结生事。最终首恶被诛,部落安定下来,朝廷的威信反而因此事得到提升。朵力归来后,备受嘉奖,其事迹在夷部中传为美谈,进一步巩固了朝廷与夷帅的关系。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年末。南中的冬日并无严寒,反而有一种清爽。这一日北地王刘谌在修缮一新的不韦王府正殿,举行了一场规模虽简朴但意义非凡的朝会。皇帝刘禅端坐其上,气色较前更为安泰。刘谌率文武百官,正式奏报一年来的政绩:

“……仰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百官勤勉,去岁至今,我朝于南中,垦田增千顷,仓廪存粮可支半年之用;盐铁之利,渐充府库;北线防务,稳中有进,师纂残部,已退守永昌北部三城;学宫学子,已逾三百,夷汉俊才,皆沐汉风;楪榆、不韦,路不拾遗,民心渐安……此皆‘固本培元’之策初见成效也!”

奏报完毕,殿内一片肃穆,随即响起低低的、压抑着激动情绪的赞叹声。连一向沉默的刘禅,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真正意义上的宽慰笑容。

诸葛瞻出列,声音洪亮了许多:“陛下,殿下。此诚为可喜之进展。然,臣仍要提醒,此乃第一步。魏国势大,邓艾虽北返,然其志在天下,必不会坐视我成长。我朝仍需戒骄戒躁,深根固本以待天时!”

刘谌接口道:“卫将军所言极是!然,今日之局,已非昔年仓皇南顾可比!我朝已在南中站稳脚跟,有了可战之兵,可食之粮,可教之民!假以时日,必能积蓄足够力量!”

他目光扫过殿下的姜维、霍弋、赵戬、傅着、诸葛尚等文武臣工,眼中充满了信心与期待:“诸位爱卿!今日,我可断言,我大汉社稷,已于此南疆之地,重奠基石!未来之路,纵有千难万险,然只要我君臣一心,将士用命,继承武侯遗志,则北定中原,克复旧都之伟业,终有实现之日!”

“北定中原!克复旧都!” 殿内群情激昂,誓言声响彻云霄。

朝会散去后,刘谌与诸葛瞻并肩立于王府高阶之上,眺望着不远处兴汉学宫传来的朗朗读书声,以及更远方苍山洱海的壮丽景色。

“卫将军,”刘谌轻声道,“南奔流亡,至此可算告一段落了。”

诸葛瞻颔首,目光深远:“是啊,殿下。我等……总算为汉室保住了一丝元气,点燃了一簇火种。前路漫漫,然希望已存。”

此时,诸葛尚与傅着、赵戬、朵力等年轻一代正从学宫走出,他们意气风发,谈论着学问与抱负,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

刘谌看着他们,嘴角露出了微笑:“你看,卫将军。希望不仅仅在于你我,更在于他们。”

诸葛瞻也笑了,那是一种历经磨难后,看到传承与未来的、发自内心的欣慰。

(第一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