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汉阙孤臣 > 第45章 南来才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蜀汉章武七年(公元268年)夏,南中之地在海疆砥柱与故土情深两大方略的并行推进下,步入了一个内外兼修、蓄势待发的关键阶段。内政上三郡仓廪渐实,学宫人才初显,军备日益精良;对外,北线固守,海路渐通,且通过“文心北渡”之策,与巴蜀故地的精神联系在隐秘而坚韧地维系着。然而一个日益凸显的瓶颈制约着这个政权的进一步发展:人才,尤其是兼具忠诚、才干与开拓视野的新生代人才,严重匮乏。朝廷核心重臣如诸葛瞻、霍弋、郤正等虽能力卓着,然皆已年近或年过四旬,且多长于军事、内政或经学,对于新兴的海务、商贸、夷情等复杂领域,往往力有不逮。而南中本地培养的士子,虽忠诚可嘉,但阅历尚浅,视野多局限于一方。能否打破这一瓶颈,广纳贤才,尤其是吸引那些对晋室统治心存不满、心怀故国、且具备特殊才能的北方才俊南来投效,成为关乎南汉政权能否保持活力、实现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

这一日,永昌不韦城兴汉学宫内,正举行一场非同寻常的策论大考。与以往考核经义文章不同,此次考题由卫将军诸葛瞻亲自拟定,颇为务实甚至“新奇”:“论海盐之利与边贸之防”、“析哀牢夷俗与教化之方”、“拟设市舶司条陈”。应考者除学宫常规培养的士子外,更有十余名面容陌生、气质各异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或衣着尚带北地风尘,或言谈间有蜀中口音,或眉宇间透着商贾精明,甚至有一两人身着简朴夷装。这些人便是近半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历经艰险,从晋朝控制区辗转投奔南中的“南来才俊”。

考官席上,北地王刘谌罕见地亲临观考,卫将军诸葛瞻、秘书令郤正、安南将军霍弋等重臣悉数在列,气氛庄重。刘谌看着台下这些充满朝气又略带忐忑的面孔,眼中既有期许,亦有审慎。他低声对身旁的诸葛瞻道:“卫将军,此辈皆乃慕义来归,勇气可嘉。然其心性才具,是否真堪大用?需严加甄别,量才而用。” 诸葛瞻颔首:“殿下放心,瞻已令北地司详加核查其背景。今日之考,便是试其真才实学。”

策论考试持续了整整一日。期间,诸葛瞻等人仔细观察着每位应试者的表现。有人下笔千言,对海贸管理颇有见地;有人对夷情分析透彻,提出“因俗而治,渐导以礼”的方略;亦有人面对陌生考题,抓耳挠腮,显露窘态。

考试结束后,诸葛瞻与郤正、霍弋连夜阅卷,并与北地司郎中张瑛提供的背景核查资料相互印证,仔细甄选。他们发现,这批南来才俊背景复杂,动机各异:

其中有如费承,出身蜀汉旧臣家族,颇有文名,因不满晋吏打压蜀中士人,且感念汉恩,携家眷南来,其策论文章锦绣,然多引经据典,略显空泛。

有如李敢,原荆州江陵商贾之子,家族因不愿与东吴权贵勾结而受排挤,其人精于算计,对货殖、物流有独到见解,策论中提出的“官营船队与民间商队互补”之策,令诸葛瞻眼前一亮,然其商人背景,需防其唯利是图。

更有特殊者如阿朵,乃牂柯郡南部哀牢山夷部大头人之子,曾随父至楪榆贸易,仰慕汉家文化,主动请求入永昌学宫学习,其策论虽文辞粗朴,然对夷汉纠纷根源、山林物产利用的分析,鞭辟入里,展现了难得的务实与远见。

然而北地司的核查也发现隐患:一名自称来自巴郡的士子黄胜,背景存在疑点,其所述经历与北地司掌握的当地情况有出入,虽策论尚可,但动机可疑;另一名来自东吴豫章的工匠郑舟,号称擅长造船,然其技艺是否属实,是否东吴细作,亦需警惕。

面对这批良莠不齐、背景各异的投奔者,朝中态度出现了分歧。光禄大夫谯周及部分保守官员持谨慎甚至排斥态度,谯周在次日的朝会上直言:“殿下,此等北来之人,鱼龙混杂。或为失意文人,或为逐利商贾,甚或有夷狄之辈。彼等背井离乡,其心难测。若轻易授以高位,恐非但我朝机密泄露,更易引狼入室,扰乱我南中淳朴之风。老臣以为,当从严考核,多数安置闲职,徐徐观之,切不可骤加重用。”

安南将军霍弋则从实用角度出发:“谯大夫所虑不无道理。然我朝现今确需通晓海事、夷情、商贸之才。若因其出身而一概弃之,岂非自缚手脚?如李敢之流,虽为商贾,然其才或可用于市舶;阿朵之辈,熟知夷情,于安抚牂柯大有裨益。当用其长,而防其短。”

秘书令郤正则倾向于文化认同:“费承等士人,慕汉室正统而来,其心可嘉。当厚待之,置于学宫、秘书监,以彰我朝重文揽才之德,亦可吸引更多北地士子。”

决策的重担,再次落在了诸葛瞻肩上。他深知如何对待这批南来才俊,不仅关乎眼前的人才缺口,更关乎南汉政权的形象与未来吸引力。他综合各方意见,提出了一个系统性的“量才授职、固本防奸”的用人方略,奏请刘谌实施:

“殿下,诸位同僚。人才乃立国之本,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量。然,纳才如淘金,需去芜存菁,用之有道。瞻以为,对此批才俊,当循以下四则:

其一,分级考核,量才录用。 不以其出身高低、名气大小为准,而以策论实效、北地司核查、及当面问对三者综合评定。确有其才者,如李敢,可试用于市舶司,任副使,主理商队调度;如阿朵,可授以‘夷曹掾’,协理牂柯郡夷务;如费承,可入秘书监,参赞文书,或于学宫任教。才具平平者,可安置于郡县为佐吏,观其后效。

其二,明定权限,严加监察。 对授以实职者,尤其是涉海事、边贸、军务等机要岗位,明确其职权范围,设定考核期。同时,由北地司与军中斥候配合,对其交往、言行进行秘密而必要的监控,防其通敌或泄密。

其三,背景存疑者,控制使用。 如黄胜、郑舟等,其才若确有用,可置于非核心部门,或令其从事技术性、事务性工作,其活动范围受限,以观其诚。

其四,厚待抚恤,以安其心。 对真心来归者,无论才具高低,皆需妥善安置,给予田宅,保障其家眷生活,使其无后顾之忧,深感国恩,乐于效命。”

此策既展现了广纳贤才的胸襟,又包含了必要的防范措施,得到了刘谌的认可。诏令下达后,这批“南来才俊”被依策分派:李敢兴奋地赴楪榆港市舶司上任,阿朵满怀使命感地前往牂柯郡府,费承则恭敬地进入秘书监整理典籍。而黄胜被派往永昌郡一个偏远县份担任文书,郑舟则在严密监督下进入舟械坊担任普通匠师。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李敢在市舶司推行其商队分级管理新法时,触动了原有胥吏的利益,被讥讽为“”北来竖子,不知天高地厚”,一度步履维艰。阿朵因汉化程度不深,与郡府汉人同僚沟通偶有障碍,且其夷人身份也受到部分汉吏的隐性歧视。费承则因文章过于古雅,与南中务实的文风不合,颇感失落。更严重的是,北地司果然发现黄胜有向晋朝秘密传递消息的嫌疑,虽证据不足,但已被严密监控;郑舟则被证实确有造船技艺,但其与东吴的关联仍是一根刺。

面对这些波折,诸葛瞻并未急于干预,而是指示相关部门:“此乃磨合之必然。李敢之困,需上官支持,助其立威;阿朵之难,需同僚包容,助其融入;费承之失,需引导其文风转向实用。至于黄胜、郑舟,继续监控,若其安分守己,则用其技;若有不轨,则依法严惩。”

同时他奏请刘谌,定期举行“聚贤宴”,由殿下或重臣亲自接待这些南来才俊,听取其建言,解决其困难,彰显朝廷重视。他还鼓励学宫开设“夷汉通译”、“海事杂学”等实用课程,让南来才俊与本地士子共同学习交流,促进融合。

数月之后,成效渐显。在李敢的精心打理下,市舶司的商队效率有所提升;阿朵利用其身份和智慧,成功调解了数起夷汉冲突;费承也开始尝试撰写更贴近实务的公文。尽管黄胜最终因试图窃取边境布防图而被北地司逮捕处决,郑舟则因一直安分工作且技艺贡献突出,逐渐获得了更多的信任。南汉政权在谨慎的开放中,注入了新的活力。

诸葛瞻在给诸葛尚的信中总结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然,纳百川亦需堤防坚固,引导有方。此批南来才俊,便如汇入我南中之新流。用得好,可润泽万物;用不好,则成泛滥之灾。关键在于,我主流需强,堤防需固,渠道需通。如此,方能生生不息。”

“南来才俊”的吸纳与任用,标志着南汉政权在人才战略上的一次重要突破。它打破了地域与出身的局限,以更加务实和开放的姿态面向外界,为这个政权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宝贵的新鲜血液,也为其在未来更广阔天地中的作为,奠定了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