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汉阙孤臣 > 第56章 南金北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蜀汉章武八年(公元269年)冬末,南中政权在惊涛骇浪中勉力维系着海天一线的平衡。北疆,大将军姜维凭借鹰愁涧天险与严整军备,苦苦抵挡着晋将诸葛绪日益增强的压力;东南海疆,靖海水军都督陈舟以“伏波”号巨舰为威慑,辅以灵活战术与谨慎克制,艰难地遏制着东吴水师的步步紧逼。内外交困之下,一个更为根本性的危机如同暗流,悄然侵蚀着这个政权的根基:资源的枯竭,尤其是关乎军国命脉的金属资源。南中之地,虽物产渐丰,然铜铁矿产本就贫乏,历经数年征战、打造军械舰船,府库储铁已近告罄,各地工坊常因原料短缺而停工待料。北线急需的箭簇、刀剑补充,水师舰船的维护与建造,乃至农具的打造,无不受到严重制约。能否在南中本土找到并开发出可靠的金属资源,将这片土地蕴藏的潜力转化为支撑北进大业的坚硬基石,已成为比应对一两次军事威胁更为紧迫的战略任务。

这一日,永昌不韦城外的官营利器监铁坊内,气氛压抑。炉火虽未全熄,但打铁的锤声远不如往日密集。将作大匠杜衡,面色愁苦地向前来巡视的卫将军诸葛瞻、安南将军霍弋及大司农张质禀报窘境。

“殿下,卫将军,霍将军,张司农,”杜衡指着库房中仅剩的几堆生铁锭和满地的残缺旧兵器,声音沙哑,“库铁已不足千斤,仅够打造箭簇万余。各郡工坊皆已停炉待料。北线大将军处,上月催要的五千柄环首刀、十万支三棱箭,工期已延误半月有余。水师陈都督处,‘乘风’级新舰所需铁钉、锚链,亦无铁可打。长此以往,莫说北进,便是守土之兵,亦将手无利刃啊!”

霍弋闻言,焦躁地踱步:“岂止军械!牂柯郡报,春耕在即,然新垦田地所需之犁铧、锄头,亦因缺铁而无法打造,农事若误,则军粮何来?此乃心腹大患!”

张质亦忧心忡忡:“下官已命人清查三郡府库,并遣吏员往各夷部,重金求购积存之铁器、甚至废铁,然所获甚微,杯水车薪。南中之地,向非产铁之区,如之奈何?”

众人目光齐聚于一直沉默检视着一块劣质铁矿样本的诸葛瞻身上。他指尖摩挲着那粗糙而含杂甚多的石块,眉头深锁。这已不是单纯的军事或经济问题,而是关乎政权生存基础的资源危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诸葛瞻缓缓放下矿石,目光扫过众人,“昔日丞相治蜀,设司金中郎将,专司冶铁,故军械精良。今我辈困守南中,若不能自辟矿源,则如无源之水,终将枯竭。纵有良将精兵,无铁无以铸剑,无剑何以御敌?南金北炼,刻不容缓!”

他走到一幅粗略的南中山川舆图前,手指划过哀牢山、无量山等连绵山脉:“南中群山莽莽,岂能无矿?然探寻开采,非一日之功。当务之急是‘开源’与‘节流’并举,双管齐下,以解燃眉之急,并为长远计。”

诸葛瞻随即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应对策略:

“其一,广探矿脉,力求自给。” 他指向地图,“立即奏请陛下,设‘探矿使’,由大司农衙门与利器监共同负责,招募熟知地理的樵夫、猎户,以及流落南中的原蜀汉工官,如熟知冶铁的蒲元一脉的传人,组成数支探矿队,携带简易工具,分赴哀牢山南麓、澜沧水谷地、乃至牂柯豚水上游人迹罕至之处,仔细勘察,寻找露头矿脉。尤其留意有赤褐色山石或有奇异草木之地。一旦发现苗头,不惜代价,立即组织开采!”

“其二,搜罗废铁,循环利用。” 这是应急之策,“通令各郡县,鼓励民间以旧铁器(残破农具、锅釜)换新盐、布帛,由官府统一回收,重熔锻造。军中淘汰之残旧兵甲,亦需仔细收集,回炉重炼。命各关隘,加强对商队走私生铁出境的稽查,违者重罚。”

“其三,改良工艺,省铁增效。” 他看向匠作丞杜衡,“杜丞,利器监需立即着手研究省铁之法。如箭簇可否缩小尺寸而保持威力?刀剑可否采用夹钢之法,以韧铁为芯,硬钢为刃,节省优质钢材?农具可否设计得更轻薄耐用?此事可悬赏征集工匠巧思,有功者重赏。”

“其四,海外求购,暂缓其急。” 目光转向东南,“密令楪榆市舶司,借与林邑、扶南贸易之机,设法探听其地或有铁矿产出?或有无‘黑金’(指陨铁)等稀有铁料可交易?即便价高,亦需少量购入,以备特种兵器之需。此事需极其隐秘,防吴晋知晓我之窘境。”

策略已定,诏令随即下发。整个南中政权如同一台被上紧发条的机器,围绕着“寻铁”这个核心目标运转起来。大司农张质亲自督帅,探矿使持节而行,深入瘴疠之地;各郡县官吏走村串寨,收集废铁;利器监内,炉火重新燃起,工匠们日夜钻研节铁新法;楪榆港的商船,也悄然增加了新的采购清单。

然而,过程绝非一帆风顺。首批派出的三支探矿队,一支在哀牢山深处遭遇毒虫猛兽,损失数人,无功而返;另一支在牂柯郡的勘探,因与当地一个对汉官心存疑虑的夷部漏卧夷发生误会,险些引发冲突,勘探受阻;唯有由一名老工官带领的队伍,在永昌郡西南毗邻禅国(今缅甸禅邦)的边境区域,发现了一处品位较低、但储量似乎可观的赤铁矿苗,然其地僻远,运输极为困难。

废铁回收亦遇阻力,民间惜铁,不愿轻易兑换,且旧铁重炼,杂质多,成品率低。节铁工艺的改进更是需要反复试验,短期内难见大效。海外购铁之路,则因东吴水师的封锁和林邑等地本身亦缺铁而希望渺茫。

便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契机悄然出现。秘书令郤正查阅故府典籍时,偶然发现益州郡(今云南晋宁)曾有过小规模官营冶铁的零星记载,虽矿脉早已枯竭,但提及一种名为“煅石”之物,可提升冶铁效率。他将此发现急报诸葛瞻。

几乎同时,前往永昌西南勘探的老工官派人送回急报,称在矿区附近,发现一种黑色“可燃之石”(煤炭),燃烧时火力远胜木炭,且烟雾有异,或可用于冶炼!更令人振奋的是,随行的通译与当地一个名为哀牢夷的小部落头人接触后,得知其部族世代相传,在更深的峡谷中有赤泉流出,山石呈赭红色!

诸葛瞻闻报,当机立断,增派精锐兵士护卫工官,携带礼物,务必与哀牢夷头人达成合作,深入勘探。同时命杜衡立即组织工匠,研究如何利用那“可燃之石”进行冶炼。

历经艰辛,谈判与勘探终于取得突破。哀牢夷头人在汉使承诺互市、赐予盐帛后,同意引导工官至“赤泉”源头。果然在那里发现了一处品位较高的露天铁矿!而“可燃之石”经试验,被确认是极佳的燃料,能产生更高炉温,有望炼出更优质的铁水。

消息传回永昌,举朝振奋。诸葛瞻立即奏请刘禅,下旨在那片名为“澜沧谷”的偏远之地,设立“澜沧铁官”,征发罪徒、招募流民,并雇佣当地夷人,开山筑路,修建矿场和冶铁高炉。杜衡带领一批精干工匠,携带着初步摸索出的“石炭炼铁法”前往坐镇。一座崭新的、寄托着南中政权希望的冶铁基地,在蛮荒的山谷中开始艰难筹建。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矿场初建,效率低下,产出有限,且炼出的首批生铁因技术不成熟,质地脆硬,不堪大用。而北疆姜维的催粮文书再次送至,言军中箭矢消耗巨大,急需补充,晋军攻势有增无减。朝中再次响起质疑之声,光禄大夫谯周甚至委婉提出,如此劳民伤财开矿,不如暂且收缩防线,减少军事消耗。

面对压力,诸葛瞻力排众议,一方面紧急命令杜衡,即便质量稍次,也要优先保证箭簇的大规模铸造,速送北线;另一方面,亲自草拟敕令,嘉奖澜沧铁官所有人员,鼓励其继续改进技术,并加派医官、粮秣支援矿场。他对霍弋等人道:“万事开头难。今矿脉已得,火石已验,便如婴儿初生,虽稚弱,然生机已具!岂能因一时之困而弃之?此矿成败,关乎国运,唯有坚持,方能成事!”

至章武九年(公元270年)春,经过数月艰苦卓绝的努力,澜沧铁官终于逐步走上正轨。矿工们掌握了更高效的采矿方法,工匠们改进了高炉结构和鼓风技术,并摸索出初步的炒钢法。产出的铁料质量显着提升,虽然产量仍无法与昔日蜀中相比,但已能基本满足箭簇、枪头等消耗性兵器的制造需求,部分优质铁甚至开始用于打造刀剑。北线将士用上了南中自产铁铸造的箭矢,虽知不易,士气为之大振。

诸葛瞻巡视利器监,看着炉中奔流的铁水被浇铸成各种兵甲雏形,对身旁的诸葛尚感慨道:“昔年丞相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方定南中。今日我辈,亦是在这瘴疠之地,炼石成金。此铁虽出自南疆,然其志,在于北向中原!此乃‘南金北炼’之真义也。”

他深知澜沧铁矿的发现与开发,其意义远不止于缓解一时的军需困难。它标志着南中政权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资源自主能力,为长期抗衡强敌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这道由汗水与火焰铸就的“南金北炼”之路,尽管依然漫长而坎坷,却无疑为这个在逆境中挣扎求存的政权,注入了一股滚烫而坚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