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万……”
一个极其沙哑、如同砂砾摩擦的声音,从他紧咬的牙关中一字一顿地挤出,
每一个字都带着浓得化不开的血腥味和冰冷的杀意!
他猛地抬起头,冕旒珠玉疯狂地撞击着,发出刺耳的乱响。
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此刻已不再是燃烧的火焰,而是变成了两个吞噬一切的、冰寒彻骨的黑洞!
目光所及之处,所有匍匐在地的朝臣,无不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意从脊椎骨升起,仿佛被无形的刀锋刮过!
“李信!蒙恬!”
秦王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受伤的猛兽发出的咆哮,震得整个大殿嗡嗡作响,带着一种摧毁一切的疯狂,
“二十万大秦锐士!
寡人的二十万虎狼之师!
竟……竟葬送于项燕之手?!
全军覆没?!
啊——!”
他猛地将手中的军报狠狠掼在地上!
那薄薄的绢帛如同断翅的蝴蝶飘落。紧接着,他手臂狂暴地横扫过御案!
“哗啦——!”
一声巨响!堆积如山的竹简、沉重的青铜笔架、晶莹的玉镇纸……所有的一切,如同遭遇了风暴般被狠狠扫落!
黑玉御案光洁的台面上,只留下几道深深的划痕,如同他此刻心中被撕裂的伤口。
“废物!统统都是废物!!”
秦王的咆哮如同惊雷,在空旷的大殿中疯狂回荡。
他胸膛剧烈起伏,双目赤红,仿佛要择人而噬!
那冲天的怒火和巨大的挫败感,几乎要将他整个吞噬!
李信的惨败,不仅意味着二十万精锐的损失,更意味着他秦王政的决策被无情地嘲弄和践踏!
意味着他在王翦面前那引以为傲的“证明”,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意味着楚国气焰复炽,大秦东出的战略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挫!
这巨大的耻辱和愤怒,几乎让他理智崩断!
阶下,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朝臣都深深伏在地上,额头紧紧贴着冰冷的地砖,连呼吸都小心翼翼,唯恐成为那无边怒火下的牺牲品。
李斯脸色惨白,身体微微颤抖,当初他虽未明确反对李信,但也未曾像王翦那般力谏,此刻心中充满了恐惧。
蒙毅眉头紧锁,忧心忡忡。武将们更是噤若寒蝉。
“李信将军年少轻狂,终是以命买单”
赵芸心里这般想……
空气如同凝固的铅块,沉重得让人窒息。
只有秦王粗重的喘息声,如同破旧的风箱,在大殿中回荡。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只是一瞬,也许漫长如一个世纪。
一个苍老而沉稳的声音,带着一种洞悉一切后的沉痛,缓缓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死寂:
“大王……请暂息雷霆之怒。”
说话的是老将王翦。
他依旧保持着躬身行礼的姿态,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当务之急,非是追究败军之责,而是……如何挽回危局,重振军威,以御强楚!”
这句话,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滴入一滴冷水。
秦王政狂暴的喘息猛地一滞!他赤红的双目如同淬毒的箭矢,倏地射向王翦!
挽回危局?
重振军威?
说得轻巧!寡人的二十万大军何在?!精锐尽丧,拿什么去御强楚?!
一股更深的、被再次提及失败的屈辱感涌上心头,他几乎要再次爆发!
然而,王翦接下来的话,却像一盆冰水,兜头浇下,让他瞬间冷静了几分,也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冰冷的现实重压:
“项燕携大胜之威,楚人复仇之心切,其势如烈火燎原!若我军不能及时集结重兵,稳固防线,恐其趁势反扑,兵锋直指南阳,甚至……威胁武关!
动摇我大秦根基!届时,三晋之地,恐生反复!”
王翦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严峻,
“当务之急,是火速调集关中、河西、巴蜀所有可战之兵,增援南阳、武关一线!
加固城防,深沟高垒,暂避其锋!同时,征发全国丁壮,转运粮秣,以作长久之计!”
固守?
避其锋芒?(王不见王)
秦王政的拳头死死攥紧。
这无异于承认失败,承认他秦王的错误!
这让他如何甘心?!一股强烈的、想要立刻点齐兵马、亲自南征复仇的冲动在他胸中激荡。
然而,王翦话语中那“威胁武关”、“动摇根基”、“三晋反复”的可能性,却像冰冷的枷锁,死死地箍住了他的冲动。
李信二十万精锐的覆灭,已经让大秦伤筋动骨,若再轻举妄动……后果不堪设想!
理智,终于艰难地压倒了暴怒的火焰。
他死死盯着王翦那张布满皱纹却异常沉毅的脸,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如同冰碴相撞:
“……准奏!”
接下来的日子,对秦王政而言,是煎熬,是耻辱,更是冰冷的现实步步紧逼。
南阳、武关方向,如同雪片般飞来的告急文书,不断印证着王翦的预言。
项燕果然挟大胜余威,挥师北上!
楚国大军如同苏醒的巨蟒,沿着淮水、汉水流域凶猛推进!
秦军残存的守备部队节节败退,南阳郡外围的城邑接连陷落。
楚军前锋甚至一度逼近武关外围要隘,关内震动!
恐慌的气氛,如同瘟疫般在秦地蔓延。
昔日被征服的韩、赵、魏故地,暗流涌动,一些心怀故国的贵族蠢蠢欲动,小规模的叛乱此起彼伏。
咸阳宫中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每一次军报传来,都让秦王政的脸色更加阴沉一分。
章台宫的灯火常常彻夜不熄,他如同困兽般在巨大的地图前踱步,
目光死死钉在那不断向北延伸的、代表楚军兵锋的红色标记上。
愤怒被焦虑取代,焦虑又化为一种深沉的无力感和巨大的危机感。
项燕的兵锋,像悬在头顶的利剑,时刻提醒着他决策失误带来的可怕后果。
而更让他感到刺骨寒意的是,环顾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能提出有效的破局之策!
那些曾经在李信出征时高呼“大王圣明”的嘴脸,如今只剩下惶恐和沉默。
这巨大的挫败感和亡国的阴影,如同沉重的磨盘,日夜碾压着他骄傲的灵魂。
他需要一个力挽狂澜的人!
一个能将大秦从深渊边缘拉回来的人!
廷议。气氛依旧凝重如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