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扶苏望着下方黑压压的人影,心口像压了块温铁——

有权力递到眼前的本能悸动,更有沉甸甸的茫然与压力。

他分明知道,帝位空悬日久,群臣劝进于公于私都合情理,可脑海里偏跳出众父皇在阳泉宫的模样:

那双曾睥睨天下的眼,后来只剩冰冷的失望与疲惫。

若他此刻应下,便是亲手给父皇的时代画了句号。

沉默片刻,他抬手虚扶,笑容里带着刻意的温和,却藏着疏离:

“诸位爱卿的心意,孤知晓了,尔等忠心为国,孤心甚慰。”

话音顿了顿,他避开群臣灼热的目光,语气缓了缓,“但登基大典关乎国体,非同小可。

父皇虽在静养,此等大事岂能不先行禀明,聆听圣训?此事……容后再议吧。”

“容后再议”四个字像阵凉风吹过,殿内的呼声瞬间歇了。

几位还想再劝的老臣张了张嘴,见扶苏已转向军者,问起北疆军备的调度,分明是不愿再纠缠,终究只能把话咽回去。

一场精心筹备的劝进,就这么被他轻描淡写地挡了回去。

散朝后,扶苏屏退了所有内侍,独自一人往阳泉宫去。

石板路上的落叶被他踩得“沙沙”响,每一步都比往日沉重——

他知道,有些决定不能只凭自己的心意,必须找那个赋予他权力的人,要一个明确的信号。

阳泉宫的药香比上次更浓,殿内静得能听见烛火“噼啪”的轻响。

始皇帝没卧榻,只穿了件宽松的玄色常服,背对着殿门站在窗前。

逆光里,他的肩膀比扶苏记忆中更佝偻,手扶着窗框的指节泛着青白,

连鬓边的白发都白得彻底,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得他衣摆轻轻晃,像株快要被秋霜压垮的枯树。

扶苏放轻脚步,在他身后三步远的地方跪下,声音压得低而稳:“儿臣,拜见父皇。”

始皇帝没回头,也没应声,依旧望着窗外的庭院,仿佛没听见。

扶苏深吸一口气,干脆挑明了来意:

“父皇,今日朝会,群臣联名奏请儿臣……登基即位。”

说完,他垂着头,指甲悄悄掐进掌心——

他等着预料中的雷霆震怒,或是冷嘲热讽,却只等来了一片死寂,连烛火的声音都显得格外刺耳。

殿内静了约莫半盏茶的功夫,就在扶苏以为父皇不会应答时,那道嘶哑得像砂纸磨过的声音终于响起,却问了个看似无关的问题:

“扶苏……你看窗外的树……叶子,是不是……快落光了?”

扶苏一怔,下意识抬头望去——几片枯黄的叶子正打着旋往下飘,落在冰冷的石阶上。

他不明所以,却还是老实答道:“是……回父皇,已是深秋了。”

始皇帝缓缓转过身。

他的眼窝陷得更深了,往日的锐利与威严全没了,只剩一种看透世事的平静,甚至带着点难以言喻的释然。

他看着跪在地上的扶苏,目光像穿透了他,又像在看更远的、看不见的地方:

“叶子落了……树,还是树。”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根……还在土里。”

说完,他又转回去,对着窗外挥了挥手,动作里满是疲惫,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去吧……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吧……不必……再来问朕了。”

扶苏僵在原地,反复咀嚼着父皇的话——叶子落了,是父皇的时代过去了;

树还是树,是大秦的基业没倒;根在土里,是要他守住帝国的根本。

那句“不必再来问朕”,是彻底的放权,也是最后的告别。

心口猛地一酸,眼眶瞬间发热。

扶苏对着父皇那孤独的背影,重重地磕了三个头,额头碰在石板上发出闷响,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

“儿臣……明白了。儿臣……告退。”

他起身时,指尖还在微微发颤。

走出阳泉宫,外面的阳光晃得他睁不开眼。

他抬头望着湛蓝的天,之前关于登基的犹豫和彷徨,像被秋风扫走的落叶,终于落了地——

他不能再逃了,从这一刻起,大秦的权柄,还有权柄背后的所有责任与孤独,都要他一个人扛起来了。

从阳泉宫出来时,扶苏的脚步还沾着几分沉——

父皇转身时衣摆扫过地面的轻响,还有那句“根在土里”的低语,总在耳边绕。

可越往寝宫走,胸口那股压了许久的闷意竟慢慢散了,

脚下的石板路仿佛也软了些,连踩碎落叶的声音都不那么沉了。

回到寝宫,他挥手时袖角带风,连半句解释都没有:

“都退下,没有朕的吩咐,谁也不准进来。”

侍从、宦官连应声都不敢耽搁,匆匆退出去,沉重的宫门“吱呀”合拢,把朝堂的纷扰、宫墙的规矩,全隔在了外面。

殿内只剩他一人。扶苏站在原地,闭着眼深吸了口气,再睁开时,眼底的犹疑全没了——

父皇那句“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从“默许”到“认可”,再到“彻底放手”,

每一个念头转过,压在心头的巨石就轻一分,最后“轰”地落了地。

那不是储君对权力的觊觎,是终于不用再在“孝道”与“责任”间撕扯的轻松,是连骨头缝里都透着的、憋了太久的喜悦。

“哈!”

他喉间溢出一声笑,不是对臣子的温和,也不是对父皇的恭顺,是咧开嘴、连眼角都皱起来的笑,带着点孩子气的憨。

目光扫过殿柱旁挂着的青铜剑,那是他在北疆时常用的,后来回京当监国,就只当装饰挂着了。

他大步走过去,手指扣住剑柄时,指腹蹭过熟悉的纹路,

像碰到了老朋友,剑鞘“咚”地砸在锦毯上,声音闷得踏实。

冰冷的剑柄入手,扶苏手腕一抖,剑光“唰”地亮开。

起手式是蒙恬教的军中剑舞,起初手腕发僵,劈出的第一剑都偏了半寸,可剑身在掌心震颤的触感一回来,浑身的筋骨都松了——

腾挪时袍角扫过地面,带起细尘;刺出时腰腹发力,连呼吸都跟着顺了;

撩剑时目光跟着剑锋走,眼里闪着光,哪还有半分监国的沉稳?

他越舞越快,剑光在周身织成银网,“嗖嗖”的破空声盖过了呼吸。

额角的汗珠滚下来,砸在剑柄上,他却笑得更欢了——

仿佛又站在了北疆的长城上,朔风刮着脸,蒙恬在旁边笑他剑招太“软”,兵卒们围着起哄,那时不用想“仁政会不会违逆父皇”,

不用管“奏折里的话藏着多少心思”,只需要把剑舞好,把兵练好。

那些被“公子”“监国”身份压着的血性,全顺着剑锋泄了出来。

最后一式收剑,扶苏拄着剑喘气,胸膛剧烈起伏,脸上红得发亮,眼里却亮得像落了星辰。

他几步走到书案前,抓过笔蘸墨,笔尖在纸上走得飞快,墨汁溅出两点都不管—

往日写诏书,总想着“字要稳,话要妥”,今天的笔迹却飞着,带着股藏不住的意气:“诏:

北疆大将军、右丞相蒙恬,戍边劳苦,功在社稷。今北境稍安,特召卿即刻返京,另有重用,共商国是……”

写完,他把笔一扔,捧着诏书吹墨迹,风从指尖过,竟忍不住笑出了声。

指尖还沾着墨,却敢把诏书贴在胸口,像揣着块刚融的糖——

这是他第一次觉得,权力不是压在肩上的石头,是能让他立刻见到想见的人、做想做的事的热乎气。

他知道,明天天一亮,还是要穿回监国的朝服,面对堆成山的奏折和揣着心思的臣子。

可此刻,殿内只有他的呼吸声,剑还在脚边,诏书还在胸口,他不用管任何规矩,只做了回真正的扶苏——

为卸了重担而笑,为能自主而舞。

这份畅快,是他记不清多久没尝过的甜了。

昨夜的畅快还没散,扶苏回寝宫时连规矩都抛了大半——

象征监国身份的头冠被他随手一扔,“咚”地磕在床畔案几上,缀着的玉珠晃了两下才停下;

繁复的玄色外袍更没心思叠,胡乱搭在床脚,领口还卷着边。

他只留了件素白中衣,往宽大的龙床上一躺,连枕巾歪了都不管,就那么带着少年人似的笑纹,沉沉睡了过去——

眉宇间没了平日的紧绷,连呼吸都比往常轻了些。

天刚蒙蒙亮,寝宫的门被轻轻推开。

新来的小内侍涓人捧着铜盆,头埋得快碰到胸口,脚步轻得像怕踩碎影子。

他是上月才入宫的,昨日刚调去寝宫当值,新任的内侍总管没来得及细教规矩,他只记着“要早来伺候盥洗”,竟忘了先通传。

踏入殿内抬头的瞬间,他整个人僵住了——

铜盆沿的水渍晃了晃,溅在鞋尖上都没察觉,眼里映着的是龙床上那个“不一样的监国”:

发丝散在枕上,中衣领口松着,睡得毫无防备,连平日里让人不敢直视的威严,都变成了寻常人的温和。

“奴、奴才罪该万死!”涓人膝盖一软,差点把铜盆摔了,声音发颤,站在原地进退不得。

许是这声动静扰了浅眠,扶苏睫毛颤了颤,缓缓睁开眼。

初醒的眼底还带着惺忪,扫了眼吓得脸色发白的小内侍,

先是愣了愣,随即想起昨日父皇的话,心里那点明媚又涌了上来。

他没动怒,反倒勾了勾嘴角,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

“无妨,既来了,便过来更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