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职场咸鱼的超级逆袭 > 第72章 行业媒体的深度报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2章 行业媒体的深度报道

“林总监,您当初是怎么想到‘建材+家居’这种跨界组合的?很多同行都觉得,这两个品类用户群体有差异,很难捏到一块儿。”

《广告人周刊》的记者小张握着录音笔,眼神里满是好奇。此时会议室的桌上还摊着筑美建材和木语生活的活动数据报表,那些醒目的增长曲线,正是这场专访的缘起——自从试点活动爆火后,行业里不少人都在打听背后的策划逻辑,连一向只关注头部案例的《广告人周刊》都主动抛来了橄榄枝。

林宇指尖敲了敲报表上“用户需求互补”那行批注,笑着反问:“你装修过房子吗?我之前帮朋友盯装修时发现,他买地板时会纠结‘搭什么风格的沙发’,选沙发时又担心‘跟瓷砖颜色不搭’——这不就是现成的需求痛点吗?”他顿了顿,拿出手机翻出活动前做的用户调研笔记,“我们用数据验证过,30-35岁的年轻消费者里,有68%都怕‘建材和家居风格不统一’,跨界的想法就是从这儿来的。”

这话让小张眼睛一亮,赶紧追问:“那方案执行时有没有遇到过分歧?比如两个品牌方会不会有不同意见?”

“分歧肯定有,”林宇想起三方第一次开会的场景,忍不住笑了,“筑美一开始想主推高端建材,木语生活却觉得该侧重性价比家居,两边差点吵起来。后来我们把用户画像拆成‘装修小白’‘品质中产’‘预算有限族’三类,针对性设计了不同的套餐组合——既保留筑美的高端线,也给木语生活的平价款留了位置,才算把问题解决了。”他随手翻出当时的套餐设计草图,上面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倒成了最好的佐证。

采访进行到一半,王珂抱着一摞活动现场照片推门进来,正好撞见小张对着“家装小白改造指南”的宣传册啧啧称赞。“这指南可是我们李曼熬了三个通宵做的,”王珂凑过来插了句嘴,语气里满是骄傲,“原本筑美给的建材参数全是‘抗压强度’‘环保等级’这种专业术语,普通人看了头大。李曼把它改成‘小孩蹦跳不怕刮’‘孕妇也能放心用’,瞬间就接地气了。”

小张立刻把这个细节记在采访本上,又追问林宇:“很多人说跨界营销就是‘品牌简单捆绑’,您怎么看这个说法?”

“这可真是戳中我痛点了,”林宇故意皱了皱眉,语气带着点诙谐,“之前见过有的跨界活动,就是把两个品牌logo印在同一张海报上,连优惠都不互通,这不叫跨界,叫‘强行搭伙’。”他指着报表上的联动数据,“你看,这次活动里有42%的用户是‘买建材顺带下单家居’,38%是‘买家居时补了建材订单’——要是只做简单捆绑,能有这效果?”

这话让小张频频点头,在采访本上快速记下“拒绝表面捆绑,深挖需求联动”。林宇见状,又补充道:“其实还有个小细节,我们在直播里加了‘风格搭配师’的角色,主播会拿着建材样板和家居模型现场搭给用户看。有次直播时,有个用户说‘终于知道浅灰色地板配什么沙发了’,当天相关套餐就卖爆了——这就是把‘互补’落到实处了。”

采访接近尾声时,小张突然问起行业影响力的话题:“现在很多年轻从业者都把您当榜样,您有没有什么经验想分享给他们?”

林宇想了想,拿起笔在采访本上写了三句话:“别盯着竞品抄方案,多跟用户聊天;别怕跟品牌方吵架,吵明白需求才重要;别觉得小细节没用,有时候一个指南、一个搭配师,就能决定活动成败。”他笑着解释,“我刚入行时也犯过‘拍脑袋做方案’的错,后来才明白,咱们做广告的,说到底是帮用户解决问题,不是自嗨。”

一周后,《广告人周刊》最新一期杂志上市,林宇的专访赫然登在封面故事版。标题“跨界营销:从‘强行搭伙’到‘需求共舞’”格外醒目,文中不仅详细拆解了活动策划逻辑,还把“用户需求互补”的观点单独拎出来做了专题解读。更意外的是,不少行业媒体都转载了这篇报道,有的还加了编者按:“这或许是今年最值得借鉴的跨界案例,没有之一。”

林宇看到报道时,正和团队开周会。李曼举着手机冲进会议室,兴奋地喊道:“林哥!咱们的方案被收录进行业案例库了!刚才有个刚入行的小姑娘加我微信,说要跟咱们学做跨界营销呢!”

会议室里顿时热闹起来,王珂笑着打趣:“这下咱们团队也算‘行业名师’了?以后是不是得开个小课堂?”

林宇拿起桌上的杂志,翻到采访结尾那页,指着“用解决问题的思路做营销”那句话,对众人说:“别飘,这只是开始。筑美已经在催后续方案了,咱们得赶紧把这次的经验总结好,争取下次玩出更有意思的花样。”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落在杂志封面上那个醒目的增长曲线图标上。对林宇和他的团队来说,这场报道不是终点,而是更广阔舞台的入场券——毕竟,能把“解决用户痛点”玩出花来,才是他们真正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