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陆总,你的白月光我会治 > 第64章 医院的流言蜚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陆太太”的头衔如同一块被投入湖面的巨石,在京都第一医院这潭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激起的涟漪远比沈清澜预想的更为持久和复杂。表面的恭维与客气之下,是更隐秘、更刺人的流言蜚语,如同潮湿角落里滋生的霉菌,无声无息地蔓延。

这些流言不再局限于茶水间的窃窃私语,开始渗透到更核心的专业领域。

沈清澜最近在准备一篇关于“轻度认知障碍社区早期筛查模型验证”的论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松鹤驿站前期收集的样本。当她将论文初稿提交给科主任,准备申请院内科研基金支持时,主任的态度却有些含糊其辞。

“清澜啊,论文质量是很高的。”主任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斟酌,“不过,现在院里有些声音……觉得你这个研究,数据来源和陆氏的那个项目关联太紧,怕到时候成果归属说不清楚,影响医院的独立性。你看,是不是可以考虑,把数据来源扩大一下,或者……合作署名方面再斟酌一下?”

沈清澜的心猛地一沉。她清楚这些话背后的含义——有人质疑她利用“陆太太”的身份,将公立医院的科研资源向陆氏的项目倾斜,甚至可能涉及利益输送。

“主任,数据收集完全符合伦理规范,所有参与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设计和分析是我独立完成的,与陆氏的项目运营是两回事。”她尽量保持语气平静,“如果因为我的私人身份,就让一项有潜在价值的研究被搁置,这对医院和潜在的受益者都是损失。”

主任叹了口气,摆摆手:“我不是不相信你。只是人言可畏啊……你再等等,我再做做工作。”

从主任办公室出来,沈清澜感到一阵无力。她引以为傲的专业和严谨,在“陆太太”这个标签下,竟然变得如此容易遭到质疑。

更让她心寒的是,在一次科室疑难病例讨论会上。她针对一位脑梗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方案,提出了一个结合新型神经调控技术的建议。这本来是前沿的、有据可循的探讨。

坐在她对面的张澜医生,却轻笑一声,慢悠悠地开口:“沈主任接触的都是顶尖资源和最新技术,想法自然是好的。不过,咱们普通医生,还是要考虑患者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不是谁都能用上陆氏赞助的那些昂贵设备和技术吧?”

这话看似在讨论医疗经济学,实则将她的专业建议与她“陆太太”的身份挂钩,暗示她脱离群众,不食人间烟火。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不少目光在沈清澜和张澜之间逡巡。

沈清澜握紧了手中的笔,指节泛白。她抬起眼,目光清凌凌地看向张澜:“张医生,我提出的技术方案,目前已有部分纳入医保试点范畴,并非遥不可及。讨论病情,应该基于医学证据和患者具体情况,而不是进行无谓的身份关联和臆测。如果您对方案的成本效益有疑问,我们可以基于具体数据来讨论。”

她的话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让张澜一时语塞,脸色难看地扭过头去。

但沈清澜知道,她堵不住张澜的嘴,更堵不住这医院里无数张窃窃私语的嘴。

这些流言蜚语,像细密的针,扎在她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缝隙里。她开始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每一个诊断、每一台手术、甚至每一份病历书写,都力求完美,不容丝毫差错,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用绝对的专业来对抗那些无形的指控。

然而,精神上的疲惫是实实在在的。有时在深夜值班,独自一人面对寂静的走廊和闪烁的监护屏幕时,一种深切的孤独感会悄然袭来。她仿佛站在一个孤岛上,四周是名为“陆太太”的汹涌海水,而她拼命守护的,是脚下那片名为“沈医生”的、摇摇欲坠的沙地。

这天,她刚结束一台复杂的血管内介入手术,成功为一个年轻患者取出了致命的血栓。走出手术室,脱下汗湿的手术衣,她靠在墙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拯救生命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暂时驱散了心头的阴霾。

一位等候在外的实习医生,看着她,眼神里充满了崇拜,忍不住小声说:“沈老师,您太厉害了!简直就是我的偶像!”

看着实习生那纯粹、不掺杂质的目光,沈清澜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真心的、微弱的笑意。

也许,流言蜚语永远不会停止。

但只要还有人,因为她是“沈医生”而信任她、认可她,只要无影灯下那片属于她的领域依旧稳固,她就有力量,继续走下去。

她直起身,整理了一下白大褂的衣领,走向下一个病房。

流言如风,她自岿然。

用专业铸就的铠甲,比任何头衔都更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