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沈清澜埋首于医疗站升级改造的图纸与物资清单,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时候,一则来自遥远商业中心的新闻,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其泛起的涟漪,微弱却持续地扩散,直至触及了望北镇这偏远的角落。
这日,负责对外联络和采购的小刘,从县里带回了几份几天前的旧报纸,用于包裹一些易碎的医疗器材。在整理时,一份财经版块占据了巨大版面的新闻,吸引了他的目光。那粗黑醒目的标题,让他不由得低声念了出来:
“陆氏集团宣布重大战略转型:剥离部分传统重资产,未来核心聚焦可持续发展与普惠民生领域”
报道旁边,配着一张陆寒霆出席新闻发布会的照片。照片上的他,穿着剪裁考究的深色西装,站在聚光灯下,面容比几年前更加冷峻深刻,眼神锐利如鹰,正对着镜头阐述着什么。那是一种居于权力顶峰、执掌庞然大物命运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气场。
小刘虽然对商业不感兴趣,但“陆氏”这个名字实在太过如雷贯耳,连他这样身处偏远地区的人也多次听闻。他好奇地往下看,报道详细列举了陆氏未来的重点投资方向:绿色能源、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普惠医疗与基层健康基础设施建设。
报道引用陆寒霆在发布会上的原话(或者说,是经过公关团队精心打磨后的说辞):“企业的价值,不应仅由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定义,更应体现在其对社会环境与人类福祉的实质性贡献上。陆氏未来的航向,将更紧密地贴合时代需求与民生根本,尤其是在提升基础医疗服务可及性与质量方面,我们将不设投入上限。”
文章还提到,陆氏已悄然启动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基石计划”,旨在通过资金、技术与模式创新,系统性支持中西部及偏远地区的医疗设施新建与升级,并与国际顶尖的医疗救助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
小刘看得咋舌,拿着报纸跑到正在院子里和龙阿婆商量阳光棚搭建位置的沈清澜身边。
“沈医生,你看!那个很大的陆氏集团,好像要转行做慈善了,特别说要投很多钱在基层医疗上!”他语气带着几分与有荣焉的兴奋,仿佛这项宏大的计划 somehow 也与他们这个小小的医疗站产生了关联。
沈清澜停下手中的笔,目光平静地扫过小刘递来的报纸。她的视线在那个占据大幅版面的男人照片上停留了不到一秒,如同看到任何一个陌生的新闻人物,随即落在那篇报道的正文上。
当她读到“不设投入上限”、“基石计划”、“提升基础医疗服务可及性”这些字眼时,握着铅笔的手指,几不可察地收紧了一下。一丝极淡的、了然的情绪,像水底的暗流,在她眼底深处一闪而过,快得没有任何人捕捉到。
她比小刘更清楚地知道,这个名字背后所代表的能量。这样一场彻底的、方向明确的战略转型,绝非一时兴起,更非纯粹的商业考量。它像一座冰山的正式宣告浮出水面,其水下部分,是长达数年的、沉默而汹涌的准备与铺垫。
那些通过“L.基金”持续不断、匿名汇入的资金流,那些在苏黎世颁奖礼后变得更加庞大和精准的捐赠,或许都只是这座冰山在水下已然存在的证明。如今,它终于以一种更正式、更庞大的姿态,浮现在世人面前。
这意味着,未来,将会有更多像望北镇这样的地方,或许会在不知不觉中,沐浴到这股由资本转化的、旨在改善民生的“雨水”。这客观上,与她和无数基层医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是好事。”她抬起眼,语气平和地对小刘说,听不出任何波澜,“如果能真正落到实处,很多偏远地区都会受益。”
她将报纸递还给小刘,仿佛那只是一则普通的、值得肯定的社会新闻。
“这个阳光棚的立柱,我觉得用石头垒砌下半部分会更稳固,龙阿婆您觉得呢?”
她极其自然地将话题拉回了眼前的具体事务上,目光重新落在草图之上,专注而沉静。
小刘“哦”了一声,觉得沈医生说得对,但又隐约觉得沈医生的反应似乎太过平静了些。他挠挠头,不再多想,将报纸随手放在一旁的石桌上,也加入了讨论。
风吹过,掀动了石桌上那份报纸的边角,陆寒霆那张冷峻的照片在风中微微卷曲。
而沈清澜,已完全沉浸在与龙阿婆关于石料选材和承重计算的讨论中。
那则震动商界的战略转型公告,于她而言,如同远处传来的一声模糊钟鸣。
她听到了,知道它存在,也认可其可能带来的积极意义。
但钟声再响,也无法扰动她脚下这条已然选定的、需要她亲手铺设石子的道路。
世界的喧嚣与巨变,被她妥善地隔绝在了心墙之外。
墙内,是她此刻愿意倾尽所有去守护的,微小而真实的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