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陆总,你的白月光我会治 > 第623章 社区养老模式的第一次实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23章 社区养老模式的第一次实践

“清澜书屋”的牌匾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像一道无声的宣言,也像一道横亘在沈清澜心头的刺。她强迫自己将注意力从那挥之不去的名字上移开,投入到另一项更为紧迫、也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中——社区养老模式的第一次系统性实践。

经过前期的走访、调研以及与龙阿婆、陈默和几位核心妇女的反复商讨,一个初步的、依托于望北镇实际情况的“互助养老”方案,终于从纸面走向现实。

首次实践,选在了镇子东头,独居老人最集中的一片区域。试点对象是三位情况各异的老人:腿脚不便的李阿公,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赵阿婆,以及身体尚可但子女常年在外、精神孤独的孙奶奶。

清晨,医疗站的小院里比往日更加忙碌。沈清澜将预先分装好的、标有老人姓名和注意事项的药包放入药箱,龙阿婆检查着准备好的艾灸条和药浴包,陈默则将改造好的、带有扶手的简易洗澡椅装上板车。小刘和阿雅负责清点送往“互助菜园”的新一批菜苗和工具。

而“林城”,依旧沉默地站在角落,负责搬运最重的物资——几袋用于改善老人居所门前路面的防滑石子和加固门窗的木料。他的存在,像一块背景板,却又不可或缺。

沈清澜的目光掠过他忙碌的背影,心头那根刺微微颤动,但她迅速收敛心神,拍了拍手,声音清晰而沉稳:

“都准备好了吗?记住我们之前分好的组和任务,遇到任何不确定的情况,立刻用对讲机联系我。”

“准备好了!”众人的回应带着一丝紧张,更多的是跃跃欲试的干劲。

队伍出发了。沈清澜带着小刘和阿雅先去情况最复杂的赵阿婆家;龙阿婆和陈默负责李阿公家的适老化改造和日常照料;另外两位被培训过的妇女则去陪伴孙奶奶,并带她去“互助菜园”参与简单的劳作。

陆寒霆推着沉重的板车,跟在陈默身后,走向李阿公低矮的木屋。他的角色,是纯粹的体力支持。

李阿公的家阴暗潮湿,门槛高,地面不平。陈默二话不说,拿出工具就开始测量、锯木,准备先将门槛改造成缓坡。陆寒霆则按照指示,将防滑石子混合着水泥,仔细地铺在门内一小块经常走动的地面上。

他做得很专注,汗水顺着额角滑落。听着屋里陈默用本地话温和地与李阿公交谈,询问他腿脚的感受,看着龙阿婆熟练地为他进行艾灸,缓解关节的疼痛……这一切,都与他熟悉的那个充斥着资本、数据与冰冷决策的世界截然不同。

在这里,帮助是具体的,温度是可以触摸的。

与此同时,在赵阿婆家,情况则有些棘手。赵阿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对沈清澜和小刘的到来显得有些抗拒。阿雅灵机一动,拿出从“清澜书屋”借来的、带着彩色插图的旧时歌谣本,用稚嫩的声音磕磕绊绊地念起来。

熟悉的旋律和图画,似乎勾起了赵阿婆深处的记忆,她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情绪渐渐平稳下来。沈清澜趁机为她检查了身体,调整了用药,并耐心地教她辨认放在床头的、标注着一天不同时段该服用哪种药物的彩色药盒。

而在小小的“互助菜园”里,孙奶奶在两位妇女的陪伴下,小心翼翼地给新栽的菜苗浇水,和其他几位过来帮忙的老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虽然话语不多,但她脸上那长期存在的、如同枯井般的寂寞神情,似乎被这简单的劳作和陪伴冲淡了些许。

陆寒霆在劳作间隙,偶尔能听到对讲机里传来沈清澜清晰冷静的指令,或是她温声安抚老人的话语。那一刻,他仿佛能看到她专注而充满力量的侧影。

一天的实践在忙碌与琐碎中接近尾声。当夕阳再次染红天际时,几位老人的情况都得到了初步的改善和安抚。李阿公门前的路平整防滑了,赵阿婆记住了新的用药方法,孙奶奶的脸上也多了些许生气。

众人疲惫却满足地聚集在医疗站后院。沈清澜简单总结了今天的得失,肯定了大家的努力,也指出了几个需要改进的细节,比如对认知障碍老人的沟通方式可以更丰富,适老化改造的优先级需要更明确。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阳光洒在她沾了些许尘土的白大褂上,却仿佛为她整个人镀上了一层柔光。

陆寒霆站在人群外围,默默地听着,看着。他看着这个他曾经以为需要被庇护在羽翼下的女人,如今正用她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这片土地上的弱者撑起一片天空。她不再是需要他凝视的“玻璃城墙”内的风景,她本身就是一座可以依靠的山峦。

一种混合着骄傲、悔恨与无尽失落的情感,在他胸腔里汹涌澎湃。

他参与了她的实践。

以最卑微的方式,为她构筑的新世界,添上了一块微不足道的砖石。

而这,或许已经是他如今,所能靠近的极限。

社区养老的第一次实践,像一颗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埋下。

而某些情感的藤蔓,也在无人察觉的角落,疯狂而绝望地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