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林雪儿因长途跋涉的疲惫,终于在沈清澜的劝说下,在医疗站临时收拾出的小房间里沉沉睡去。而沈清澜,却毫无睡意。
雪儿睡前,将她的平板电脑塞给了沈清澜,屏幕停留在一个加密的云盘文件夹界面,标记着“清澜基金会 - 非公开项目详情”。
“你自己看吧,清澜。”林雪儿的声音带着浓重的睡意,眼神却异常清明,“有些东西,听人说一千遍,不如自己亲眼看一下。这里面,有周代表私下发给我的、更完整的资料。”
此刻,万籁俱寂。沈清澜独自坐在灯下,指尖悬在平板电脑上方,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轻轻点开了那个文件夹。
里面没有华丽的宣传片,没有煽情的文案。只有一个个以日期和地点命名的子文件夹,整齐地排列着。
她随手点开一个最近的,是关于“清澜·新芽”青年学者计划的详细报告。里面不仅有受资助者的名单和项目简介,还有评审过程的详细记录,陆寒霆亲自批注的评审意见扫描件——他的笔迹凌厉依旧,但评语却极其客观、专业,甚至对几个研究方向冷门、不被看好的申请者,他都写下了“思路独特,建议给予探索空间,失败亦是宝贵经验”之类的批注。
她点开另一个,是关于在某个西南少数民族自治县援建的“清澜妇幼保健站”的完整档案。从选址勘测照片、建筑设计图纸(他甚至在图纸边缘用铅笔标注了“采光需优化,候诊区需预留儿童活动空间”),到设备采购清单、当地受训医护人员的名单和反馈,事无巨细,清晰可查。
还有一个文件夹,是关于“清澜—基层医疗创新奖”的。里面记录了获奖者的感言视频。一位来自西北的乡村医生,在视频里激动地说,这个奖项不仅是一笔奖金,更是对他十几年坚守的认可,让他觉得自己的坚持有意义。沈清澜注意到,这个奖项的Logo,正是那株破土而出的嫩芽。
她一个个文件夹点开,如同展开一幅浩瀚的画卷。
“清澜”奖学金,资助了数百名来自贫困地区的医学生。
“清澜”实验室建设基金,支持了十几个专注于地方病和传统医药研究的基层实验室。
“清澜”远程医疗平台,连接了数十个偏远卫生所与城市的三甲医院专家。
“清澜”应急医疗救援队,在几次突发自然灾害中第一时间抵达现场……
项目遍布全国各地,触及了基层医疗的方方面面。它们规模或大或小,但都带着一种鲜明的“沈清澜”印记——关注弱势群体,注重中医药结合,强调实用与可持续性,给予一线医者最大的尊重与支持。
这不再仅仅是一个用金钱堆砌起来的慈善工程。
这是一个庞大的、精密的、倾注了巨大心血和深刻理解的系统。
是一个男人,在用他所能调动的一切资源,笨拙而又精准地,为她曾经被摧毁的梦想,构建了一个更加宏大的、现实意义上的“替身”或者说,“延续”。
他不仅记住了她失去的,更理解了她所追求的。
沈清澜看着屏幕上滚过的数据、照片、批注,仿佛能看到陆寒霆伏案工作的身影,看到他如何从一个习惯于掌控商业帝国的决策者,逼迫自己沉下心来,去研究那些琐碎的医疗设备参数,去理解一个乡村医生的困境,去为一个陌生学子的冷门研究方向争取机会……
他把她破碎的理想,一片片捡起来,小心翼翼地擦拭干净,然后,用他自己的方式,将其镶嵌在了一个更坚固、更广阔的基座上。
这不是补偿。
这是一种……近乎偏执的、深入骨髓的 懂得。
不知过了多久,窗外的天色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沈清澜缓缓放下平板电脑,指尖冰凉。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清晨凛冽的空气涌入,带着草木的清新。远处山坡上,那间木屋的轮廓在晨曦中逐渐清晰。
她看着那间木屋,脑海中回响着雪儿的话,眼前浮现着平板电脑里那些详尽的文件、那些因“清澜”之名而得以延续的理想和希望。
恨意依旧存在,像一块沉在心底的顽石。
但此刻,这块顽石的周围,仿佛被一股温暖而沉重的水流包裹、冲刷。
她参观了他以她之名建立的所有项目。
看到的不是赎罪的姿态,
而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
迟到太久的、
沉默却震耳欲聋的共鸣。
天光渐亮。
新的一天开始了。
而她心中的某些东西,
在经历了这一夜的无声洗礼后,
已经悄然发生了,
不可逆转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