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流光目光在那苏境漪脸上停留一瞬,少女立刻垂下头,耳根泛红,一副不胜娇羞的模样。
“苏小姐真是好相貌。”谢流光淡淡赞了一句,便不再多言,只专心逗弄曦儿。
安阳长公主又说了几句闲话,便带着外甥女告退了。
人走后,墨画低声道:“娘娘,这苏小姐……安阳长公主带她入宫的次数,似乎过于频繁了些。而且,奴婢听说,前几日在太后宫中,陛下也曾'偶遇’过她一次。”
谢流光拿起一块软糕,掰碎了喂给伸着小手要吃的曦儿,眼神平静无波。
安阳长公主的心思,她岂会不知?想借着这柔弱可怜的外甥女,在陛下心中留下一抹痕迹,为日后铺路。
而萧长恂……男人对于这种柔弱无依、需要保护的女子,天生便容易生出几分怜惜。
“知道了。”她只应了三个字,仿佛浑不在意。
然而,当夜,她便以整顿宫规为由,下了一道懿旨:日后非奉诏命,外命妇不得随意携家中未出阁女子入宫,以免冲撞贵人,扰乱宫闱清静。
这道旨意,合情合理,让人挑不出错处,却精准地断了某些人想借“偶遇”攀附的心思。
同时,她暗中吩咐墨画:“去查查这位苏境漪小姐,在入京之前,可有什么故事。”
她不会主动害人,但也绝不容许任何人,威胁到她和曦儿的位置。这凤印既然到了她手中,便绝不会再轻易让人夺去。
夜色渐深,椒房殿内烛火通明。谢流光看着摇篮中熟睡的儿子,又望向窗外那轮被宫墙分割了的明月。
这皇宫,比将军府更深,更冷,斗争也更无声,更残酷。但她早已不是那个会被情爱迷眼的谢流光。她是大周皇后,萧承曦的母亲。
凤印在手,江山在望。任何风浪,她都必将迎风破浪,稳坐钓鱼台。
谢流光那道限制外命妇携女入宫的懿旨,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涟漪虽不剧烈,却清晰地传递到某些有心人耳中。
安阳长公主府内,精致的茶盏被重重搁在案几上,发出清脆的磕碰声。
“她倒是防得紧!”安阳长公主保养得宜的脸上掠过一丝愠怒,“这才刚当上皇后几天,就摆起这么大的架子!真当这后宫是她谢家的一言堂了?”
坐在下首的苏境漪,依旧是一身素净衣裙,闻言只是怯怯地垂下眼帘,细声细气道:“姨母息怒,皇后娘娘也是为宫规着想……是境漪福薄,不配时常入宫陪伴姨母。”
她这般作态,更激起了安阳长公主的怜惜与不平:“什么福薄!你父亲是封疆大吏,你是我嫡亲的外甥女,身份尊贵,哪点配不上?不过是有些人自己根基不稳,便急着打压可能威胁到她的人罢了!”她越想越气,“她谢家不过是仗着从龙早,又生了太子,这才……哼,这后宫,日子还长着呢!”
苏境漪不再说话,只默默绞着手中的帕子,眼底深处却有一丝极淡的不甘与算计掠过。
消息自然也传到了柳承宗耳中。他如今顶着个虚衔的侯爵,看似安分,实则从未停止活动。听闻此事,他只是在书房中阴恻恻地笑了两声。
“这位皇后娘娘,手段倒是越来越老辣了。不过,堵得住明路,堵得住暗渠吗?”他摩挲着拇指上的玉扳指,对心腹吩咐道,“告诉宫里我们的人,静观其变,暂时不要有任何动作。另外……选秀在即,该打点的,早些打点起来。”
他就不信,萧长恂能永远只守着一个谢流光!只要后宫进了新人,就有了可乘之机。
椒房殿内,谢流光并未将安阳长公主的不满放在心上。她正看着墨画新递上来的关于苏境漪的调查结果。
“苏境漪,其父苏州刺史苏明远,并非安阳长公主嫡亲姊妹所出,乃是庶妹之女。苏明远官声尚可,但此人……尤好钻营。苏境漪在苏州时,便有才名,更因其柔弱之态,颇得当地一些世家子弟倾慕,然其父眼界甚高,皆未应允。此次入京,名为陪伴姨母,实为苏明远欲借安阳长公主之力,为女谋一前程。”
墨画顿了顿,补充道,“奴婢还查到,苏境漪在入京途中,曾在济南府停留数日,与当地一位颇有文名的寒门举子‘偶遇’过几次,彼此似有诗词唱和。”
谢流光听完,唇角泛起一丝冷峭的弧度。
“好一个‘柔弱不能自理’的苏小姐。”她将纸条递到烛火上,“看来,苏家是铁了心要把这注压在陛下身上了。只可惜,心思用得太足,反倒落了下乘。”
她吩咐墨画:“此事不必声张,将那举子的姓名、籍贯记下即可。”
这点风流韵事,现在捅出去,不过是给苏境漪增添几分我见犹怜的色彩,得不偿失。但握在手中,将来或有用处。
眼下,她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选秀之事,既然萧长恂提了,朝臣也在议,便势在必行。她不能阻止,但可以引导,将这可能出现的威胁,转化为巩固自身地位的契机。
几日后,谢流光以商议太后圣寿节事宜为名,召见了内务府总管太监和几位负责礼仪制式的女官。
议定正事后,她似是不经意地提起:“本宫听闻,前朝选秀,多有劳民伤财之处,且入选女子,往往因不习宫规,以致步履维艰,甚至冲撞贵人。陛下仁厚,初立新朝,更应体恤民力,彰显仁德。”
内务府总管太监何其精明,立刻躬身道:“娘娘仁德,体恤下情。不知娘娘有何示下?”
谢流光端起茶盏,轻轻拨弄浮沫,缓声道:“本宫以为,此次选秀,范围不必过广,可在三品及以上京官及各地督抚家中,择其品性端方、知书达理者参选。年龄……不必过幼,十六至十八为宜,心智稍成熟,方能更好侍奉君上,和睦宫闱。初选可由内廷与礼部共同主持,重其德言容功,尤以德为先。最终名单,再由陛下与本宫亲自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