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瓦盆村 > 第85章 记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吴老虎的电影,最终还是没能天天放。

风头过去后,村里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有些东西,确确实实地改变了。村里半大不点的孩子们,不再玩官兵捉贼的游戏,而是分帮结派,在街上比划着不成章法的“醉拳”和“蛇形刁手”。大人们在田里干活累了,哼的小曲儿,也从《东方红》变成了那首“沧海一声笑”的调调。

这些变化,像水滴一样,持续不断地滴在齐老太的心上。

她不再去挨家挨户地“宣战”了。那场一个人的战争,让她耗尽了力气,也让她看清了自己的孤立。

村里人渐渐习惯了她的沉默。他们觉得,齐老太,这个瓦盆村最固执的老骨头,终于被时代给磨平了。

只有林福来不这么认为。

林福来觉得,自己那台录音机里,如果只有奇闻异事,那他的记录就是不完整的,他必须录下齐老太的声音。

一个星期后,林福来推开了齐老太家的院门。

院子里一如既往地整洁,花草被修剪得一丝不苟,地面扫得看不见一片落叶。

齐老太就坐在那把传了好几代的太师椅上,闭目养神。听到脚步声,她睁开眼。

“是你啊。”她认得这个高考落榜的读书人。

“齐奶奶。”林福来走过去,把手里提着的一包镇上买来的、入口即化的云片糕放在石桌上,“我来看看您。”

齐老太看了看那包糕点,没说话,也没让他坐,等着他说明来意。她习惯了,现在的年轻人找她,要么是来挑战她的,要么就是有事求她看个风水日子,尽管她从不算命。

林福来没有拐弯抹角。他从挎包里,拿出了那台录音机。

看到这玩意儿,齐老太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在她眼里,这也是个“外来的、不正经”的东西。

“齐奶奶,”林福来把录音机放在石桌上,按下了录音键,又把麦克风轻轻推到她面前,“我不想跟您争什么。我只是想……想请您给我讲讲,您年轻时候的规矩,是什么样的。”

齐老太愣住了。她设想过无数种开场白,唯独没有想到这一种。

“你这又是啥花样?想把我这个老顽固的话录下来,拿到村里去当笑话讲吗?”她的声音又恢复了往日的尖利。

“不是,”林福来摇了摇头,他的眼神很真诚,“我是怕。怕再过些年,这些规矩就没人知道了,没人记得了。”他顿了顿,轻声说,“我怕以后的人,忘了。”

“忘了”……

这两个字,像一把柔软的锤子,轻轻敲在了齐老太心里最脆弱的地方。这正是她一生战斗的根源,是她所有愤怒和固执背后,最深的恐惧。

她沉默了。院子里只有风吹过花叶的沙沙声。

“我们那个时候的女娃儿啊……”她像是陷入了遥远的回忆,“规矩,是从娘胎里就带来的。”

林福来的手心微微出汗。

“走路,要走道边儿,不能走当中间。步子要小,裙摆不能晃得像风里的幡。笑,不能露齿,最多抿着嘴,眼睛弯一弯。说话,声音要细,隔着三步远听不见,才算本分。哪像现在,”她叹了口气,眼神瞟向院外,“江小翠那丫头,涂着血红的嘴,大嗓门嚷嚷,半个村子都听得见。”

“穿衣服,也有讲究。什么时节穿什么料子,见什么人穿什么颜色,都有定数。大姑娘家,袖子不能短过手肘,领口不能低过锁骨。你看那车秀芝,穿得花里胡哨的,那腰扭得哟……唉,作孽。”

录音机的磁带,安静地转动着。

“村里也有村里的规矩。”齐老太的声音里,有点自豪,“祠堂,那是顶顶要紧的地方,是村子的根。逢年过节,都要大祭。谁家添了丁,要抱去给祖宗看。谁家做了丑事,要拖到祠堂里,用家法。哪像现在,祠堂早砸了,年轻人的心里,没了祖宗,就没了敬畏。”

她讲得很慢。她讲到自己十六岁出嫁,夫家是当地的富户,婚礼的每一个流程,都严格按照古礼。她讲到她的丈夫,那个读过私塾的文雅人,怎么教她认字,怎么告诉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下一句,是“女子有才方为贵”。

“他是个好人,就是身子骨弱,没熬过那些年……”她的声音低了下去,“他走了,齐家的规矩,就得我一个人撑着了。”

林福来安静地听着。

“后来啊……就全乱了。”齐老太的声音变得飘忽,“祠堂没了,族谱烧了,人也不讲究了。起初,我还跟他们吵,跟他们闹。我觉得,只要我还在,这规矩就不能倒。”

她停了下来,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早已凉透的茶水。

“可我老了。”她看着自己的手,像老树皮一样的手,“我吵不动了。前几天,吴老虎放那个电影,我站在那里骂,可我看着那些娃儿的眼睛……是亮的。他们看那个叫‘成龙’的,就像……就像我当年,偷偷在后台看台上唱穆桂英的角儿一样。”

林福来心里一震。

“我忽然就明白了,”齐老太的声音轻得像一声叹息,“不是规矩错了,也不是人心坏了。是天,真的变了。我守着的这些东西,它们的根,早就断了。规矩没了根,就成了笑话。”

她说完这句话,闭上了眼睛。

林福来默默地站起身,走到屋檐下,提起水壶,给她的茶杯里,续上了热水。

当林福来离开的时候,太阳已经开始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