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瓦盆村 > 第221章 盐豆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苏文清在段玉莲家的院子里,看着那堆黄豆慢慢变软。

水开了有一阵子,豆香味飘得满院子都是。段玉莲用铲子捞起几粒,放在手心里捻了捻。

“还不行,”她摇摇头,“得再煮一会儿。一碾就面了才算好。”

苏文清搬了个小马扎坐在灶台边。这是他第三次来段家,前两次都是买豆腐,这次是专门来学做盐豆子的。

“婶子,为啥非要煮这么烂?”

“你不懂,”段玉莲蹲下来添柴,“豆子硬了,后面捂不好。捂不好,就长不出那个丝儿来。”

昨天下午,苏文清路过赵铁蛋家,听见赵家婶子在跟邻居说话。

“文清这孩子好是好,就是不会过日子。”婶子的声音透着惋惜,“在县城念了几年书,连个盐豆子都不会做。”

苏文清听了心里不是滋味。他知道村里人怎么看他,斯文,但不实用。会写字算账,但不会种地做饭。

“要不我教教他?”段玉莲的声音传来,“这孩子挺懂礼貌的,应该能学会。”

于是今天一早,苏文清就提着一篮子黄豆来了。

锅里的水翻腾着,豆子在里面打转。段玉莲时不时用铲子搅一下,防止糊底。

“文清,你过来看看。”她又捞起几粒豆子,“现在差不多了。”

苏文清走过去,看见豆子已经涨得很大,用手一捻就碎了。

“就是这样,”段玉莲满意地点头,“现在可以捞了。”

她用漏勺把豆子捞出来,放在一个大簸箕里。热气蒸腾,豆香更浓了。

“婶子,接下来怎么办?”

“等晾凉了,就该捂了。”段玉莲擦了把汗,“这是最要紧的一步,马虎不得。”

苏文清看着那堆热腾腾的豆子,心里有点紧张。他知道这一步很关键,成败就在这儿了。

豆子凉得差不多了,段玉莲从屋里抱出一床厚被子,又拿了些麦秸秆。

“文清,你先在这床上铺层秸秆。”

苏文清照着做,铺得很仔细。段玉莲在秸秆上又铺了层布,然后把豆子倒上去,摊平。

“厚薄要均匀,”她边说边用手抹平,“太厚了中间捂不透,太薄了又保不住温度。”

铺好豆子,段玉莲又在上面盖了层秸秆,最后用被子严严实实地包起来。

“现在就等着了,”她拍拍手,“三四天后就能看出好坏来。”

“要是捂坏了怎么办?”苏文清担心地问。

“坏了就坏了,大不了重新做。”段玉莲倒是看得开,“第一次做,失败了也正常。”

第二天傍晚,苏文清又来了。段玉莲正在院子里喂鸡,看见他就笑了。

“你这孩子,心够急的。”

“婶子,能看看吗?”

“还早着呢,再等一天。”段玉莲撒完鸡食,洗了洗手,“不过可以摸摸温度。”

她带着苏文清进屋,把手放在被子上。

“你摸摸。”

苏文清伸手一摸,被子里还有温度,不烫,但是暖暖的。

“这就对了,”段玉莲说,“有温度说明在发酵,没温度就是死了。”

第三天晚上,豆子长毛了。苏玉清醒来后躺在床上,心里七上八下的。

第四天一早,他顾不上吃早饭就跑到段家。

段玉莲已经在院子里等他了,脸上带着神秘的笑容。

“来吧,该见分晓了。”

她小心地掀开被子,又拿开秸秆。苏文清屏住呼吸,往里看。

豆子表面长了一层白色的毛,有些地方带点黄色。用手轻轻一提,能拉出长长的丝来。

“成了!”段玉莲高兴地拍手,“你看这丝拉得多好,白里透青,这是好菌。”

苏文清兴奋得脸都红了。他用手小心地提起一撮豆子,真的能拉出很长的丝。

“婶子,接下来怎么办?”

“现在要拌料了。”段玉莲把豆子装进一个大盆里,“盐、辣椒面、姜末,都得准备好。”

她从厨房拿来一袋粗盐,又拿了自己磨的辣椒面和切好的姜末。

“盐要下得足,”她边说边往盆里撒盐,“十斤豆子二斤盐,这是老规矩。盐少了会酸,盐多了太咸。”

苏文清看着她熟练地拌料,每一样都有分寸,不多不少。

“你来试试。”段玉莲把铲子递给他。

苏文清接过来,小心地搅拌。豆子和调料渐渐混合,颜色变成了红褐色。

“用力点,要拌匀了。”段玉莲在旁边指导。

拌好料,段玉莲又拿来几个簸箕,把豆子摊开。

“现在要晒了,”她说,“晒个三四天,去掉多余的水分。”

苏文清看着簸箕里红红的豆子,心里满足极了。这是他第一次做盐豆子,虽然是在段玉莲指导下做的,但那种成就感还是很强烈。

傍晚时分,温月娥路过段家,看见院子里晒的豆子。

“哟,玉莲,又做盐豆子了?”

“不是我做的,”段玉莲笑着指指苏文清,“是文清做的。”

温月娥有些惊讶:“文清?这孩子还会这个?”

“刚学的,”苏文清有些不好意思,“还是婶子教得好。”

“不错啊,”温月娥蹲下来看了看,“这丝拉得挺好,第一次做成这样算是不错了。”

得到温月娥的夸奖,苏文清更高兴了。温月娥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能干,她说好那就是真的好。

中午,吴老虎路过,也停下来看了看。

“文清,你还会做这个?”他语气里带着意外。

“跟段婶子学的。”苏文清解释道。

吴老虎蹲下来,用手抓了一把豆子闻了闻。

“味道不错,”他站起来拍拍手,“以后不用买了,自己做。”

这话让苏文清心里暖暖的。在村里人眼中,会做盐豆子就是会过日子的表现。

赵铁蛋也来了,他站在簸箕前看了半天,然后问:

“文清,这真是你做的?”

“是啊。”苏文清有点紧张,不知道赵铁蛋会怎么评价。

赵铁蛋没说话,只是伸手抓了一撮豆子,放进嘴里尝了尝。

“咸淡正好,”他说,“比我娘做的还香。”

这句话让苏文清很激动,他知道赵铁蛋不会随便夸人,能得到他的认可,说明真的做得不错。

“你咋想起学这个的?”赵铁蛋问。

苏文清想了想,说:“总不能一辈子不会过日子。”

赵铁蛋看着他,眼神复杂。

“文清,”他说,“你变了。”

“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不知道,”赵铁蛋摇摇头,“就是觉得你和以前不一样了。”

苏文清没接话。他确实在变,从那个只会读书的少年,慢慢变成一个能干活、会过日子的人。这种变化让他既高兴又不安。

盐豆子彻底晒干了,段玉莲拿来一个大罐子,把豆子装进去。

“这样能放一年,”她说,“想吃的时候舀一碗,滴点香油,就是最好的下饭菜。”

苏文清看着罐子里满满的盐豆子,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这是他亲手做的,从煮豆子到最后装罐,每一步都参与了。

“婶子,谢谢您。”他认真地说。

“谢啥,”段玉莲摆摆手,“你学会了就行。以后自己在家也能做。”

苏文清捧着那罐盐豆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格外轻松。路过村里的时候,几个妇女在那儿说话。

“文清做的盐豆子?”

“真的假的?那孩子还会这个?”

“段玉莲教的,听说做得挺好。”

苏文清听了,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回到家,娘正在院子里缝补衣服。

“文清,你拿的啥?”

“盐豆子,我做的。”苏文清把罐子放在桌上。

娘放下针线,走过来看了看。

“你做的?”她有些不敢相信。

“段婶子教的。”苏文清打开罐子,抓了一把给娘看,“您尝尝。”

娘尝了一粒,眼睛亮了。

“好吃,”她说,“比买的还香。”

晚饭的时候,爹也尝了。他平时话不多,但这次却说了好几句。

“不错,有那个味儿了。”

“以后咱家就不用买了。”

“文清长大了,会过日子了。”

那天晚上,苏文清在日记里写道:

“今天把盐豆子做成了。第一次做这种东西,没想到还挺成功的。段婶子说我有天赋,温月娥也夸了。连吴老虎都说好吃。”

“最让我高兴的是铁蛋哥的话。他说比他娘做的还香。虽然可能是客气话,但我还是很开心。”

“我觉得自己真的在变。以前只会读书,现在开始学着过日子了。也许这就是成长吧。”

“不过有时候也会想,这样变下去,我还是原来的我吗?”

他放下笔,看着桌上的那罐盐豆子。在昏黄的油灯下,豆子泛着温润的光泽,就像村里人朴实的笑容。

“文清!文清!醒醒!该喝药了!”

苏文清猛地睁开眼。

眼前,没有段玉莲的笑脸,没有吴老虎的赞许,没有赵铁蛋温柔的眼神。

原来是一场梦。

只有自家卧室里那斑驳的墙壁,和母亲担忧和疲惫的脸。

空气里,没有豆香,只有一股浓重的中药味。

“妈……”

“快,把这碗安神汤喝了。”程小芳扶他坐起来,把一碗黑乎乎的药汤递到他嘴边,“刘三奶说了,你这是惊了魂,得多静养。”

苏文清机械地一口口地喝下那碗苦涩的药汤。

他想起了刚刚那个梦,那个梦,太真实了,真实到他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才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