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被标记的感觉,如同皮肤上粘附了一粒看不见的灰尘,无法拂去,时刻提醒着他们已不再“安全”。

林墨能清晰地感知到那个标记的存在——一个极其微小的、由纯粹秩序逻辑构成的“锚点”,深深嵌入了他与种子交融的意识结构外围。它不具攻击性,甚至没有主动探查的功能,仅仅是一个定位信标,一个无声的宣告:此单元已被记录,处于潜在观察名单。

这迫使他们的行动模式必须彻底改变。

苏晚晴停止了主动搜集那些过于“尖锐”的静默火花。任何可能引发秩序之网强烈排斥反应的高风险变量,都成了禁忌。他们如同在雷区中行走,必须精确判断每一步的落点。

共生之种的生长速度明显放缓。失去了那些富含能量的“硬核养分”,它只能依靠苏晚晴日常中那些无伤大雅的“非最优选择”所产生的微弱变量碎屑,以及林墨自身对秩序之网结构的持续解析,来维持极其缓慢的进化。

但这种压抑的环境,也迫使种子发展出了更精妙的生存策略。它对能量的利用效率变得极高,并且对那层“模仿与伪装”的外壳运用得越发纯熟。林墨甚至开始尝试,主动引导种子释放出经过伪装的、符合秩序逻辑的微弱波动,去“安抚”和“欺骗”那个标记,让它维持在一个低水平的“安全”反馈状态。

这就像在监视者的眼皮底下,练习着如何控制自己的心跳和呼吸,使其看起来毫无异常。

日子在一种高度紧绷的平静中一天天过去。

直到一周后,一个寻常的午后。

苏晚晴外出采购日用品,林墨独自在公寓客厅,透过种子的感知,默默“阅读”着窗外城市那庞大而精密的秩序流动。

突然,那个一直沉寂的标记,轻微地波动了一下。

非常细微,如同平静湖面被风吹起的一丝涟漪。

但林墨瞬间警醒!

不是攻击,也不是审查,更像是一种……响应?仿佛某个更上层的指令,通过这个标记,进行了一次极其快速的“状态确认”。

几乎在标记波动的同时,林墨借助种子那高度敏锐的感知,捕捉到了公寓楼下,街道对面,出现了一丝不协调的“秩序扰动”。

一个穿着灰色夹克、戴着鸭舌帽的男人,坐在街心公园的长椅上,看似在悠闲地看着报纸。但他的存在,他看报纸的姿态,他偶尔抬起手腕看表的动作……都太过“标准”了,标准得像是一个被精心设计出来的、用于融入环境的“模板”。

更重要的是,林墨“看”到,以这个男人为中心,周围一小片区域的秩序之网线条,呈现出一种被“临时授权”的、更高优先级的稳定状态。仿佛他自身,就是一个微型的、移动的“秩序节点”。

不是“园丁”那种直接干涉规则的恐怖存在,更像是……执行者?观察员?

林墨的心沉了下去。标记引来的,不是网络自发的免疫反应,而是更具针对性的“人工”审视。

他没有做出任何异常举动,依旧维持着静坐的姿势,呼吸平稳,甚至刻意让种子的波动更加贴合标记的预期。但他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在了那个男人身上。

男人在长椅上坐了大约十五分钟,期间除了看报纸和看表,没有任何其他动作,也没有看向公寓的方向。但林墨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极其专业的“扫描”感,如同探照灯般,多次扫过公寓大楼,尤其是他所在的这个单元。

这种扫描并非能量探测,更像是一种基于秩序逻辑的“存在性确认”和“行为模式分析”。它在核对标记反馈的信息是否与环境观测一致。

十五分钟后,男人收起报纸,站起身,如同一个普通的市民般,沿着街道不紧不慢地离开,很快消失在拐角。

标记的波动平息下去,恢复了沉寂。

街道对面那个不协调的“秩序节点”也随之消失。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之前的平静。

但林墨知道,有什么东西已经改变了。

他们从“需观察对象”,可能已经升级为了“被定期核查对象”。

那个离去的灰衣男人,就是证明。

“他走了?”苏晚晴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提着购物袋,脸色凝重地走进来。她显然也感觉到了刚才那种被窥视的异样,但没有林墨感知得那么清晰。

“嗯。”林墨缓缓吐出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一个‘观察员’。秩序之网派来的眼睛。”

“他们发现我们了?”苏晚晴放下东西,担忧地问。

“还没有完全发现。”林墨摇头,“更像是一种例行核查。标记的存在,让我们进入了某种‘名单’。他们需要定期确认我们没有脱离掌控,没有变成更大的‘异常’。”

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最后一点侥幸。从此以后,他们必须时刻生活在潜在的监视之下。任何超出“已净化个体”行为模式的举动,都可能引来更直接的干预。

“我们该怎么办?”苏晚晴坐在他身边,握住了他的手。她的变量能量传来,带着安抚和支持。

林墨沉默了片刻,感受着种子在伪装外壳下,那缓慢却坚定的成长韵律。

“适应它。”他最终说道,眼神锐利,“既然无法摆脱监视,那就学会在监视下生存,甚至……利用它。”

“利用?”

“那个观察员,他本身也是秩序之网的一部分,是一个‘节点’。”林墨的思维飞速运转,“他的出现,他的行为模式,他带来的秩序扰动……所有这些,本身就是宝贵的信息。种子可以记录、分析这些信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套监视系统的运作机制。”

“理解之后呢?”

“理解之后,我们或许就能找到它的盲区,它的漏洞,甚至……预测它的行动。”林墨的声音低沉而冷静,“而且,既然他们只是观察,只要我们不越界,暂时就是安全的。这反而给了我们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他看向苏晚晴:“我们需要更小心,但也需要更大胆。在它们划定的安全区内,最大限度地提升我们自己。”

收集火花的方式必须改变,不能再用可能引发警报的实体载体。或许,可以通过更间接的方式,比如关注那些被主流平台算法边缘化、但尚未被完全清除的网络信息流?或者,去接触那些本身就在秩序框架内,但思想深处潜藏着变量火花的人?

风险更高,但收益也可能更大。

那颗被标记的种子,在监视的阴影下,非但没有萎缩,反而像是被激发了某种斗志,内部法则的推演变得更加活跃。它开始本能地分析那个观察员留下的“秩序残响”,试图破解其权限结构和行为逻辑。

危机,也是契机。

他们不再仅仅是躲藏者,他们开始尝试着,去理解猎人的规则。

窗外的城市依旧车水马龙,秩序井然。

但在那无形的网格之下,一场关于信息、伪装与反制的无声博弈,已经悄然升级。

观察者投下了阴影,而被观察者,则在阴影中,磨砺着窥视光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