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说我写的是网文?请叫我文明瑰宝 > 第24章 世界的回响与归来的日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章 世界的回响与归来的日常

瑞士,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

站在报告厅的讲台上,面对着台下众多肤色各异、目光中带着好奇与审视的年轻科研精英以及部分资深学者,林墨深深吸了一口气。

他报告的题目是 《想象的翅膀与理论的基石:科幻叙事中的科学思辨》 。

没有拘泥于《三体》细节的复述,他选择了更高维度的视角。他从《朝闻道》的“真理祭坛”谈起,论及科学探索的原动力与伦理边界;他以“智子”为例,探讨了量子理论与信息传递极限的文学化表达;最后,他落脚于“黑暗森林”法则,将其阐述为一种基于现有物理规律和社会学原理的、冷酷却逻辑自洽的宇宙文明推演模型。

他的演讲流畅而清晰,英语表达准确,更难得的是,他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与引人入胜的文学想象巧妙结合。当他在屏幕上展示出由苏晚晴协助完成的、关于“猜疑链”形成过程的动态逻辑图时,台下响起了阵阵低低的惊叹。

提问环节,一位来自剑桥的理论物理博士生犀利地发问:“林先生,您不觉得‘黑暗森林’理论过于悲观,并且将文明间的互动简化成了纯粹的博弈论模型,忽略了文化、艺术等‘非理性’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吗?”

林墨从容应对:“您说得很好。‘黑暗森林’并非宇宙的唯一答案,它更像一个思想实验的极限模型,旨在揭示一种潜在的最大风险。正如我们研究病理,不是为了赞美疾病,而是为了更好的预防和健康。至于文化艺术的‘非理性’,它们或许是文明内部的光辉,但在以光年为尺度、沟通成本极高的宇宙背景下,它们能否被准确理解,本身也是‘猜疑链’的一部分。”

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既承认了理论的局限性,又扞卫了其作为警示模型的价值,赢得了提问者以及在场许多人的点头认可。

报告结束后,不少年轻的研究员围上来与他交流,讨论的氛围热烈而友好。他感受到了这里对纯粹知识与思想碰撞的尊重,无关年龄,无关出身。一位负责对外交流的官员私下对他说:“林先生,你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科学不仅需要严谨的推理,也需要大胆的想象。希望未来能在更多跨界交流中看到你的身影。”

这趟cERN之行,时间短暂,意义却非凡。 它像一枚徽章,无声地向世界宣告:这位来自东方的年轻创作者,不仅拥有构建故事的才华,更具备与国际顶尖智力对话的素养与深度。

载誉归来,生活迅速回归了熟悉的轨道。

校园里的梧桐树叶开始泛黄,秋意渐浓。林墨将主要精力重新投入到天体物理的专业学习中,同时开始有条不紊地整理《三体》系列创作期间积累的笔记和灵感碎片。苏晚晴则投入到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机器学习项目中,偶尔会抱着笔记本电脑跑到林墨的公寓,一熬就是半夜。

两人相处的方式依旧默契,只是那份确定关系后的亲密,为日常增添了更多温暖的底色。一个眼神,一个下意识的动作,都能让平淡的时光泛起甜意。

而外界关于“北辰”下一部作品的猜测,已经喧嚣尘上。

有呼吁他继续深挖科幻,打造下一个宏大系列的;有期待他回归《明朝那些事儿》风格,再写唐宋元清的;甚至还有读者在论坛发起投票,希望他能写一本类似《全职高手》的校园电竞甜文。

对此,林墨只是在一次小范围的线上读者互动中,透露了一丝口风:

“休息,充电,陪伴重要的人。新故事在酝酿,它会不一样,但希望依旧能让大家觉得‘好看’。”

他没有给出任何具体信息,却成功地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夜晚,公寓内。

林墨刚结束与青果关于《三体》海外版权进展的电话会议,苏晚晴则刚刚调试通了一个关键的算法模块,正舒展着有些僵硬的脖颈。

“接下来,真的准备写点‘不一样’的?”苏晚晴拿起桌上一个橘子,一边剥一边问。

林墨走过去,很自然地接过她手里剥了一半的橘子,继续完成剩下的工作:“嗯。暂时不想再碰那种需要构建整个世界观的超长篇了。《三体》耗神太大。”

他将剥好的橘子递给她几瓣:“可能,会是一些更贴近生活,或者探讨一些更细微人心的小故事。当然,也可能完全出乎意料。”

苏晚晴接过橘子,放入口中,清甜的汁液在味蕾上漾开。她看着林墨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柔和的侧脸,忽然觉得,这样一个能写出宇宙终结、也能安静为她剥橘子的男生,他笔下的任何“不一样”,都值得期待。

“不管你写什么,”她轻声说,语气笃定,“我都会是第一个读者。”

林墨笑了,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