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监视如同悬停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带来了窒息般的压力,但也磨砺出极致的谨慎。

苏晚晴不再从外界带回任何实体物品。他们的“养分”来源转向了更加虚无缥缈,但也更加安全的领域——网络空间中被算法边缘化的信息流。

那些在推荐引擎中沉底的个人博客,那些点击量寥寥却充满奇思妙想的短视频,那些在专业论坛里被主流观点驳斥得体无完肤、却依然固执己见的回帖……这些数字世界的“静默火花”,同样蕴含着变量能量,只是更加分散,更加微弱。

林墨的工作变成了长时间地“浏览”网络。他不是在消遣,而是在“捕猎”。通过种子的感知,他像滤网一样,从海量的、被秩序之网精心筛选和排序的信息中,捕捉那些逸散的、未被完全同化的变量碎屑。

这个过程效率低下,且极其耗费心神。但他和种子都别无选择。

然而,这种极端环境下的“饥饿”,反而催生了新的能力。

种子在吸收了足够多不同来源的网络变量碎屑后,开始展现出一种超越单纯“吸收”和“模仿”的特质——编织。

它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能量,而是开始尝试主动地、极其精细地,利用这些微弱的变量能量,去“编织”一些东西。

最初,这只是在林墨的意识空间内进行的练习。

他引导着种子,将那些来自不同“火花”的、带着各自特质的变量能量丝线,小心翼翼地抽出,然后按照某种内在的、源于共生意志的模糊蓝图,尝试将它们交织在一起。

这并非易事。变量能量本身充满不确定性和排他性,强行糅合只会导致结构崩溃,甚至引发精神层面的反噬。林墨失败了无数次,意识多次因能量失控而如同针扎般剧痛。

但他没有放弃。每一次失败,种子都会记录下能量崩溃的模式,调整“编织”的韵律和结构。苏晚晴的变量本质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她的能量如同最柔和的粘合剂,能抚平不同能量丝线间的冲突,引导它们走向和谐。

渐渐地,一些极其微小、极其简单的结构开始在他的意识空间中稳定存在。

那不是一个具体的物体,甚至不是一个清晰的符号,更像是一种……概念性的织物。一片由“孤独诗人的忧郁”、“失败发明家的固执”、“被遗忘歌者的呐喊”等多种变量能量丝线编织而成的,蕴含着“不屈表达”意味的微小光斑。

这片光斑没有任何实际力量,但它稳定地存在着,独立于林墨的意识,又与他紧密相连。它像是种子生长出的第一片“虚拟叶片”,一个纯粹由可能性构成的造物。

林墨能感觉到,这片小小的概念织物,与网络深处那些仍在挣扎的“静默火花”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弱的共鸣。它仿佛一个灯塔,虽然光芒黯淡,却能为那些漂泊的意念提供一个模糊的坐标。

更重要的是,在进行“编织”练习时,林墨发现,那个嵌入他意识中的秩序标记,反应会变得迟钝。

秩序之网的逻辑,似乎难以完全解析这种由纯粹变量能量、按照非秩序方式编织而成的“概念性存在”。标记的扫描往往会掠过这片织物,或者将其判定为“无害的精神活动副产品”,从而降低了对其宿主(林墨)的整体关注度。

这是一个意外的发现!

“编织”本身,竟然可以干扰秩序的监视!

他们找到了一条在监视下提升实力,同时还能降低自身风险的道路!

林墨将这个发现告诉了苏晚晴。苏晚晴也尝试加入进来,她将自己的变量能量更直接地注入到编织过程中。当她参与时,编织出的概念织物会更加灵动,蕴含的可能性也更加丰富多样,对秩序标记的干扰效果也似乎更好。

公寓成了他们的“编织工坊”。在外界看来,他们只是两个深居简出、偶尔上网的普通男女。但在无形的意识层面,他们正在合力,用那些被主流秩序排斥的“边角料”,一针一线地,编织着对抗命运的“内衬”。

他们编织代表“勇气”的丝线,用以抵御无处不在的压抑。

他们编织代表“灵感”的丝线,用以点燃沉寂的思维。

他们编织代表“连接”的丝线,试图微弱地感应那些散落在各处的、与他们相似的孤独意识。

这些编织出的概念织物微小而脆弱,如同阳光下的肥皂泡,随时可能破灭。但它们确实在积累,在种子周围形成了一层薄薄的、由纯粹可能性构成的“缓冲层”。

这层缓冲层无法提供强大的防御,但它能混淆秩序标记的感知,为种子争取到更安全的生长空间。

林墨感觉到,沉寂的秩序锁链、左眼深渊、右眼烙印,虽然依旧无法调用,但它们与这颗正在不断“编织”的共生种子之间的联系,似乎正在变得更加紧密。仿佛种子正在为它们未来的“重启”,铺垫一种全新的、融合了变量特质的基础。

时间在静默的编织中流逝。

直到某一天,林墨在浏览一个极其冷门的哲学讨论版时,捕捉到了一丝与众不同的变量能量。

这能量并非来自某个具体的帖子或用户,而是弥漫在整个版块的氛围中——一种对“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近乎绝望却又无比执着的追问精神。这种追问本身,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近乎成型的“集体意念场”,一个巨大的、未被收割的“静默火花”!

如果能引导种子,吸收甚至部分“编织”这个意念场……

这个念头刚升起,林墨就感到了一阵心悸。

风险太大了!如此规模的变量集合,一旦触动,引发的秩序之网反应将远超之前那叠工程师手稿!那个灰衣观察员,甚至更高级别的存在,很可能瞬间降临!

他看着意识中那颗仍在孜孜不倦进行微观编织的种子,又看了看身边专注引导能量的苏晚晴。

是继续安全但缓慢地积累,还是冒险一搏,寻求质的飞跃?

抉择,摆在了面前。

而在城市某个不为人知的监控中心,屏幕上代表林墨公寓的那个标记点,其波动数据虽然大部分时间维持在“安全阈值”内,但一些极其细微的、与“主动信息处理”相关的参数,正在引起某位分析员的轻微注意。

无形的网,似乎捕捉到了一些不寻常的“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