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穿成难民小厨娘把腹黑侯爷逗笑了 > 第162章 名园雅集,素斋藏玄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2章 名园雅集,素斋藏玄机

官船继续南下,水乡风光愈发旖旎动人。

这日午后,船只在一处风景尤为清幽的码头停靠。与之前商贾云集的喧嚣码头不同,此地显得格外宁静,岸上绿树成荫,远处可见白墙黛瓦、飞檐翘角,掩映在苍翠之中,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早有数人等在码头上,为首的是一位身着青色直裰、头戴方巾、约莫五十余岁、面容清癯、气质儒雅的老者。他身后跟着几个同样文人打扮、气质不俗的中年人或青年。

见到钦差仪仗,老者上前几步,从容不迫地躬身行礼,声音温和清朗:“老朽沈墨言,恭迎钦差大人舟车劳顿,莅临寒舍‘退思园’。闻大人南下巡狩,途经敝地,老朽与几位友人冒昧相邀,恳请大人移步园中小憩,品茗论道,亦让寒园蓬荜生辉。”

这位沈墨言,言语举止间透着读书人的风骨与淡泊,并无丝毫谄媚之态,但其名号,连林晚昭这种“外来户”都隐约觉得耳熟,似乎是一位极有名望的退隐大儒或是书画大家。

顾昭之对此等清流名士显然颇为敬重,难得地露出了些许温和神色,还了一礼:“沈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本官途径贵地,能得先生相邀,幸何如之。如此,便叨扰先生了。”

“大人客气,请——”沈墨言侧身引路。

一行人下了船,沿着一条清幽的碎石小径,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眼前豁然开朗。

只见一座占地颇广、匠心独运的园林呈现眼前。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池沼、曲径通幽,布置得极为雅致,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皆透着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与金万福那种豪商园林的炫富感截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墨香和花草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林晚昭跟在随行人员队伍里,看得眼花缭乱,只觉得一步一景,眼睛都快不够用了。这哪里是“寒舍”,分明是顶级艺术豪宅啊!

沈墨言将众人引至一处临水的水榭中。水榭四面轩窗敞开,窗外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湖中荷叶田田,虽已入秋,仍有残荷亭亭玉立,别有一番风韵。榭内布置清雅,墙上挂着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和笔力虬劲的书法作品,案上摆放着古琴、香炉和插着时令花草的瓷瓶。

几位作陪的文人名士也与顾昭之见了礼,彼此寒暄,谈论的多是诗词书画、风物人情,气氛融洽而高雅。

林晚昭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只觉得这些文化人说话引经据典,好听是好听,就是有点费脑子。她的注意力更多地被水榭角落一张紫檀木大案上摆放的茶点和水果吸引了。

那茶点做得极其精致,是各种小巧玲珑的花形糕点,颜色淡雅,栩栩如生,旁边还配着几样看起来就很清爽的时令鲜果。

沈墨言笑道:“得知大人前来,老朽特意嘱咐厨房备了些粗茶淡饭,皆是园中自产的蔬果所制,清淡寡味,恐难入大人之口,还望大人海涵。”

顾昭之谦和道:“先生过谦了。山野清味,返璞归真,乃是最难得的。本官一路行来,正需些清淡饮食涤荡肠胃。”

很快,便有青衣小僮悄无声息地送上香茗。茶汤清亮,香气清幽,入口回甘。

接着,真正的重头戏——素斋宴席开始了。

菜肴一道道被送上,皆是素菜,却做得极为考究,堪称艺术。

“山水豆腐”: 洁白如玉的嫩豆腐被雕刻成层峦叠嶂的山峰模样,淋着极淡的琥珀色芡汁,如同山间清泉流淌,上面点缀着一两粒枸杞作为“红日”或“亭子”,意境十足。

“荷塘小景”: 用蒸熟的紫薯泥做成莲蓬,绿豆糕做成荷叶,旁边配以用糖水浸过的清脆藕片和几颗鲜嫩的莲子,栩栩如生,仿佛将一片小小荷塘搬到了盘中。

“素烧鹅”: 用油豆皮层层包裹香菇、笋丝等馅料,卤制而成,色泽酱红,形似烧鹅,口感咸鲜富有层次。

“罗汉斋”: 选材十八种时令鲜蔬、菌菇、豆腐制品,用料丰富,味道调和,虽是杂烩,却摆放得整整齐齐,色彩缤纷。

“翡翠羹”: 用最新鲜的菠菜或荠菜榨汁,混合豆腐泥或薯粉做成,色泽碧绿欲滴,口感滑嫩,清香扑鼻。

每一道菜都极其注重食材的本味、颜色的搭配以及意境的营造,几乎舍不得下筷。

顾昭之品尝之后,亦是赞不绝口:“沈先生园中庖厨,手艺已入化境。将寻常蔬果做出如此意境与美味,令人叹服。本官今日真是口福不浅。”

沈墨言捋须微笑:“大人喜欢便好。园中厨子跟随老朽多年,别无他长,唯肯在‘用心’二字上下功夫罢了。”

林晚昭在一旁也是看得目瞪口呆,口水暗流。这素斋做得太漂亮了!而且闻着就清香诱人。她仔细品尝着分到自己面前的每一道菜,心里暗暗佩服:这火候、这调味、这造型,果然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江南的饮食文化,真是深不可测!

然而,品尝了几道之后,她作为一个厨子的职业毛病又犯了。这些素斋美则美矣,味道也极好,但或许是过于追求“清雅”和“意境”,调味都极其清淡,几乎尝不出什么咸味,吃多了几口,难免觉得有些……过于寡淡,仿佛少了点能刺激味蕾、让人欲罢不能的“灵魂”。

尤其是那碗“翡翠羹”,碧绿可人,入口顺滑,但除了蔬菜本身的清甜和一点点盐味,似乎再无其他层次。

她忽然想起自己那个宝贝藤箱里带来的各种“秘密武器”——自制的混合香料粉、果酱、还有那瓶备受好评的“林氏特调醋汁”的简化版(她路上又改进了一下,用本地香醋和果汁调的,更清淡些)。

一个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

她悄悄蹭到正在一旁伺候的墨砚身边,压低声音:“墨砚大哥,能不能……帮我个忙?把我舱房里那个蓝色小布包拿来?就是装调料那个……”

墨砚面无表情地看了她一眼,又看了一眼正在和沈墨言谈笑风生的侯爷,沉默地点了点头,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不一会儿,墨砚便将她那个小巧的蓝色布包递了过来。

林晚昭像做贼一样,接过布包揣进怀里,心里怦怦直跳。她知道自己这举动有点冒险,甚至可能唐突。但在美食当前,她那颗蠢蠢欲动的创作之心实在按捺不住!

又一道汤品送了上来,是“白玉菇莼菜汤”,汤色清澈见底,只有几片洁白的白玉菇和几卷嫩绿的莼菜沉浮其间,看着就极清淡。

林晚昭深吸一口气,趁着众人注意力都在沈墨言新展开的一幅画作上时,飞快地从布包里掏出一个小瓷瓶(里面是她用柠檬汁、少许糖和盐调制的果味增鲜汁)和一个小纸包(里面是磨得极细的、混合了干香菇粉、海苔粉和芝麻的天然鲜味粉)。

她以添汤为掩护,极其快速且隐蔽地在自己和邻座(一位看起来比较随和的年轻文人)的汤碗里,滴入两滴果味汁,撒上一点点鲜味粉,然后用汤勺轻轻搅匀。

做完这一切,她赶紧正襟危坐,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那位年轻文人恰好有些口渴,端起汤碗喝了一口。

只见他的动作微微一顿,眼睛眨了眨,随即又喝了一大口,脸上露出一丝诧异和享受的表情,低声对旁边的同伴道:“奇怪,沈先生家这汤,今日似乎格外鲜甜爽口些?”

他的同伴闻言,也尝了尝自己的(原味),疑惑道:“有吗?不是和往日一样清雅吗?”

年轻文人又喝了一口,肯定道:“真的有!似乎多了点果味的清酸,极其细微,却把菇和莼菜的鲜味都提起来了!妙啊!”

他们的低声议论引起了沈墨言的注意。沈老先生也端起自己面前的汤碗,细细品尝了一口,沉吟片刻,微微蹙眉:“这汤……似乎与往日略有不同?可是厨房换了做法?”

负责布菜的小僮一脸茫然:“回先生,厨房并未更换做法,仍是按旧例烹制。”

这时,那位年轻文人笑道:“许是今日的白玉菇格外鲜嫩吧?晚生觉得这汤风味更胜往昔呢!”

沈墨言又尝了一口,目光若有所思地扫过席间众人,最后落在了低眉顺眼、努力减少存在感的林晚昭身上。他活了大半辈子,见识过无数风浪,眼力何等毒辣,方才林晚昭那点小动作,或许能瞒过他人,却未必能完全瞒过他。

但他并未点破,只是微微一笑,对顾昭之道:“看来今日厨子发挥尤佳,或是这食材沾了钦差大人的贵气,竟生出了别样风味。大人不妨尝尝?”

顾昭之早已将方才的小插曲尽收眼底,心中了然。他端起汤碗,尝了一口那被林晚昭“加工”过的汤。

入口依旧是清澈的底味,但仔细品味,确实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极其自然的果酸和鲜味,恰到好处地激发了食材本身的潜力,让整个汤的层次感瞬间提升,变得更加爽口开胃。

他放下汤碗,目光淡淡地瞥了林晚昭一眼。

林晚昭吓得心脏都快跳出来了,赶紧低下头,不敢与他对视。

却听顾昭之对沈墨言笑道:“先生过誉了。依本官看,非是食材沾了贵气,而是沈先生家这素斋功底深厚,已臻‘无味乃至味’之境。偶尔有些细微变化,亦是自然之理,反而更添趣味。”

他这话既捧了沈家厨子,又巧妙地为那点“变化”打了圆场,显得极其自然。

沈墨言闻言哈哈大笑:“大人妙解!‘无味乃至味’,此言大善!老朽受教了!”

席间气氛更加融洽。

林晚昭偷偷松了口气,心里对侯爷的急智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她也暗自得意:看吧,她的调味小魔法,连大儒和侯爷都认可了!(虽然方式有点偷偷摸摸)

宴席结束后,沈墨言亲自送顾昭之到园门口。临别时,他忽然对跟在后面的林晚昭笑道:“这位小姑娘,方才席间那汤,老朽品着,似乎多了几分灵秀之气,可是沾染了姑娘的巧思?”

林晚昭没想到老先生会直接点破,脸一下子红了,连忙摆手:“沈先生谬赞了!民女……民女就是觉得先生的素斋太好吃了,一时……一时手痒,胡乱加了点自己带的果醋,班门弄斧,让先生见笑了!”

沈墨言却并未生气,反而眼中露出赞赏之色:“果醋?难怪有一丝天然果酸。小姑娘于调味一道,颇有天赋,懂得‘烘云托月’而非‘喧宾夺主’,甚好,甚好。若有兴趣,他日可来老夫园中,与厨下交流一二。”

这简直是天大的夸奖和邀请!林晚昭又惊又喜,连忙福身行礼:“多谢先生夸奖!若有机会,定来向先生和园里的大师傅请教!”

回官船的路上,林晚昭心情雀跃无比。虽然差点被拆穿,但结果却是好的!不仅没挨骂,还得到了沈老先生这位大人物的认可和邀请!

顾昭之走在前面,听着身后那压抑不住的、轻快的脚步声,嘴角微扬。

这个小厨娘,胆子是越来越大,心思却也越来越巧了。

或许,带她出来,真是个不错的决定。

官船再次起航,载着满船的书香、茶香和素斋的清雅余韵,继续驶向江南深处。

而林晚昭的调味包里,似乎又多了几分底气与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