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穿成难民小厨娘把腹黑侯爷逗笑了 > 第273章 百年“老”汤疑,厨娘辨真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3章 百年“老”汤疑,厨娘辨真伪

离开了酸香弥漫的汾阳府,南巡车队继续沿着官道南下。越往南行,地势愈发平坦,水网愈发稠密,气候也更为温润潮湿。沿途所见,除了连绵的稻田和桑基鱼塘,城镇也越发密集繁华,显露出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庶景象。

这一日,车队抵达了以水路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而闻名的临江府。知府早已得了消息,率领一众属官在城门外恭候。将钦差大人一行迎入城中最好的驿馆——望江驿安顿下来后,这位姓周的知府便热情地邀请顾昭之及随行主要人员,前往城中最为着名、据说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饭庄——“一品鲜”用晚膳,美其名曰“为侯爷接风洗尘,并品尝本地最具特色的风味”。

“侯爷,这一品鲜可是我临江府的一块金字招牌!”周知府是个面皮白净、身材微胖的中年人,言语间透着几分圆滑与自得,“他家最出名的,便是那锅据说传承了五代人、从未断过火的‘百年老汤’!用这汤做底,无论是煨制山珍海味,还是简单的焯烫时蔬,那滋味,啧啧,真是鲜得能把舌头都吞下去!每日里慕名而来的食客能从店门口排到街尾,去晚了根本尝不到!”

“百年老汤?”顾昭之闻言,眉梢微挑,不置可否。他虽非饕餮之徒,但也深知饮食之道,对于这等传闻,自是持着几分审慎的态度。

跟在顾昭之身后的林晚昭,一听到“百年老汤”四个字,耳朵瞬间就竖了起来,一双大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探究的光芒。作为顶尖的厨子,她太清楚“老汤”在烹饪中的地位了。一锅真正的好老汤,是时间和技艺沉淀的精华,是无数食材鲜味物质叠加融合的结晶,堪称镇店之宝,有着化平凡为神奇的魅力。但同样,她也深知,所谓的“百年”往往多有夸大其词,甚至不乏以次充好、用现代调味手段伪造的案例。在现代社会,她就曾参与过揭露某些餐厅用“一滴香”等添加剂勾兑所谓“高汤”的行业黑幕。

“听起来倒是颇有噱头。”顾昭之淡淡回应,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扫过林晚昭那写满“我想去看看”的小脸,心中已然有了计较。

于是,一行人便来到了位于临江府最繁华地段的一品鲜饭庄。饭庄门面古色古香,黑底金字的招牌透着岁月的沉淀,门口果然如周知府所说,排着不长不短的队伍,可见生意之兴隆。掌柜的显然早已得到通知,亲自在门口迎候,将贵客引至二楼最为雅致清净的包间。

包间临窗,可望见窗外潺潺流过的江水与点点帆影,环境确实上佳。落座后,周知府便迫不及待地点了店里的几道招牌菜,自然都离不开那锅“百年老汤”的身影:老汤煨鲍鱼、老汤浸时蔬、老汤狮子头,并特意吩咐,最后一定要上一小盅纯粹的清汤,让贵客品鉴老汤的本真之味。

等待上菜的间隙,林晚昭借着净手的由头,状似随意地在包间外溜达了一圈,目光敏锐地扫过后厨方向。她鼻翼微动,仔细分辨着空气中弥漫的香气。那汤香确实浓郁,带着一种复合的鲜醇气息,但不知为何,她总觉得那香气似乎过于“标准”和“统一”,少了些真正老汤那种因长期熬煮、不断添料、反复使用而产生的、极其复杂微妙、甚至带点“个性”的层次感。当然,这只是初步的嗅觉判断,做不得准。

很快,菜肴陆续上桌。那老汤煨鲍鱼,鲍鱼软糯入味,汤汁浓稠;老汤浸时蔬,菜心翠绿,汤色清亮;老汤狮子头,肉丸松软,入口即化。平心而论,这几道菜的味道确实不俗,汤汁鲜美,火候到位,算得上是水准之上的佳肴。周知府和几位作陪的官员吃得赞不绝口,连连向顾昭之夸耀这“百年老汤”的神奇。

顾昭之举止优雅地品尝着,面上看不出什么特别的表情,偶尔颔首,算是回应周知府等人的热情。他的目光,却几次若有若无地掠过坐在下首、同样在安静用膳,但眉宇间却带着一丝若有若无思索之色的林晚昭。

当最后那一小盅纯粹的、色泽清冽、香气扑鼻的“百年老汤”被端到每人面前时,周知府更是卖力推荐:“侯爷,您请细品!这才是精华所在!这一口汤下去,便能知何为‘余味绕梁,三日不绝’!”

顾昭之执起白瓷汤匙,舀起一勺,送入唇间。汤液温热,入口的瞬间,一股极其鲜醇的滋味便在口腔中扩散开来,确实鲜美异常。

然而,坐在他侧后方的林晚昭,在喝下自己那盅汤时,动作却微微一顿。她先是如同品酒一般,将汤匙靠近鼻尖,深深地、仔细地嗅了嗅那汤的香气。然后,她才小口啜饮,并未立刻咽下,而是让汤液在口中停留片刻,用舌尖细细感受着那鲜味的来源、层次与变化。

她的眉头几不可查地轻轻蹙了一下。这汤……鲜则鲜矣,但似乎……有些不对劲。

真正的老汤,尤其是传承多年的老汤,其鲜味应该是极其醇厚、温和、富有层次的。它是由多种食材(如老鸡、老鸭、猪骨、火腿、干贝等)经过长时间小火慢炖,各种呈味氨基酸、核苷酸等鲜味物质缓慢释放、相互融合的结果。那种鲜,是复合的、圆润的、有“骨架”的,入口后鲜味会如同波浪般层层推进,并且带有一种独特的、时间赋予的“陈香”或“底蕴”,回味悠长,喉间会有甘甜感。

而眼前这盅汤,鲜味虽然强烈直接,却显得有些“单薄”和“尖锐”。它入口即鲜,冲击力很强,但这种鲜味缺乏那种复杂的层次感和圆润度,仿佛所有的鲜味都在同一时刻爆发,然后便迅速消退,回味较短,而且仔细品味,喉间似乎残留着一丝极细微的、类似味精过量使用后可能产生的干涩感(虽然这个时代没有现代工业味精,但某些天然提取物或特殊香料使用不当也可能产生类似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汤里缺少了那种真正老汤应有的、如同灵魂般的“时间沉淀感”。

林晚昭心中疑窦渐生。她放下汤匙,抬起眼,正好对上顾昭之投来的、带着询问意味的目光。他显然也察觉到了她方才品汤时的细微异样。

林晚昭微微摇了摇头,用一个极轻微的眼神示意:此汤有疑。

顾昭之眸光微闪,不动声色地继续与周知府等人寒暄,心中却已了然。

宴席散去,回到望江驿。顾昭之屏退左右,只留墨砚与林晚昭在书房。

“说吧,那汤有何问题?”顾昭之开门见山,声音平静无波。

林晚昭整理了一下思绪,恭敬而清晰地回答道:“回侯爷,奴婢不敢妄断那‘一品鲜’的汤绝非老汤。但其味道,与奴婢所知、所理解的,真正传承有序的‘百年老汤’,确有几点存疑之处。”

“哦?细细道来。”

“其一,是香气。”林晚昭解释道,“真正多年的老汤,其香气是极其复杂融合的,各种食材的香气经过无数次炖煮、融合、沉淀,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种独一无二、难以复制的复合香,并且会带有一丝淡淡的、类似酒陈般的‘醇香’。而今日那汤,香气虽浓,却略显‘生硬’和‘标准’,仿佛是按照一个固定配方调制出来的,少了那份独特的‘个性’与‘岁月感’。”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味道。”她继续道,“真正的老汤,鲜味醇厚绵长,入口柔和,层次丰富,如同一位内功深厚的长者,内力绵绵不绝。而今日之汤,鲜味虽猛,却失之尖锐,缺乏层次,入口后鲜味爆发得快,消散得也快,回味不足,且奴婢细品之下,喉间似有极微弱的干涩之感。这更像是……用了某种提鲜效力极强、但底蕴不足的‘捷径’方法所致。”

她顿了顿,说出了自己的最大怀疑:“奴婢曾听闻,有些海外番商或异域秘术,能从中提取出极其鲜美的汁液(类似现代蚝油、或某些高浓缩鲜味剂的概念),用量极少便可让清水化身为‘高汤’。若有人得了此法,再辅以鸡骨、猪骨等寻常材料熬制,冒充那需要耗费无数珍贵食材、经年累月才能养成的‘百年老汤’,也并非不可能。如此,成本大减,利润倍增,只是……欺世盗名罢了。”

顾昭之听完林晚昭这番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的分析,深邃的眼眸中掠过一丝冷意。他平生最厌欺诈之事,尤其是这等打着传统、秘传旗号,实则弄虚作假、愚弄百姓的行径。

“你的判断,有几成把握?”他沉声问道。

林晚昭沉吟片刻,谨慎答道:“若无对比,奴婢不敢妄下断言,毕竟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但仅凭今日所品所感,奴婢至少有七成把握,那汤……绝非他们宣称的那般,是传承百年的真正老汤。至少,绝非主料。”

顾昭之微微颔首,看向墨砚:“去查。重点查那一品鲜近年的食材采买记录,尤其是可有大量购入某种特殊番货或异地香料。再查其东家背景,以及那‘百年老汤’之说,究竟是何时开始大肆宣扬的。”

“是。”墨砚领命,如同暗夜中的影子,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调查进行得颇为顺利。在顾昭之的钦差身份和墨砚的高效手段下,不过两日,真相便水落石出。

原来,这一品鲜饭庄确实是个老字号,但其原本的生意只是平平。直到三年前,现任东家的儿子从南方沿海一带经商归来,带回了一种名为“极鲜露”的异国调味汁。此物乃是用某种海产经过特殊工艺浓缩提炼而成,鲜美异常,只需在普通骨汤中加入少许,便能极大提升鲜味,使其口感不逊于用大量山珍海味熬制的高汤。

这少东家便动了歪心思,与其父合谋,开始打着“百年老汤”的旗号招揽顾客。他们依旧用鸡架、猪骨等熬制基础汤底,但核心的鲜味来源,却悄悄换成了这“极鲜露”。为了掩人耳目,他们严格控制“极鲜露”的用量,并辅以一些香料,使得汤的味道既鲜美,又不会过于怪异。同时,他们花费重金宣传“百年老汤”的概念,编造了五代传承的故事,甚至故意在店中显眼处放置一口布满“历史痕迹”的大锅作为象征(实则很少使用)。

凭借这“伪老汤”和出色的营销,一品鲜果然声名鹊起,生意蒸蒸日上,赚得盆满钵满。而普通的食客,大多被那鲜美的味道所征服,鲜少有人能像林晚昭这般,凭借极其敏锐的味觉和专业的厨艺知识,品出其中的猫腻。

证据确凿,顾昭之并未声张,只是将调查结果告知了周知府。周知府吓得冷汗涔涔,连连请罪,表示自己失察,竟被这等奸商蒙蔽,还险些让侯爷吃了这不实之物。他当即下令,查封一品鲜,严惩涉事东家,并公告全城,揭露其欺诈行为,以儆效尤。

消息传出,临江府一片哗然。那些曾经对“百年老汤”深信不疑、甚至多次光顾的食客们,更是感到被欺骗的愤怒。一品鲜声名扫地,昔日门庭若市,转眼间便门可罗雀。

处理完此事,周知府再次来到驿馆请罪,并对林晚昭的“神舌”佩服得五体投地:“林行走真乃神人也!仅凭一口汤,便能辨出真伪,揭穿这欺世盗名之举,下官……下官实在是惭愧,佩服!”

林晚昭倒是很淡定,谦逊道:“知府大人过奖了。奴婢只是尽了一个厨子的本分而已。美食之道,贵在真诚。欺瞒或许能得一时之利,但终究难以长久。”

顾昭之坐在上首,听着林晚昭的话,看着她那宠辱不惊、带着对食材本真尊重的侧脸,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个小厨娘,不仅手艺绝佳,心思灵巧,更难得的是有一颗坚守本心、明辨真伪的赤子之心。

当晚,林晚昭亲自下厨,用最普通的食材,熬了一锅真正的、没有任何取巧的家常高汤,又用这汤做了几道清淡小菜,呈给顾昭之。

顾昭之品尝着那看似平凡、却滋味醇正、回味甘甜的汤菜,只觉得比那一品鲜的“百年老汤”不知要舒服、熨帖多少倍。

他放下汤匙,看着林晚昭,语气中带着一丝难得的温和:“看来,这世间至味,不在年头长短,不在名头虚实,而在用心与否,真诚几何。”

林晚昭闻言,眼睛弯成了月牙,用力点头:“侯爷说得是!至味抵心,真诚最贵!”

临江府“老汤疑云”就此落下帷幕。南巡队伍再次整装待发。而林晚昭“神舌辨伪”的故事,也随着商旅行人,悄然在江南各地传开,为她“小林御厨”的名号,又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