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州的春耕气息日渐浓厚,田间地头已能看到农户忙碌的身影,但赵匡胤派来的信使抵达汴梁时,御书房内的烛火还未熄灭。柴荣捏着那封标注“加急”的密信,指尖划过“三月初三祭祀,恐有异动”的字句,眸色沉沉。
“看来楚国是不死心啊。”柴荣将密信放在烛火旁烤了烤,纸上渐渐浮现出另一行模糊的字迹——“农具短缺,民怨可挑”。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随即召来李谷,“李枢密,许州那边的祭祀大典按计划进行,赵匡胤那边让他按兵不动,朕倒要看看,他们能翻出什么浪。另外,把农具租赁券的推行方案再细化一下,明日朝会,朕要正式颁布。”
次日清晨,朝会之上,柴荣将农具租赁券的构想公之于众:“朕决定,在全国推行农具租赁制度,由官府打造犁、耙、锄等农具,农户凭户籍可领取租赁券,缴纳少量租金便可租用,开垦荒地者,租金全免,租期满三年,农具归农户所有!”
此言一出,朝堂哗然。冯道出列劝谏:“陛下,打造农具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官府统筹租赁,恐难以兼顾各地需求,且租金减免与产权归属,也需细细斟酌,以免引发混乱。”
“冯太师多虑了。”柴荣早有准备,示意内侍展开一幅图纸,“朕已让工部设计了标准化农具,可批量打造,节省成本。至于统筹之事,朕将在各州设立‘农具管理署’,由专人负责登记、租赁与维护。至于荒地开垦者免租,正是为了鼓励百姓拓荒,增加粮食产量,何乐而不为?”
他顿了顿,拿出许州送来的民情奏报:“如今许州等地,农户虽领到种子补贴,却因缺乏农具,春耕进展缓慢。这农具租赁券,正是解燃眉之急的良方!”
在柴荣的坚持下,农具租赁券制度正式推行。汴梁城外的工部作坊里,工匠们日夜赶工,一批批标准化农具新鲜出炉。各州的农具管理署门前,很快排起了长队,农户们拿着户籍证明,喜滋滋地领取租赁券,兑换心仪的农具。
“有了这犁,我家那几亩荒地终于能开垦了!”一位老农抚摸着崭新的犁头,笑得合不拢嘴。旁边的农户也附和道:“是啊,以前买不起农具,只能靠人力刨地,效率太低,现在有了官府的租赁券,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然而,推行之初,仍有波折。陈州的农具管理署刚设立不久,就有农户来报,说领到的锄头质量太差,一用就断。赵匡胤在许州处理完祭祀大典的隐患后,恰好接到柴荣的命令,前往陈州督查农具租赁券的推行情况,听闻此事,立刻前往农具管理署调查。
管理署的官员见赵匡胤驾到,神色慌张。赵匡胤直接进入库房查看,发现部分农具确实存在质量问题,木柄松动,铁刃薄弱。他当即下令扣押所有不合格农具,同时提审管理署负责人张大人。
张大人起初百般抵赖,声称农具质量符合标准,是农户使用不当造成的。赵匡胤冷笑一声,让人拿出从作坊调取的账本,上面清晰地记录着张大人挪用公款,压低农具制作成本,从中渔利的证据。铁证如山,张大人不得不低头认罪。
赵匡胤将张大人革职查办,同时让人将不合格农具全部回收,更换为合格产品。他还张贴告示,告知农户若领到不合格农具,可随时前来更换,并重申官府对农具质量的严格把控。
此事过后,农具租赁券的推行更加顺利。农户们领到质量过硬的农具,开垦荒地的热情高涨。汴梁周边的荒地一片片被开垦出来,种上了饱满的谷种,昔日的荒芜之地,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
柴荣得知陈州的事情处理完毕,十分欣慰,特意下旨嘉奖赵匡胤:“赵匡胤督查有功,赏黄金百两,晋升殿前司都虞候,继续负责各地新政推行的督查工作。”
赵匡胤接旨后,心中感激,更加坚定了辅佐柴荣的决心。他深知,只有新政顺利推行,后周才能日益强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然而,就在农具租赁券风靡全国,荒地开垦如火如荼之时,一封来自西域的密信悄然送到了柴荣手中。信中说,西域的突厥部落与楚国暗中勾结,已集结兵力,准备趁后周专注内政改革之际,入侵边境。
柴荣看着密信,脸色凝重。他没想到,楚国不仅在内部破坏新政,还联合外部势力妄图入侵。眼下,春耕正在关键时期,若边境开战,必然会影响新政的推进,甚至危及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他立刻召来李谷、赵匡胤等大臣,商议对策。御书房内,灯火通明,一场关于如何应对边境危机,同时保障新政顺利推进的讨论,正在紧张进行。而此时,西域的突厥部落,已悄然向边境移动,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