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制定守城预案!监控岗哨先安排
烛火在案头跳动,映得郭威紧绷的侧脸忽明忽暗。他攥着那支刻着“苏”字的弩箭,指节泛白:“五万禁军,还有攻城器械,苏逢吉这是要把咱们困死在邺都!”
柴荣却伸手按住案上的布帛,指尖划过邺都周边的地形:“父亲,慌没用。苏逢吉虽人多,但邢州到邺都的官道狭窄,他们的攻城车和投石机走得慢,至少要两天才能到。咱们还有时间准备守城。”
他顿了顿,语速加快:“当务之急是制定守城预案,我想分三步来:第一步,在城外设监控岗哨,提前预警;第二步,加固城墙,准备滚木、石头、热油;第三步,把城里的百姓组织起来,年轻的协助士兵守城,年老的负责运送物资,咱们得把邺都变成铜墙铁壁!”
郭威看着布帛上被柴荣圈出的“制高点”,渐渐冷静下来:“好!就按你说的办!我这就派赵匡胤带五百士兵去城外设岗哨,你和张管家负责组织百姓、加固城墙!”
柴荣立刻起身,叫上张管家直奔城墙。此时的邺都城墙虽不算残破,却也多处有裂缝,城楼上的守城器械更是寥寥无几。百姓们听说苏逢吉要带禁军攻城,都慌作一团,不少人收拾行李想逃出城,却被守城士兵拦了下来。
“大家静一静!”柴荣站上城墙下的高台,声音清亮,“苏逢吉带禁军来,是想杀咱们所有人!现在逃出去,只会被禁军当乱贼砍杀!不如留下来和咱们一起守城,守住邺都,咱们就能活下来,还能保住家里的粮食和土地!”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一个中年汉子站出来:“柴公子,我们想守城,可我们没兵器,也不会打仗啊!”
“兵器我来解决!”柴荣指着城楼上的弓箭和长枪,“城里的兵器库还有不少武器,张管家会分给大家;至于打仗,不用大家冲上去拼杀,年轻的帮士兵搬石头、烧热油,年老的给守城的人送水送粮,只要咱们齐心协力,肯定能守住!”
他又补充道:“守城期间,所有人的粮食由官府统一发放,不会让大家饿着肚子!等击退禁军,之前参军的流民能分土地,守城的百姓也能免三年赋税!”
这话一出,百姓们瞬间有了干劲。免赋税、保家园,比什么都实在。张管家趁机组织人手,很快就把百姓分成了搬运队、炊事队、修补队,各司其职,原本慌乱的邺都城,渐渐有了秩序。
另一边,赵匡胤带着五百士兵在城外忙碌。按照柴荣的要求,他们在邺都周边的官道、山林里每隔百丈设一个“监控岗哨”——其实就是用木头搭建的了望塔,每个塔上安排两个士兵轮岗值守,一旦发现禁军动向,就用狼烟预警。
“公子,这岗哨真能管用?”赵匡胤站在最高的了望塔上,看着远处的官道,有些怀疑,“苏逢吉要是绕开官道,走山林小路怎么办?”
柴荣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所以我让你在山林里也设了岗哨啊。你看,这几座塔的视野能覆盖所有通往邺都的路,不管他们走官道还是小路,咱们都能提前看到。而且我还在塔下埋了铃铛,要是有敌军靠近,士兵拉动绳子,铃铛一响,附近的岗哨就能互相通报。”
赵匡胤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每座了望塔下都挂着一个大铃铛,心里顿时佩服起来:“公子想得真周到!有了这些岗哨,咱们至少能提前一个时辰知道禁军的动向!”
柴荣却没放松:“光有岗哨还不够。你再派一百士兵,在官道上挖些陷阱,埋上尖木,再用杂草盖住,能拖慢他们的速度最好。”
赵匡胤立刻去安排,柴荣则回到城里,检查城墙加固情况。百姓们正忙着把石头、滚木搬到城楼上,工匠们在修补城墙的裂缝,热油在大锅里滋滋作响,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却有序的气息。
可就在这时,一个负责巡逻的士兵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公子!不好了!咱们在城西的了望塔被人烧了!值守的两个士兵也不见了!”
柴荣心里一沉——肯定是苏逢吉的奸细干的!他们烧了了望塔,就是想让他们失去预警,说不定还会趁机混进城里。他立刻对张管家说:“张叔,你继续组织百姓加固城墙,我带些人去城西看看!”
带着五十名士兵赶到城西时,了望塔还在燃烧,周围的杂草也被引燃,火光冲天。柴荣让人先灭火,自己则带着士兵在附近搜查,却没找到奸细的踪迹,只在塔下发现了两具士兵的尸体,脖子上都有明显的刀伤。
“公子,奸细肯定还在附近,说不定已经混进城里了!”一个士兵紧张地说。
柴荣皱着眉,心里涌起一股不安。奸细烧了了望塔,还杀了士兵,显然是想破坏他们的守城预案。要是其他了望塔也被破坏,他们就无法提前预警,苏逢吉的禁军来了,他们只能被动挨打。
他立刻下令:“所有人分成两队,一队留在这里灭火,保护现场;另一队跟着我去检查其他了望塔,告诉值守的士兵,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可疑人员,立刻鸣铃通报!”
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柴荣带着一队人朝着下一个了望塔跑去。夜色中,远处的火光渐渐熄灭,可他心里的担忧却越来越强烈。奸细到底有多少?他们还会搞出什么破坏?苏逢吉的禁军,会不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
风从城外吹来,带着一丝寒意。柴荣握着腰间的匕首,脚步越来越快。他知道,接下来的几个时辰,将是决定邺都命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