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士兵士气低落?我开“战功表彰大会”
连续半个月的守城战像一块浸了水的巨石,压得邺都军民喘不过气。这天清晨,柴荣巡城时发现,往日里列队整齐的士兵们没了往日的精气神——有的靠在城砖上打盹,有的握着兵器发呆,连城楼下后汉兵的叫阵声都懒得理会。更让他揪心的是,北坊的水井旁,几个百姓正低声抱怨:“这仗啥时候是个头啊,粮食省着吃也快没了……”
柴荣心里清楚,士气要是垮了,不用后汉兵攻城,邺都自己就先乱了。他回到议事厅,召集赵匡胤、郭荣和几个守将商议。“士兵们累,百姓们也累,但越是这时候,越不能泄劲。”柴荣手指敲着桌案,脑子里闪过现代公司搞团建鼓舞士气的法子,“咱们得搞个‘战功表彰大会’,让有功的人露露脸,让大家知道,咱们的付出都记在账上,不会白干!”
赵匡胤眼睛一亮:“殿下这主意好!当兵的就盼着能被认可,要是能当着全城人的面受赏,往后打仗肯定更有劲!”郭荣也点头附和:“我可以负责筹备,把城里最好的布料拿来做锦旗,再让文书把功臣的事迹写下来,贴在城门口,让百姓们也知道他们的功劳。”
说干就干。柴荣让人在城中心的校场搭起高台,又让人去粮仓支取银子、挑选布匹,还特意让御膳房准备了二十桌饭菜——虽然都是粗粮和咸菜,但在物资紧缺的当下,已是难得的“盛宴”。消息传出去,城里的军民都好奇起来,连之前抱怨的百姓也凑到校场周围,想看看这“表彰大会”到底是怎么回事。
辰时三刻,表彰大会正式开始。柴荣穿着铠甲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过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声音洪亮:“自咱们守邺都以来,后汉兵来了一次又一次,可咱们没让他们踏进城门一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在座每一位的功劳——是士兵们在城墙上拼命,是百姓们帮着运物资、救伤员,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邺都!”
台下顿时响起一阵掌声,不少士兵挺直了腰板,百姓们也激动地互相点头。柴荣抬手示意大家安静,接着说:“今天,咱们就要把那些立了大功的人请上台,让他们接受大家的掌声,接受朝廷的赏赐!”
第一个被请上台的是老兵王二柱。他在半个月前的夜袭中,独自一人杀了三个后汉兵,还救了两个受伤的战友。柴荣亲手将一面绣着“勇武”二字的锦旗递给他,又把五两银子塞进他手里:“王二柱,你是好样的!这银子你拿着,等仗打完了,再给你分十亩地,让你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王二柱激动得满脸通红,双手接过锦旗和银子,哽咽着说:“谢殿下!俺以后还会接着杀贼,守好邺都!”台下的士兵们看得眼红,纷纷议论:“要是俺也能立大功,俺娘肯定高兴!”
接下来,又有九个立功的士兵陆续上台——有侦查时识破后汉奸细的斥候,有带领百姓挖井的小队长,还有在断水时省下自己口粮给伤员的医兵。每个人都得到了锦旗、银子和“战后分地”的承诺,郭荣还在一旁宣读他们的事迹,听得台下军民连连叫好。
最后一个上台的是张老栓。他不仅带头捐粮,还组织村里的百姓帮着修补城墙,连自己的儿子都派去了伤兵营帮忙。柴荣把一面绣着“义民”的锦旗递给她,笑着说:“张老栓,你是百姓的榜样!以后你村里的人,每户都能多分一亩地,免十年赋税!”
张老栓激动得跪倒在地,磕了三个头:“谢殿下!俺们老百姓没啥本事,就想跟着殿下好好过日子,守好咱们的家!”台下的百姓们也跟着欢呼起来,之前的抱怨声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表彰大会结束后,柴荣让人把功臣的事迹写在布帛上,贴在城门口的“功劳墙”上,还让御膳房把准备好的饭菜端上来,让功臣们和将领们一起吃饭。士兵们和百姓们围在周围,听着功臣们讲守城的故事,看着他们吃着“盛宴”,心里都燃起了一股劲——只要好好干,总有被认可的一天。
当天下午,柴荣再去巡城时,发现士兵们的精气神完全变了。之前打盹的士兵正拿着弓箭练习,之前发呆的士兵在主动擦拭兵器,城楼下后汉兵的叫阵声传来,士兵们立刻怒喝回去,眼神里满是斗志。百姓们也更积极了,有的主动去修补城墙,有的去伤兵营帮忙,连孩子们都拿着小石子在城墙下巡逻,说要“帮着抓奸细”。
赵匡胤笑着对柴荣说:“殿下,您这招太管用了!现在别说士兵了,连百姓都想上阵杀敌呢!”柴荣点点头,心里却没完全放松——后汉兵还在城外围着,谁知道他们下一步会耍什么花招。
就在这时,亲卫匆匆跑来,神色慌张:“殿下!不好了!斥候回报,后汉军营里来了一队契丹兵,好像还带着不少攻城器械,不知道是要干什么!”
柴荣心里“咯噔”一下。契丹兵向来凶悍,要是他们真的帮后汉攻城,邺都的防守压力就更大了。他立刻让人加强侦查,又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可他不知道的是,这队契丹兵只是个幌子,后汉真正的计划,是在三天后的夜里,趁着月色发动总攻——他们已经从城里的叛徒那里,知道了邺都东门城墙有一道细微的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