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 > 第56章 完善禁军指挥链,分权制衡防专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章 完善禁军指挥链,分权制衡防专权

朝堂势力洗牌刚落定,柴荣便将目光重新投向禁军。御书房内,他摊开禁军编制图,指尖在“殿前司”“侍卫司”的名号上反复划过,神色凝重。经历了郭信勾结外敌、老将抵触裁军的风波,他愈发清醒地认识到,禁军权力过度集中,迟早会成为心腹大患。

“陛下,禁军现有指挥体系,仍是太祖在世时定下的老规矩,殿前司与侍卫司各自统领兵马,将领既管调兵,又管作战,权力确实太大。”赵匡胤站在一旁,深知其中弊端。他虽深受柴荣信任,却也明白权力制衡的重要性。

柴荣点了点头,将手中的朱笔重重一搁:“五代以来,多少政权毁于藩镇割据、禁军失控?前车之鉴,不可不防。朕要改革禁军指挥体系,核心就是八个字——调兵权与指挥权分离。”

这一想法并非心血来潮。重生前身为程序员的陈越,深谙“权限分离”的重要性,就像代码中的“读写权限”分开设置才能避免漏洞,军队的“调兵”与“指挥”权力拆分,才能从根源上防止将领拥兵自重。

他随即铺开一张空白宣纸,提笔勾勒新的指挥架构:“设立枢密院,专司调兵之权,凡禁军调动,需由枢密院出具调兵符,经朕批准后方可执行;殿前司与侍卫司仍掌军队训练与作战指挥,但无朕与枢密院的调兵符,不得擅自调动一兵一卒。”

赵匡胤看着图纸,眼中闪过一丝惊叹:“陛下此计甚妙!如此一来,将领虽有指挥之能,却无调兵之权,再也无法像前朝那样拥兵作乱。”

“不止于此。”柴荣补充道,“朕还要细化殿前司与侍卫司的职责,殿前司侧重京城防卫与宫廷宿卫,侍卫司侧重边境戍守与对外征战,两者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

然而,改革方案刚在朝堂上提出,就遭到了部分老将的反对。侍卫司都指挥使袁彦当庭发难:“陛下,历来禁军调动与指挥皆由将领统筹,如今拆分权力,恐会延误军情!”

“袁将军此言差矣。”柴荣从容应对,“调兵符由枢密院快速核发,朕亲自督办,绝不会延误战机。反而,权力集中才会导致将领专断,去年瓦桥关之战,若不是部分将领擅自调整部署,契丹军早已全军覆没!”

他话音刚落,赵匡胤立刻上前附和:“陛下所言极是。末将在边境作战时,就曾遇到过将领因私怨擅自调兵的情况,险些酿成大祸。权力拆分后,此类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袁彦仍不服气,却被柴荣拿出的历代禁军作乱案例怼得哑口无言。柴荣趁机下令,即日起推行新的禁军指挥体系,任命心腹大臣王溥掌管枢密院,同时提拔一批年轻有为的将领充实殿前司与侍卫司,替换掉思想保守的老臣。

改革推行之初,确实出现了一些小波折。一次边境巡逻兵换防,因枢密院调兵符未能及时送达,导致换防延迟了半日。袁彦抓住机会,再次在朝堂上发难,指责改革“纸上谈兵,误国误军”。

柴荣没有动怒,反而当众下令彻查此事。结果查明,是枢密院的小吏办事拖沓,导致调兵符延误。柴荣当即严惩了涉事小吏,并优化了调兵流程,规定“紧急调兵可先凭口头指令执行,后续补全调兵符”,同时要求枢密院与禁军各司每日核对信息,确保沟通顺畅。

此事过后,再也无人敢质疑改革的可行性。新的指挥体系逐渐步入正轨,禁军纪律更加严明,作战效率也大幅提升。一次契丹小股骑兵偷袭边境,侍卫司将领接到作战指令后,迅速集结兵力,在枢密院调配的粮草支援下,成功击退契丹军,斩获颇丰。

柴荣看着边境传来的捷报,心中颇为欣慰。他知道,权力制衡的种子已经在禁军中生根发芽,这不仅能避免“陈桥兵变”那样的历史重演,更能为后周打造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的强军。

然而,平静的表面下,仍有暗流涌动。一日,赵匡胤悄悄向柴荣禀报:“陛下,袁彦近期频繁与被裁汰的老将接触,似乎在密谋什么。”

柴荣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继续监视,务必查清他们的图谋。”他心中清楚,袁彦等人对改革心存不满,绝不会轻易善罢甘休。这些老将领在禁军中根基深厚,若真要作乱,后果不堪设想。

赵匡胤躬身领命:“臣明白,定不会让陛下失望。”

柴荣站在御书房的窗前,望着窗外的宫墙,心中思绪万千。禁军指挥体系的改革只是第一步,要想彻底巩固皇权,打造一支绝对忠诚于自己的军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袁彦等人的暗中勾结,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坚定起来。无论前路有多少阻碍,他都必须坚持下去。只有彻底掌控禁军,才能为后周的统一大业保驾护航,才能真正实现“不做短命天子”的誓言。

就在这时,侍卫匆匆来报:“陛下,枢密院急报,袁彦借口边境防务紧张,请求调动侍卫司精锐部队前往边境,枢密院担心有诈,特来请示陛下。”

柴荣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终于忍不住了吗?传朕旨意,驳回袁彦的请求,命他即刻来京述职!”

一场新的权力较量,已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