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 > 第126章 分权防专权!柴荣设制衡机制,赵匡胤心服口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6章 分权防专权!柴荣设制衡机制,赵匡胤心服口服

显德二年秋,汴梁禁军大营的校场之上,旌旗猎猎,铁甲铿锵。刚结束一轮跨兵种演练的将士们正有序归营,而中军大帐内,一场关乎后周军权架构的议事,正悄然掀起波澜。

柴荣身着常服端坐主位,案上摊着一卷泛黄的舆图,舆图旁散落着几张写满字迹的麻纸,正是他昨夜熬夜拟定的《禁军兵权制衡章程》。帐下两侧,赵匡胤、李谷、张永德等军政重臣肃立,气氛沉静得能听见窗外秋风卷过旗帜的声响。

“诸位,”柴荣的声音打破沉寂,目光扫过众人,“自整军经武以来,禁军冗员已裁,兵种已分,军功制度亦趋完善。但今日演练,朕却看出一桩隐患。”他顿了顿,指尖在案上轻轻敲击,“昨日骑兵演练,赵匡胤可直接调动步兵配合;弩兵布阵,张永德亦能临时更改粮草调配——兵权过于集中于将领一身,长此以往,恐生祸端。”

此言一出,帐内顿时响起几声低低的骚动。赵匡胤眉头微蹙,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等领兵作战,需临机决断之权。若兵权拆分,恐误战机。”他语气诚恳,目光中带着几分不解。毕竟五代以来,将领手握军政大权乃是常态,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法则深入人心,突然要拆分兵权,难免让众将心生疑虑。

张永德也附和道:“陛下,赵将军所言极是。当年臣随太祖征战,便是因兵权统一,方能快速响应敌军动向。如今拆分兵权,怕是会束缚将领手脚。”

柴荣闻言,并未动怒,反而起身走到舆图前,指着上面标注的禁军布防图:“诸位可知,前朝为何战乱不断?皆因藩镇将领手握兵权,尾大不掉,一旦有异心,便会兴兵作乱。朕要的不是一支只知服从将领的私兵,而是一支忠于大周、忠于天下的王师!”

他拿起案上的《禁军兵权制衡章程》,递给李谷:“李枢密使,你先给诸位宣读一番。”

李谷接过章程,清了清嗓子,朗声念道:“一、设殿前司与侍卫司,分掌禁军,互不统属;二、将领仅有战场指挥权,调兵权归枢密院,无枢密院调兵符,不得擅自调动一兵一卒;三、军饷粮草由户部统一调配,将领不得干预后勤事务;四、定期轮换将领驻防之地,避免久居一地培植势力……”

随着一条条章程被宣读,帐内的气氛愈发凝重。赵匡胤脸上的不解更甚,他深知兵权对于将领的重要性,这般拆分下来,将领的权力无疑会被大幅削弱。他忍不住再次开口:“陛下,如此一来,将领在战场上事事受制,若遇紧急军情,枢密院调兵符未到,该如何应对?”

柴荣早已料到众人会有此疑问,他走到赵匡胤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赵将军放心,朕并非要剥夺诸位的指挥之权。战场之上,战机瞬息万变,指挥权仍在诸位手中。但调兵、后勤等关乎全局之事,必须由中枢掌控。”

他转身回到主位,语气坚定:“朕此举,既是为了大周的长治久安,也是为了保护诸位。试想,若将领手握重兵,难免会遭人猜忌,稍有不慎便会引来杀身之祸。如今拆分兵权,各司其职,既能避免权臣专权,也能让诸位安心领兵作战。”

为了让众将更好地理解,柴荣又举例道:“就如昨日演练,若赵将军要调动步兵配合骑兵,只需派人向枢密院报备,枢密院核实后,即刻签发调兵符。一来二去,不过半个时辰,并不会耽误战机。而这般操作,却能确保每一次调兵都在中枢掌控之中,避免有人利用兵权图谋不轨。”

李谷也补充道:“陛下此举甚妙。当年王峻专权,便是因手握兵权,才敢觊觎皇位。如今有了这制衡机制,便能从根源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众将闻言,沉默不语。他们细细思索柴荣的话,也觉得颇有道理。五代以来,多少将领因兵权过重而身败名裂,柴荣的提议,看似削弱了他们的权力,实则是为了稳定朝局,保护他们的安全。

赵匡胤沉吟片刻,再次拱手道:“陛下深谋远虑,臣愚钝,未能及时领会陛下的苦心。只是这制衡机制初设,恐有诸多不妥之处,还需陛下斟酌完善。”

柴荣见赵匡胤松口,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赵将军能理解便好。凡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制衡机制若有不妥,日后可随时调整。朕今日召诸位前来,便是要与大家共同商议,确保这机制既能起到制衡作用,又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接下来,众人围绕着《禁军兵权制衡章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调兵流程过于繁琐,建议简化;有人认为将领轮换过于频繁,不利于军队稳定;还有人建议加强对枢密院的监督,避免枢密院滥用调兵权。

柴荣耐心倾听着众人的意见,一一记录下来,并与众人共同商议解决方案。他提出:“调兵流程可简化,将领可先口头报备枢密院,事后再补全手续;将领轮换可改为两年一次,确保军队战斗力的稳定;同时,设立御史台专项督查枢密院,若有滥用职权者,严惩不贷。”

众人对柴荣的调整方案纷纷表示赞同。赵匡胤看着柴荣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各项争议,心中对这位年轻天子的敬佩又多了几分。他意识到,柴荣的目光远比他们更为长远,这兵权制衡机制,确实是稳定朝局、巩固统治的良策。

商议至黄昏,《禁军兵权制衡章程》终于修订完善。柴荣下令,即日起正式推行,殿前司与侍卫司即刻拆分,枢密院负责统筹调兵事宜,户部加强对军饷粮草的管理。

散帐后,赵匡胤独自留在大营,望着夕阳下整齐排列的禁军营帐,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柴荣今日所言,又想起五代以来的战乱纷争,终于彻底明白了柴荣的良苦用心。

就在他思绪万千之际,一名亲兵匆匆走来,递上一封密信:“将军,这是从京中送来的密信。”

赵匡胤接过密信,拆开一看,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信中内容,竟是关于几位被裁汰的老将领暗中勾结藩镇,企图破坏兵权制衡机制的阴谋。

他握紧手中的密信,目光投向皇宫的方向。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映照出他眼中的坚定。他知道,一场新的风波,即将来临。而这兵权制衡机制的推行,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