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 > 第239章 宏图大展!柴荣筹划收复燕云,科举选拔栋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9章 宏图大展!柴荣筹划收复燕云,科举选拔栋梁

汴梁的夜,被御书房的烛火撕出一片光亮。柴荣指尖按压着地图上“江南”与“幽州”两处标记,眉头紧蹙——李煜反叛的急报与王溥通敌的密奏,如两块巨石压在心头。殿外传来脚步声,赵匡胤一身夜行衣未脱,带着一身寒气闯入:“陛下,江南常州、润州已失,韩令坤请求援军;王溥昨夜又与契丹使者密会,属下已派人监视其府邸。”

柴荣抬眸,眼中不见慌乱,只剩沉静的决断:“江南之乱,看似凶猛,实则是李煜困兽犹斗。韩令坤麾下有一万禁军,再调两万厢军驰援,足以稳住局势。至于王溥,暂且不动,让他以为阴谋得逞,我们正好将计就计。”

他起身走到地图前,红笔重重圈住燕云十六州:“当前重中之重,仍是收复燕云。耶律沙勾结内奸、联络李煜,无非是想打乱朕的部署。可他越是急功近利,越是暴露了契丹内部的虚弱。朕意已决,休整一年,明年开春,举全国之力北伐,必收故土!”

赵匡胤一愣,随即拱手:“陛下英明!只是一年时间,如何确保北疆无虞,又能为北伐做好万全准备?”

“朕已有规划。”柴荣指着地图上的边境线,“其一,继续深化军民联防,让刘继业在代州扩建乡勇,联合各州烽火台,形成无死角防线,即便契丹小股来犯,也能自行抵御;其二,命韩通主持军械监,改良弩箭、加固战船,尤其要批量打造攻城器械,为攻破幽州做准备;其三,也是最关键的,要选拔一批真正的栋梁之才,充实朝堂与军中。”

说到此处,柴荣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科举取士,向来重经义、轻实务,导致朝中多空谈之辈,少济世之才。朕要改革科举,增设实务科目,选拔农桑、水利、军事、律法方面的专才,为北伐与治国储备力量。”

次日朝会,柴荣当众宣布两项旨意:一是调两万厢军驰援江南,由石守信统领,协助韩令坤平叛;二是改革科举制度,增设“实务策论”科目,考题围绕北疆防务、粮草转运、水利兴修等实际政务,不限出身,凡有真才实学者皆可应试。

旨意一出,朝堂哗然。保守派大臣纷纷反对:“陛下,科举制度沿用千年,经义为根本,若增设实务,恐失教化之本!”

柴荣冷笑一声,目光扫过众臣:“经义虽能修身,却不能解决北疆的烽火、百姓的饥馑。朕要的是能为百姓谋利、为国家分忧的臣子,不是只会引经据典的腐儒!”他当即下令,命范质牵头制定科举新规,三个月后开考,凡阻挠改革者,以抗旨论处。

保守派虽心有不满,却慑于柴荣的威严,不敢再置喙。消息传开,天下学子震动。以往科考,多是世家子弟的晋升通道,如今增设实务科目,许多出身寒门、精通技艺的人才看到了希望。汴梁城一时人才汇聚,有擅长水利的隐士、精通兵法的老兵、熟稔农桑的乡绅,纷纷报名应试。

柴荣对此十分欣慰,每日处理完政务,便会亲自到国子监视察,与应试学子交流。一日,他遇到一位名叫沈括的青年,其策论中提出“引汴水灌溉农田”“改良农具提高效率”的主张,条理清晰、切实可行。柴荣大喜,当即召其面谈,发现沈括不仅精通农桑,还对天文历法、军械制造颇有研究,当即破格任命为工部主事,命其参与水利工程。

“陛下不拘一格降人才,实乃天下之福!”范质在一旁感叹,心中对柴荣的改革愈发信服。

与此同时,北疆的刘继业也传来捷报:代州乡勇已扩建至五千人,经严格训练后,多次击退契丹小股骑兵的骚扰;军民联防成效显着,边境各州粮食丰收,粮草储备已足够支撑大军北伐三年。韩通那边也有进展,改良后的连弩射程翻倍,攻城用的云梯、冲车也已批量打造完毕,军械库囤积充足。

江南战场,石守信与韩令坤会师后,采取“稳扎稳打、分化瓦解”的策略。他们先是收复润州,斩杀叛军主将,随后张贴告示,宣布“凡放下武器者,既往不咎;若能擒获李煜亲信,可获重赏”。叛军本就是乌合之众,见后周大军势盛,纷纷倒戈,江南局势逐渐稳定。

三个月后,科举考试如期举行。柴荣亲自担任主考官,在崇政殿主持殿试。考题围绕“北伐之策”展开,要求学子们从粮草转运、兵力部署、安抚百姓等方面提出见解。考生们各抒己见,不乏真知灼见。柴荣从中选拔出二十名佼佼者,分别授予官职,充实到中书省、枢密院、工部等关键部门。

殿试结束后,柴荣在御书房召开御前会议,与赵匡胤、范质、刘继业等人商议北伐细节。案桌上,新选拔的军事人才绘制的燕云攻防图详尽无比,标注了契丹守军的薄弱环节与可利用的地形。

“明年开春,朕将亲率十万大军北伐。”柴荣手指点在幽州城上,“赵匡胤率中路军主攻幽州,刘继业率西路军攻打云州,韩通率东路军牵制契丹东路兵力,三路大军齐头并进,必能一举收复燕云!”

众将齐声应和,眼中满是必胜的信心。

就在此时,内侍匆匆闯入,递上一封密信:“陛下,王溥与契丹使者的密信被截获,上面写着‘北伐之时,愿为内应,打开城门,迎契丹大军入城’。此外,江南传来消息,李煜虽兵败,却带着残余势力逃往闽地,暗中联络当地割据势力,企图卷土重来。”

柴荣展开密信,目光一寒。王溥果然是内奸,而李煜也未彻底根除,这两处隐患若不除,北伐之时必将后院起火。

“传朕旨意,即刻逮捕王溥及其党羽,打入天牢,严刑审讯,查明所有同谋。”柴荣语气冰冷,“再命韩令坤率军追击李煜,务必将其擒获,永绝后患!”

“臣遵旨!”赵匡胤与石守信领命而去。

御书房内恢复平静,柴荣望着窗外的雪景,心中却波澜起伏。王溥被抓,虽除了内奸,但朝中是否还有漏网之鱼?李煜逃往闽地,能否顺利擒获?更让他隐隐不安的是,截获的密信中,王溥提到“契丹已联络漠北诸部,约定北伐时一同出兵”,漠北诸部战力强悍,若真与契丹联手,北伐之路恐怕会异常艰难。

他拿起案上的北伐计划书,指尖微微用力。一年的筹备,科举选拔的栋梁,军民联防的稳固,都为北伐奠定了基础。可内奸的余党、顽抗的李煜、暗藏的漠北势力,都是潜在的危机。

明年开春的北伐,究竟能否一帆风顺?燕云十六州能否顺利收复?柴荣心中虽有必胜的信念,却也明白,这场统一之战,注定不会轻松。而此时的契丹上京,耶律沙正站在地图前,看着漠北诸部的使者,脸上露出了阴狠的笑容——一场针对后周北伐军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