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31章 雨润新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入夏的雨来得急,豆大的雨点砸在农桑学堂的窗棂上,噼啪作响。苏砚秋站在廊下,看着教室里的孩子们围着新栽的“嘉稻”秧苗,用小尺量着株高,叽叽喳喳地记在本子上——这是他新办的“农桑启蒙班”,专门教农家子弟识农时、辨稻种,连课本都是他亲手编的,每页都画着彩色的作物图谱。

“苏大人,常州唐氏派人来了。”秦风撑着伞从雨里走来,手里拿着个锦盒,“说是送新采的雨前茶,赔罪的。”

苏砚秋打开锦盒,里面果然是明前龙井,叶片扁平挺直,香气清幽。但他一眼就认出,这茶罐底下刻着个“唐”字,与去年查抄的孔家账册里记的“岁贡茶”同款——看来唐氏还没彻底收敛,想用这种隐晦的方式攀关系。

“原封不动退回去。”他合上锦盒,语气平淡,“告诉唐家长辈,若真心想赔罪,就把占着的二十亩河滩地还给农户,那是去年汛期冲毁的良田,本就该还给百姓复耕。”

秦风刚走,教室里忽然传来一阵骚动。苏砚秋快步进去,只见一个穿蓝布衫的孩子正蹲在地上哭,手里的记录本被雨水打湿了大半,上面的字迹晕成了一团。

“怎么了?”他蹲下身,用袖子帮孩子擦脸。这孩子叫小石头,是邻村农户的儿子,爹去年被乔家的家丁打伤了腿,家里就靠娘种几分薄田过活,是学堂里最用功的学生。

“我的记录……”小石头抽噎着,指着本子上模糊的“嘉稻生长日志”,“昨天刚量的株高,还有叶片数……”

苏砚秋看着他泛红的眼睛,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娘也是这样,把他的课本裹在油纸里,生怕被雨水打湿。他摸了摸小石头的头:“别怕,我教你个法子,用炭笔在竹片上记,淋了雨也不怕晕。”

他转身回房,取来一捆细竹片和炭条,在讲台上演示:“你看,这样把竹片削成窄条,写上日期和株高,串起来挂在田埂上,风吹雨打都不怕。”

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抢着要竹片,连窗外躲雨的农户都探头看,有人忍不住喊:“苏大人,这法子能教俺们不?俺家的稻子总记不清哪块先种的……”

“当然能。”苏砚秋笑着挥手,“明天我让人送一批竹片到各村,谁想学,都来学堂,我教到会为止。”

雨渐渐小了,廊下挤满了来避雨的农户,手里都攥着湿漉漉的农具,见了苏砚秋,纷纷拱手:“苏大人,您编的《农桑要术》俺们都看懂了!按上面说的给‘稼麦’疏苗,亩产能多收两成!”

“俺家的‘嘉棉’开花了,比去年的绒长,纺出的线都细了!”

苏砚秋笑着应着,忽然看到人群后面站着个熟悉的身影——是常州唐氏的管家,手里还捧着那个锦盒,显然没走。管家见他看来,慌忙上前,扑通跪下:“苏大人,我家老爷说了,那二十亩河滩地,明天一早就还给农户,还……还捐了五十石‘嘉麦’种子,给学堂做教具。”

苏砚秋看着他发抖的肩膀,知道唐氏是真怕了。但他没让管家起来,只是扬声对周围的农户说:“乡亲们听见了?唐氏要还地捐种,这是好事。但我把话放这,往后谁家占了百姓的地,欠了百姓的账,不管是世家还是富户,都得这么还!”

农户们愣了愣,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雨声都被盖了过去。小石头举着新削的竹片,在人群里蹦跳着喊:“我要记下来!记上‘唐氏还地’,写在竹片最上面!”

傍晚雨停时,苏砚秋收到了无锡钱家的信,说愿意出资修通到邻县的灌溉渠,图纸都画好了;苏州陆家则派人送来二十车新造的农具,说是给农桑学堂添设备——看来唐氏的事传开了,剩下的两家终于肯主动让步。

他正翻看着钱家的水渠图纸,秦风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份八百里加急:“大人,大同镇送来的,说新到的‘嘉棉’棉衣太好用了,士兵们都说比往年的暖和三成,连冻伤的都少了!还附了幅画,是士兵们在雪地里练操的,个个穿得厚实,精神着呢!”

苏砚秋展开画,上面是漫天飞雪里的校场,士兵们穿着灰蓝色的棉衣,队列整齐如松,画师特意把棉衣的针脚画得清清楚楚——那是他让人改的新样式,领口加了绒毛,袖口缝了收紧的布带,都是从农妇们的“棉鞋收边法”学来的。

“把画挂在学堂里。”他笑着说,“让孩子们看看,他们种的棉花,能让边关的叔叔们不挨冻。”

夜里,苏砚秋坐在灯下,翻着各地送来的农桑报单:山东的“嘉麦”亩产破了纪录,山西的“嘉棉”织出了新布样,江南的“农桑市集”开了二十多个,连西域的商队都来打听“嘉稻”种子……他忽然想起皇帝上个月说的话:“朕要的盛世,不是金銮殿上的琉璃瓦,是百姓锅里的白米饭,身上的暖衣裳。”

窗外的月光透过云层,洒在院子里的“嘉稻”秧苗上,叶片上的水珠像碎银,闪着微光。苏砚秋拿起笔,在新的奏折上写道:“今岁农桑新政初显成效,然需守正创新,望陛下准设‘农桑奖’,奖劝耕织……”

笔尖划过纸面,留下清晰的字迹,像他此刻的心境——踏实,坚定。他知道,那些世家的阴影还没彻底散去,前路或许还有风雨,但只要看着学堂里孩子们的笑脸,农户们捧着新粮时的皱纹,边关士兵挺直的脊梁,就觉得这一步步走得值。

雨又开始下了,这次却很轻柔,像在给新苗浇水。苏砚秋放下笔,走到窗前,看着雨丝里摇曳的秧苗,忽然想起小石头今天在竹片上刻的话:“雨停了,苗就长高了。”

是啊,雨润新苗,风拂良田,这大概就是他一直想做的事——让这天下的土地,都长出希望;让这天下的百姓,都活得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