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08章 巨舰横沧海,铁翼护乾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8章 巨舰横沧海,铁翼护乾坤

海东军港的清晨,雾气尚未散尽,十艘庞然大物已在海面上列成纵队。舰艏的“大明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甲板上的舰载机如蓄势待发的雄鹰,烟囱里升起的淡烟与晨光交融,将海面染成一片金红——这是大明国海军的十艘“镇海级”航空母舰,每艘舰长三百步,可搭载五十架战机,舰身覆盖着厚达半尺的装甲,能抵御重型火炮的轰击。

“各舰注意,准备起航!”旗舰“镇海号”的指挥室内,海军司令郑和(与航海家同名,第三代海军将领)的命令通过无线电传遍舰队。十艘航母依次鸣响汽笛,声震海天,紧接着,三千艘各式军舰组成的护航编队从两侧靠拢,巡洋舰、驱逐舰、补给舰像忠诚的卫士,护卫着航母向深海驶去,螺旋桨搅起的白浪在身后拖成绵长的航迹。

这是大明国海军历经三十年建设的巅峰。从第一艘“镇海号”下水时的青涩,到如今十艘航母成军、三千艘军舰列阵,海军的发展与格致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航母的蒸汽轮机功率提升十倍,航速突破四十节;舰载机从最初的“飞鸢机”升级为“凌云-5型”,时速达两百里,可携带鱼雷与重磅炸弹;军舰的火炮换成了“电磁炮”,射程达三十里,精准度堪比狙击步枪。

在军港的船坞里,三千艘巡逻艇正进行最后的检修。这些小型舰艇速度快、灵活性强,配备了轻型火炮与深水炸弹,专门负责近海防御与反潜任务。艇长多是年轻的海军学院毕业生,他们趴在艇身检查引擎,脸上沾着油污却难掩兴奋:“这些‘海麻雀’看着小,却能在礁石区穿梭,海盗见了就得绕道走!”

与海军舰艇一同壮大的,是航空部队的规模。一万架战斗机与一万架轰炸机组成的“空中军团”,成了海军的“移动盾牌”。战斗机身形灵活,装备着机关炮与空对空导弹,能拦截敌方战机;轰炸机则体型庞大,可携带数吨炸弹,对地面、海面目标实施精准打击。

在东海的演练场,一场“海空协同”演习正在进行。航母放飞的战斗机编队迅速夺取制空权,轰炸机群则对模拟的“敌舰”展开俯冲轰炸,海面的军舰用电磁炮提供火力支援,巡逻艇在周边警戒,整个体系行云流水,不到一个时辰就“摧毁”了目标舰队。

“这就是‘三维作战’的威力。”郑和站在航母舰桥,指着海空协同的画面,对前来视察的苏砚秋道,“天上有战机,海上有巨舰,近海有艇群,任何来犯之敌,都将陷入立体包围。”

海军的强大,让大明国的海疆成了“和平之海”。从泉州到波斯湾的商路,再也没有海盗敢轻易袭扰;南洋的岛国主动拆除了沿岸炮台,遣使表示“愿永为大明藩属”;甚至连远在欧罗巴的王国,都派使者来学习造船技术,希望与大明“共护海洋秩序”。

在波斯湾的一次护航任务中,三艘大明商船遭遇不明舰队拦截。护航的“镇南号”航母仅派出四架战斗机,就将对方驱离。商队掌柜在感谢信中写道:“看到大明的战机在头顶盘旋,就像看到了家乡的山,心里踏实得很。”

海军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海东的造船厂雇佣了五十万工匠,日夜赶工建造新舰;格致工坊的军工厂专门生产航空发动机与炮弹;经世大学的“海军学院”每年培养上万名军官,他们不仅要学航海、射击,还要懂气象、外语,甚至要会操作电脑(格致馆新研制的运算工具)。

苏砚秋在“镇北号”航母的甲板上,看着战机起降。当一架“凌云-5型”战斗机呼啸着升空时,他忽然想起三十年前,第一艘航母下水时,有人质疑“造这么大的船没用”。而现在,这些巨舰与铁翼,不仅守护着商路与疆土,更承载着一个国家向海洋探索的雄心。

“海军不是为了称霸,是为了守护。”苏砚秋对郑和说,“守护商路的畅通,守护百姓的安宁,守护文明的交融。就像这大海,能容百川,才显壮阔。”

演习结束后,舰队开始返航。夕阳下,十艘航母的剪影在海面投下巨大的阴影,三千艘军舰的航灯连成一片星海,巡逻艇像灵巧的鱼群穿梭其间。飞机编队在舰队上空组成“大明”二字,机翼反射的阳光,比任何旗帜都更耀眼。

苏砚秋站在甲板上,望着这片被大明海军守护的海洋。他知道,这些巨舰、战机、艇群,最终守护的不是疆土的边界,而是每个百姓对“安稳生活”的期盼——商人能安全地远航,渔民能安心地打渔,孩子能在海边无忧无虑地奔跑。

夜色渐深,航母的探照灯照亮了海面。郑和指着远处的灯塔:“那是咱们在南洋新建的导航塔,以后无论多晚,商船都能跟着灯光回家。”

苏砚秋点头,心中一片安宁。这庞大的海军,就像一座移动的灯塔,不仅照亮了海洋,更照亮了一个国家通向更广阔未来的路。而这条路的尽头,是四海升平,是万邦来朝,是每个大明公民脸上,永不褪色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