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16章 箭指苍穹路,星耀华夏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6章 箭指苍穹路,星耀华夏天

格致研究院的发射场,建在漠北草原的一处开阔地带。这里远离人烟,视野辽阔,是试验火箭的绝佳之地。此刻,一枚银灰色的“凌云箭一号”火箭正矗立在发射架上,箭体上“大明”二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箭身直径三丈,高三十丈,顶端搭载着一颗拳头大小的金属球体——这是大明国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启明星一号”,内部装着无线电发报机,若能成功送入太空,将实现全球无线电通讯。

“燃料加注完毕,各系统正常!”总工程师陈默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他盯着监测屏幕上跳动的数据,额角的汗珠在寒风中凝结成霜——为了这一天,研究院的团队已奋斗了整整十年。

十年前,当苏砚秋提出“探索太空”的构想时,不少人觉得是天方夜谭。“地上的事还没办妥,何必折腾天上?”有大臣直言反对。苏砚秋却指着星空反问:“当年有人说火车跑不过马,飞机飞不上天,可现在呢?宇宙之大,藏着无数未知,若不迈出第一步,永远只能仰望。”

皇帝力排众议,拨款成立“太空探索院”,汇集了全国最顶尖的格致学者、数学家、工匠。他们从最基础的原理开始研究:火箭的推进力如何计算?燃料用固体还是液体?卫星如何抵抗太空的低温与辐射?无数次试验,无数次失败——早期的火箭刚升空就爆炸,燃料配方改了上百次,卫星的耐高温材料换了几十种,光废弃的箭体残骸就堆满了半个试验场。

“还记得第一枚‘探路者号’吗?”陈默对身边的助手说,“升空不到百丈就炸了,我们在火场里扒出残骸,哭了整整一夜。”助手点头,手里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这些年的失败经验:“但正是那些爆炸,让我们知道哪里错了。”

如今的“凌云箭一号”,凝聚了十年的智慧:燃料采用格致馆新研制的“混合推进剂”,推力是早期的十倍;箭体用轻质合金与复合材料打造,既坚固又轻便;卫星表面覆盖着特制陶瓷,能抵御正负二百度的温差,内部的电池板可通过太阳能供电,确保发报机能持续工作。

“倒计时十分钟!”发射指挥室内,气氛紧张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苏砚秋特意从洛阳赶来,站在观测窗前,望着那枚直指苍穹的火箭。他想起年轻时第一次看到火车的震撼,第一次听到电话声的惊奇,而今天,他们要送一颗“大明造”的星星上天。

“五分钟!”

“三分钟!”

“一分钟!”

“点火!”

陈默按下红色按钮的瞬间,火箭底部喷出橘红色的烈焰,巨大的推力让箭体微微颤抖,随即缓缓升空。轰鸣声震耳欲聋,地面的积雪被气浪掀飞,形成一圈白色的涟漪。

“升空正常!”

“一级火箭分离成功!”

“二级火箭点火!”

指挥室里,报数声此起彼伏。火箭越来越小,渐渐变成一个光点,最后消失在云层中。所有人都盯着雷达屏幕,绿色的轨迹线正沿着预定轨道攀升。

突然,屏幕上的信号闪烁了一下。“怎么回事?”有人失声喊道。陈默的心瞬间提到嗓子眼,紧紧盯着数据——是卫星的温度传感器出现波动,可能是穿过大气层时摩擦产生的高温所致。

“启动备用冷却系统!”他果断下令。

几秒钟后,屏幕上的信号恢复稳定。“卫星温度下降,一切正常!”

又过了一刻钟,报数声再次响起:“卫星入轨!”“发报机启动!”“收到信号!”

指挥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有人拥抱,有人落泪,陈默瘫坐在椅子上,看着示波器上跳动的信号波纹——那是来自太空的“大明之声”,清晰而稳定。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苏砚秋的声音带着激动,眼眶泛红。他走到通讯台前,拿起话筒,对着卫星传来的信号说:“这里是大明国,‘启明星一号’,欢迎你成为天上的新成员。”

消息传回洛阳,举国欢腾。报纸用整版报道“凌云箭飞天”,街头巷尾的人们谈论着那颗“大明星”,孩子们画着火箭的图画,梦想着有一天能飞到天上看看。皇帝下旨,将发射场所在的草原命名为“追星原”,以纪念这历史性的一刻。

“启明星一号”的任务,远不止“报平安”。它搭载的无线电发报机能覆盖全球,让大明国的商船在任何海域都能收到信号;它携带的望远镜,能拍摄云层照片,为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大明国的格致技术已迈入“太空时代”。

在后续的试验中,研究院又发射了“启明星二号”“三号”,逐步改进火箭与卫星的性能。学者们开始研究“载人航天”的可能性,设计能容纳宇航员的座舱,测试在失重环境下人体的反应——他们的目标,是让大明的子民,有一天能真正“上九天揽月”。

苏砚秋站在“追星原”的观测台上,望着又一枚火箭升空。烈焰划破长空,像一条连接天地的红线。他知道,研究卫星与火箭,不仅仅是为了探索太空,更是为了锤炼一个国家的格致实力、凝聚民族的信心。当一个国家能将自己的印记刻在天上,它的人民便会相信,没有什么目标是遥不可及的。

夜幕降临,“启明星一号”正从洛阳上空飞过。虽然肉眼看不见,但通过无线电,人们能听到它发回的“滴滴”声。那声音穿越星空,落在百姓的收音机里,落在学子的课本上,落在工匠的图纸上,像一个温柔的承诺:大明国的目光,不仅注视着脚下的土地,更眺望着更远的星辰大海。

而那枚送卫星上天的“凌云箭”,它的名字早已写进了历史——它不仅是一枚火箭,更是一个民族向未知挑战的勇气,是华夏文明在浩瀚宇宙中,写下的第一笔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