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31年 幽室藏星火,潜研铸未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1年 幽室藏星火,潜研铸未来

国家研究院的地下三层,一道厚重的铅钢门隔开了两个世界。门外是车水马龙的研究院园区,学者们讨论着公开的科研项目;门内,三十余名顶尖科学家正围着一台庞然大物忙碌,空气中弥漫着冷却剂的淡淡气味,只有仪器运转的低鸣在密闭空间里回荡——这里是“星火计划”的秘密实验室,专门负责核聚变技术的攻坚,自第一百三十一年起,研究进入了全封闭的核心阶段。

实验室中央的“星火一号”装置,是整个项目的心脏。它的主体是一个直径五米的环形真空室,外围缠绕着数百根超导线圈,通电时能产生比地球磁场强百万倍的约束场;真空室内部,氢同位素在上亿度的高温下电离成等离子体,像一团看不见的火焰,在磁场中高速旋转。此刻,屏幕上的等离子体约束时间已稳定在五百秒,距离“持续发电”的目标越来越近。

“再提升百分之五的磁场强度,注意监测真空室壁的温度。”项目负责人魏明博士盯着主控屏,声音压得很低。他的白大褂上沾着点点油污,眼底的红血丝暴露了连日未眠的疲惫——为了这一刻,团队已在地下实验室待了整整八个月,与外界的联系仅限于加密通讯,连家人都只知道“在参与一项重要的国家任务”。

“星火计划”的保密,源于技术的敏感性。核聚变不仅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其核心原理若被滥用,也可能转化为更强大的能量武器。因此,项目从立项起就被列为“最高机密”,参与人员需经过多层政审,实验室的位置只有五人知晓,所有数据传输都经过三重加密,连清洁机器人都装着自动销毁程序。

但保密不代表封闭。团队虽身居幽室,却能通过内部网络调阅全球公开的等离子体物理文献,与国际顶尖实验室保持着匿名的学术交流。“科学没有国界,但技术安全有底线。”魏明常对团队说,“我们既要吸收别人的经验,更要守住自己的创新,让大明在核聚变领域掌握绝对的话语权。”

研究的难点,在于“三点平衡”:温度要足够高,让原子核克服斥力发生聚变;约束要足够稳,让等离子体不触碰室壁(否则会瞬间冷却熄灭);能量输出要足够多,至少超过输入的两倍,才能实现“净能量增益”。这三个目标,像三座大山,压得团队喘不过气。

最棘手的是“边缘局域模”——等离子体边缘偶尔会爆发能量脉冲,像海啸一样冲击真空室壁,轻则损伤材料,重则导致实验中断。为解决这个问题,材料学家王磊带领小组试验了上百种耐高温合金,最终在钨金属中加入稀土元素,研制出“钨稀土复合材料”,能承受每平方米十兆瓦的热负荷,相当于火箭发射时的喷口温度。

“第一次用新材料做实验时,手心全是汗。”王磊看着屏幕上稳定的温度曲线,笑了起来,“当脉冲过去,材料完好无损,整个实验室都在偷偷鼓掌,怕声音太大震乱了磁场。”

能源提取系统的突破,则来自一个“意外发现”。年轻的工程师林溪在调试能量回收装置时,误将冷却剂的流量调反,却意外发现热量转化效率反而提高了三成。顺着这个思路,团队重新设计了“双流道热交换器”,让聚变产生的热能先加热液态锂,再通过锂水交换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能量转化效率比最初的设计提升了一倍。

“有时候,创新就藏在‘错误’里。”林溪在日志里写道,“但前提是,你得有勇气承认错误,并有耐心顺着错误找到新的路。”

八个月的封闭研究,让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了无声的默契。谁盯着屏幕时皱眉,就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谁起身去咖啡机旁,就知道需要换班休息;连吃饭时,话题都离不开“等离子体的密度分布”“线圈的电流稳定性”。有次深夜实验成功,大家用压缩饼干代替庆功酒,碰在一起的脆响,比任何欢呼都让人振奋。

实验室的角落里,放着一个不起眼的铁皮柜,里面锁着团队成员的“心愿瓶”。魏明的瓶子里装着一张全家福,背面写着“等项目成功,带家人去看真正的太阳”;王磊的瓶子里是一片钨稀土材料的碎屑,标注着“第一块能扛住‘海啸’的盾牌”;林溪的瓶子里,是一张手绘的未来城市图——家家户户的屋顶没有烟囱,汽车拖着蓝色的等离子体尾焰,天空蓝得像水洗过一样。

“这些心愿,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魏明打开铁皮柜,看着瓶身上的字迹,“等聚变成功那天,就把它们埋在实验室的地基下,告诉后人,我们为什么要在地下熬这么久。”

第一百三十一年深秋,“星火一号”首次实现了“持续六百秒的净能量增益”——输入一千兆瓦的能量,输出两千两百兆瓦,虽然只有短短十分钟,却标志着核聚变从“理论可行”迈入“工程实用”的关键一步。当数据确认的那一刻,魏明按下了加密通讯器的按钮,只说了一句话:“星火已点燃,请求下一步指示。”

半小时后,回复传来:“保持稳定,准备扩大试验规模。记住,你们在创造历史,更在守护未来。”

实验室里没有庆祝,只有短暂的沉默。随后,大家默默地回到岗位,开始调试参数,为下一次试验做准备。魏明望着屏幕上那团稳定燃烧的“人造太阳”,忽然觉得八个月的地下生活,值了——这团火,不仅是能量的源泉,更是一个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对子孙后代的交代。

夜幕降临,实验室的灯光依旧亮如白昼。环形真空室里的等离子体还在旋转,像一颗被囚禁的星辰,等待着被释放的那一天。而在厚厚的铅钢门外,研究院园区的银杏叶正悄然飘落,仿佛在提醒着地下的人们:外界的世界,正期待着这团星火,照亮更清洁、更安宁的未来。

这项秘密研究,还将在幽室中继续。但每个参与者都知道,他们埋下的种子,终将破土而出,让核聚变的光芒,洒满大明的每一寸土地,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成为这个时代留给历史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