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42章 古桥听涛声,新道连民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2章 古桥听涛声,新道连民心

河南府的漯河岸边,一座青石古桥横跨两岸,桥栏上的石狮历经风雨,鬃毛已被磨得光滑。苏砚秋站在桥头,望着桥下湍急的河水,老管家指着桥身的碑刻:“老爷,这‘济民桥’是您当年主持重修的,碑上还有您的题字呢。”

碑上“惠民利涉”四个大字虽有些斑驳,却依旧苍劲。苏砚秋抚摸着冰凉的石碑,想起三十年前的情景:那时的济民桥是座危桥,木板腐烂,桥墩松动,每年汛期都要冲毁几次,百姓过河只能靠渡船,稍有风浪就停摆。他时任河南巡抚,力排众议,奏请朝廷拨款,用青石重建此桥,历时三年方得完工。

“当年修桥时,百姓们都来帮忙,搬石头、和灰浆,不要工钱,只说‘能过安稳桥就行’。”守桥的老卒王勇凑过来说,他年轻时曾参与建桥,如今已是满头白发,“苏大人您看,这桥身用糯米灰浆砌的,三十年了,没裂过一道缝,去年洪水那么大,桥墩都没动一下。”

苏砚秋走上桥,脚步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沉稳的“咚咚”声。桥面上每隔几步就有一个浅浅的凹槽,是多年来车轮碾压的痕迹。“现在过桥的车多了,”王勇说,“从前都是马车、独轮车,现在有了汽车、拖拉机,桥身却还扛得住。上个月官府来检测,说这桥再用五十年都没问题。”

桥的另一头,新修的柏油马路与古桥相连,路牌上写着“漯河大道”,箭头指向许昌、南阳等地。几个村民正赶着满载蔬菜的三轮车过桥,车轮碾过石板的声音与远处汽车的鸣笛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新旧相融的曲子。

“苏大人,这路是去年通的,”卖菜的张婶笑着说,“从前卖菜到县城,得走半天土路,菜都蔫了。现在走柏油路,一个时辰就到,还能卖个好价钱。您看这桥连着路,路通着城,咱庄稼人的日子也跟着活泛了!”

沿着漯河大道前行,苏砚秋来到一处“道班”(公路养护站)。院子里停着几辆养护车,工人正给路面裂缝灌沥青,旁边的电子屏上显示着“今日养护路段:漯河大道K3-K5段”。道班班长是个年轻人,见了苏砚秋,忙递上一杯热茶:“苏大人,您当年说‘要想富,先修路’,真是一点不假。咱这漯河大道,连起了周边八个村子,现在各村都种上了反季蔬菜,靠这条路运出去,收入翻了好几番。”

他指着墙角的“路况监测仪”:“这是格致馆给装的,能测路面平整度、抗压强度,数据实时传到县里,哪里该修了,我们第一时间就知道。不像从前,得靠人一步一步查,费时又费力。”

在道班的休息室里,墙上挂着一张“河南府交通图”,红色的公路像血脉一样遍布各县,古桥、新桥、隧道、渡口密密麻麻,标注着修建时间和养护责任人。“这张图每年都要更新,”班长说,“今年要在漯河上再建一座新桥,双向四车道,能过货车,到时候老桥就改成步行桥,供人观景。”

苏砚秋看着图上的济民桥,它像一个苍老却坚韧的支点,一头连着历史,一头通向未来。他想起当年修桥时,有人质疑“花这么多钱修一座桥值不值”,如今看来,值不值,百姓心里最清楚——桥通了,路畅了,货能出去,人能进来,日子才能像漯河的水一样,活起来,动起来。

傍晚,苏砚秋坐在济民桥的石栏上,看着夕阳将河水染成金色。一群孩子在桥上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惊起了水面的水鸟;远处的公路上,车灯连成一串流动的光,渐渐汇入夜色;守桥的王勇点燃了桥边的路灯,昏黄的光晕落在石狮上,像给古老的守护者披上了一层暖衣。

“老爷,您看这古桥新道,多像咱大明的日子。”老管家举着影像机,镜头里古桥的剪影与公路的车流交相辉映,“老底子还在,新光景又添了。”

苏砚秋点点头,心中百感交集。他这一生,修过无数桥,铺过无数路,起初只想着“便利交通”,如今才明白,桥路连接的不仅是地域,更是人心——当百姓不再为过河犯愁,不再为运货焦虑,他们对日子的盼头,对国家的认同,就会像这漯河的水一样,慢慢涨起来,满起来。

夜色渐深,漯河大道上的车依旧来来往往,济民桥的青石板上,还留着白日的余温。苏砚秋起身离开时,王勇正用抹布擦拭桥上的碑刻,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一件珍宝。

“好好守着它。”苏砚秋说。

“哎!”王勇应着,“守着桥,就是守着咱百姓的好日子。”

远处的汽车鸣笛声传来,与桥下的涛声、桥上的脚步声混在一起,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苏砚秋知道,这声音里藏着一个国家前行的节奏——既带着历史的厚重,也透着新生的活力,在古与今的交织中,稳稳地走向更远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