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68章 演武扬军威,同心砺剑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8章 演武扬军威,同心砺剑刃

霜降过后,京畿第一军的演武场被一层薄霜覆盖,踩上去咯吱作响。天还未亮,军营的号角便刺破晨雾,三千余名士兵已列阵完毕,甲胄上的寒霜在初阳下闪着碎银般的光。今日是全军秋季大演习的日子,不仅要检验各营的战术配合,还要演练与神机营的协同作战,连万历皇帝都派来了监军,足见重视。

苏砚秋与赵德胜站在观礼台最高处,望着演武场中央竖起的红蓝旗帜——红旗代表“守军”,蓝旗代表“来犯之敌”,双方将在这片十里见方的场地里,模拟一场边疆防御战。“这次演习不搞虚的,”赵德胜指着场边的沟壑、密林、高地,“地形都是按漠北边境复制的,连风沙都用鼓风机模拟,就是要让士兵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话音刚落,三发信号弹升空,在湛蓝的天幕上炸开黄、红、绿三朵烟花。随着“敌军来袭”的号角声响起,蓝旗方的骑兵营如离弦之箭,踏着薄霜冲向红旗方的前沿阵地,马蹄扬起的霜雪如白雾翻滚,气势逼人。

“放!”红旗方的步兵营校尉一声令下,阵前的拒马桩骤然升起,同时,隐藏在掩体后的神机营士兵扣动扳机,新研制的连发步枪喷出火舌,“砰砰”的枪声在演武场回荡。蓝旗骑兵见状,立刻变阵,分左右两路迂回,试图绕过防线。

“果然有两下子。”苏砚秋看着蓝旗骑兵的战术,赞许道,“知道避开正面火力,用骑兵的机动性找破绽。”

赵德胜却笑了:“这是俺们故意露的破绽。您看那片密林。”

顺着他指的方向,红旗方的另一支步兵营正悄无声息地潜入密林,手中的步枪上了刺刀,枪身裹着白布以防反光。当蓝旗骑兵进入密林边缘时,林中突然响起“杀!”的呐喊,步兵们如猛虎下山,与骑兵在林间缠斗——骑兵在密林里施展不开,很快便被分割包围,蓝旗的第一波攻势被瓦解。

观礼台响起一阵掌声,监军的太监捋着胡须笑道:“赵军长用兵如神,这伏击打得漂亮!”

赵德胜却摇头:“还没完呢,真正的考验在后面。”

果然,蓝旗方见骑兵受阻,立刻派出“炮兵”——推着仿制的红衣大炮,在远处架设阵地,炮口对准红旗方的高地。随着炮声轰鸣,高地的掩体被“炸”得烟尘四起,红旗方的通讯线路也被“切断”,各营失去联系。

“糟了!”观礼台有人低呼。苏砚秋却注意到,红旗方的士兵并未慌乱,而是按战前约定的信号,用旗语和号角传递消息。步兵营放弃高地,退守二线战壕;神机营则转移到侧翼,利用地形隐蔽,等待时机。

“这才是硬仗。”苏砚秋低声道,“通讯中断最考验军心,能稳住阵脚,就赢了一半。”

正午时分,演习进入白热化。蓝旗方步步紧逼,红旗方且战且退,双方在一片开阔的河滩上展开拉锯。蓝旗的“冲锋队”戴着白色标识,端着上刺刀的步枪猛冲,红旗的士兵则用刺刀格挡,喊杀声震耳欲聋,连观礼台都能感受到地面的震动。

突然,红旗方的号手吹响了“集结号”,原本分散的各营迅速向河滩中央靠拢,形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圆阵。神机营在阵中架起机枪,步兵在外围用刺刀组成屏障,蓝旗的冲锋一次次被击退,“伤亡”渐增。

“这是‘刺猬阵’,”赵德胜解释道,“对付密集冲锋最管用,当年在辽东,俺们就靠这阵法挡住过十倍的敌人。”

午后,演习进入最后的“决战”阶段。红旗方利用蓝旗疲惫之际,突然从两翼派出预备队——骑兵营与神机营协同,骑兵冲散蓝旗阵型,神机营则用炮火覆盖其后方,首尾夹击。蓝旗方腹背受敌,很快便举白旗“投降”。

当信号弹再次升空时,演武场上的士兵们虽满身泥泞、汗湿甲胄,却依旧挺直了腰杆,齐声高唱《家国谣》,歌声穿过硝烟,格外雄浑。

演习结束后,苏砚秋走下观礼台,来到士兵中间。一个神机营的小兵正给步枪上油,手指被冻得通红,却动作麻利。“这枪好用吗?”苏砚秋问。

“回大人,好用!”小兵脸上沾着黑灰,眼睛却发亮,“连发的时候能压住阵脚,就是后坐力大,练久了肩膀疼。不过俺们都练出来了,刚才打退冲锋时,俺一个人就放倒了五个‘敌人’!”

不远处,几个步兵正在包扎“伤口”——用红布模拟的血迹。他们互相打趣着谁“死”得最狼狈,笑声里满是轻松。“演习虽累,却学得真本事,”一个老兵说,“上次拉练学的‘交替掩护’,今天用上了,不然早被蓝旗包抄了。”

苏砚秋又来到炊事班。伙房的士兵正抬着大桶的姜汤和肉包子过来,热气腾腾的,驱散了寒意。“打完仗就得吃口热的,”炊事班长一边分发包子,一边说,“赵军长特意吩咐的,肉包子管够,让弟兄们暖暖身子。”

赵德胜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演习报告:“这次演习,各营的战术配合比上次提高了三成,神机营的射击准确率达到85%,就是骑兵营在密林作战还有欠缺,回头得针对性训练。”

苏砚秋看着报告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冲锋速度、射击精度、伤亡比例、协同效率,每一项都标注着与上次演习的对比。“光练战术还不够,”他说,“得让士兵们知道为何而战。刚才在圆阵里,我听见有人喊‘守住阵地,不让敌人过界’,这股劲就对了——他们守的不只是演武场的阵地,更是大明的边疆,是身后的家。”

监军的太监在一旁附和:“苏大人说得是。方才看见士兵们在硝烟里唱歌,老奴竟想起当年戍边的日子,若是那时有这样的军队,何愁边患不平?”

夕阳西下,演武场的寒霜早已融化,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和车辙。士兵们扛着武器,唱着军歌返回营房,歌声里没有疲惫,只有振奋。苏砚秋站在观礼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忽然觉得,演习的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次次磨合中,士兵们懂得了配合,凝聚了军心,知道了手中的枪不仅是武器,更是守护家国的底气。

“下次演习,该加入海战配合了。”赵德胜望着远方,眼里有期待,“让海军的弟兄们也来,咱们陆海军联合作战,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苏砚秋点头,暮色中,演武场的红旗与“明镜旗”依旧飘扬,猎猎作响。他知道,这支在演习中不断磨砺的军队,终将在真正的战场上,用铁与血证明:他们是大明的脊梁,是百姓的屏障,是那首《家国谣》里最坚实的注脚——“手挽手,心连心,大明土,一家亲”。

这一日的演武场,硝烟散尽后,留下的不仅是脚印与弹壳,更是一支军队向着“能战、善战、敢战”前行的决心,如磐石般坚定,如旭日般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