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88章 春风化雨处,边寨换新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8章 春风化雨处,边寨换新颜

红石山的积雪开始消融时,苏砚秋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信封上贴着边防特供邮票,落款是“红石山哨所全体战士”,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透着认真。信里没说感谢的话,只画了幅画:哨所的新炉子冒着笔直的烟,战士们穿着新雪地靴巡逻,远处的界碑旁,钻出了几棵绿芽。

“这画比任何谢函都实在。”苏砚秋把信抚平,压在案头,对前来汇报的兵部侍郎说,“补给到位只是第一步,得让边防不仅能守住,还能住得安稳。你看这画里的绿芽,说明他们心里盼着生机呢。”

侍郎递上一份《西部边防建设规划》:“按您的意思,我们打算在红石山周边建三个定居点,把哨所的家属接来,开学堂、办诊所,再修条连接县城的公路。格致馆还设计了太阳能供暖房,不用烧煤也能过冬。”

苏砚秋翻到图纸上的定居点布局,见房屋都背风向阳,旁边还圈出了菜地:“得让他们在这里扎下根。战士守边,家属就能在这里种地、经商,日子有奔头,守边才更有劲头。”

消息传到红石山时,战士们正在清理融雪后的营房。张班长拿着报纸上的定居点效果图,给战友们比划:“你们看,这房子带院子,能种土豆;学堂就在隔壁,以后娃上学不用跑几十里地;诊所里还有从京城来的大夫……”

小王凑过来看,指着图纸上的太阳能板:“这玩意儿真能供暖?咱这儿冬天可是零下三十度。”

“格致馆的技师说行就行。”老兵拍着他的肩,“去年送来的卫星电话,不也没人信能打通?现在不照样天天跟家里唠嗑?”

初夏时节,工程队终于开进了红石山。推土机在戈壁上推出平整的地基,卡车运来钢筋和水泥,连带着来了一群穿着白大褂的农技师,背着装满种子的布袋,在融雪后的土地上忙活——他们带来了耐寒的青稞种和改良土豆,要教战士家属种出能过冬的粮食。

苏砚秋再次来到红石山时,定居点已初具雏形。十几栋红顶的房子整齐排列,太阳能板在屋顶闪着光,菜地被划分成小块,种着绿油油的幼苗。最热闹的是新建的学堂,十几个孩子正跟着老师念“人之初,性本善”,声音清脆得像山涧的泉水。

“苏老,您看这太阳能供暖,真管用!”负责工程的师傅拉着他进房,打开控制面板,屏幕上显示室内温度22度,“夜里就算零下,也能保持18度,比烧煤干净多了。”

厨房的阿姨端出刚蒸好的土豆:“这是农技师教种的,又面又甜,比罐头好吃多了!”

在新建的诊所里,来自京城的大夫正在给一个战士家属量血压。“以前生个病,得骑马跑一天去县城,”家属笑着说,“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大夫,还给咱建了健康档案呢。”

巡逻的路线也变了。新修的砂石路蜿蜒到界碑,战士们骑着配发的摩托车,半个钟头就能巡完以前三个钟头的路。车斗里装着种子和药品,路过牧民的帐篷,还能顺便送些过去。

“前几天帮哈萨克族老乡修了太阳能板,”小王说,“他们非要请咱喝奶茶,说‘大明的兵不光会站岗,还会帮咱过日子’。”

傍晚,定居点的广场上响起了音乐。战士们和家属们一起跳着锅庄舞,火光映着每个人的笑脸。张班长抱着刚会走路的闺女,媳妇在旁边教她认天上的星星:“那是北斗星,你爹巡逻时,就靠它认路呢。”

苏砚秋站在远处,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忽然想起第一次来红石山时,那个只有破炉子和冻馒头的岗亭。不过一年时间,这里竟有了烟火气,有了孩子的笑声,有了庄稼的绿意——这些,比任何武器都更能守住这片土地。

“老大人,您看那边。”侍郎指着界碑的方向,夕阳下,新栽的防护林正抽出嫩芽,虽然还矮,却倔强地立在风中。“这是防沙林,种的是沙棘和红柳,能挡住戈壁的风。”

苏砚秋点点头,眼里的笑意温柔:“守边,不光是守住线,更是守住人,守住日子。等这些树长大了,这里就不是只有风雪的戈壁,是能扎根、能生长的家园了。”

离开红石山时,车窗外的青稞田翻着绿浪,孩子们追着车跑,手里挥着自己画的画。苏砚秋接过一张,上面画着红顶的房子、站岗的士兵和天上的太阳,旁边写着歪歪扭扭的字:“这是我的家。”

他把画放进包里,像揣着一颗滚烫的种子。他知道,红石山的变化不是结束,是开始——当每一座哨所都变成家园,每一个战士都能在这里扎根,这片土地的安宁,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春风拂过戈壁,吹得防沙林的嫩芽轻轻摇晃,也吹得界碑上的“中国”二字,在阳光下愈发清晰。这里的故事,不再只有风雪与坚守,更有生长与希望,像那破土而出的绿芽,在祖国的西部边陲,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