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独生年代 > 第2章 浮城之锚(1997-200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章 浮城之锚(1997-2003)

第一节 回归夜与空心粥

屏幕突然跳出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的黑体字时,食堂里的嘈杂声像被按了暂停键。21 寸彩电的显像管发出轻微的嗡鸣,将会展中心的穹顶投射在斑驳的白墙上 —— 那座玻璃建筑像浮在维多利亚港上空的水晶宫,穹顶垂落的紫荆花灯串在镜头里缓缓转动,每一片花瓣都镶着细碎的光。

“看仪仗队!” 前排有人压低声音惊呼。军绿色的方阵正踩着红地毯行进,锃亮的马靴踢踏声透过布满雪花的喇叭传出来,在食堂的铁皮屋顶下反弹出空洞的回响。张小莫踮着脚数着士兵的肩章,金色的星徽在屏幕上明明灭灭,突然想起父亲厂里表彰大会上,劳模胸前别着的铝制奖章。

英国皇家乐队的指挥举起了 baton(指挥棒),燕尾服的下摆随动作划出弧线。《天佑女王》的旋律刚响起两个音符,食堂后排就传来 “嘘” 声,有人用搪瓷饭盒敲着桌腿,发出杂乱的节奏。王老师突然站起来,黑框眼镜反射着屏幕的光:“安静!这是历史!” 她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手指紧紧攥着讲台边缘,指节泛白。

时钟指向 23 时 59 分的瞬间,整个食堂仿佛被冻住了。所有人的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连窗外的蝉鸣都消失了。屏幕上,英国国旗护卫队的士兵正调整绳结,米字旗在夜风中微微颤动,旗角扫过他们锃亮的头盔。张小莫的手心突然沁出冷汗,纪念徽章的棱角深深嵌进肉里,像要刻下此刻的每一秒。

倒计时的数字在屏幕角落跳动:5、4、3、2、1。

零点整的钟声透过电视炸开时,会展中心的灯光突然暗下来。两束追光刺破黑暗,分别落在中英两国的旗杆基座。英国士兵的动作带着微妙的迟疑,米字旗开始缓缓下降,红色的旗面在夜风中翻卷,像片失血的羽毛。食堂里有人开始抽泣,李娟用袖子抹着眼睛,辫梢的红绳沾着泪珠,在灯光下闪得像颗碎钻。

中国仪仗队的指挥官突然抬手,银亮的指挥刀在空中划出弧线。三名士兵正步上前,五星红旗下的绳索被猛地拽紧,绸缎面料在夜风中发出 “哗啦” 的声响,像道奔腾的河流。《义勇军进行曲》的第一个音符砸在耳膜上时,张小莫感觉有股热流从脚底直冲头顶,喉咙里像堵着团滚烫的棉絮,只能跟着人群张着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两面旗帜在半空中短暂交汇的瞬间,食堂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有人把搪瓷饭盒抛向空中,金属碰撞的脆响惊得吊扇剧烈摇晃;有人踩着长凳挥舞校服,蓝白相间的布料在灯光下翻卷成浪潮;王老师摘下眼镜擦着镜片,却怎么也擦不干净,最后干脆任由眼泪淌在教案本上,晕开 “百年耻辱今日雪” 的粉笔字。

张小莫被挤得贴在墙上,后背硌着木桌的棱角。旁边的董建华先生胸前别着紫荆花徽章,笑容在镁光灯下显得有些湿润。维多利亚港的烟花突然窜上夜空,金色的瀑布倾泻而下,照亮了岸边攒动的人头,像片沸腾的星海。

“快看那烟花!” 李娟拽着她的胳膊尖叫,指甲几乎嵌进肉里。屏幕上的烟花炸开又消散,在黑夜里留下转瞬即逝的光斑,像无数个被点燃的希望。张小莫突然想起父亲昨晚说的话:“香港离开家的时候,我才刚会爬;等它回来,你都快长成大姑娘了。” 此刻这句话在胸腔里反复冲撞,让她的鼻子阵阵发酸。

交接仪式的致辞声透过电流传来,带着轻微的杂音。张小莫盯着屏幕下方的字幕,“恢复行使主权” 几个字被电视信号的雪花点覆盖,又顽强地显现出来。她低头看了看掌心的纪念徽章,紫荆花的纹路已经被汗水浸得模糊,突然意识到这枚铜片的重量 —— 它不仅是学校发的纪念品,更是压在几代人肩上的期待,是从鸦片战争到今天,无数个日夜里不曾熄灭的念想。

当中国军队的进驻车队驶过界碑时,食堂的灯光突然闪烁了两下。有人开始唱起《歌唱祖国》,跑调的声音从各个角落涌出来,渐渐汇成股洪流。张小莫的声音混在其中,带着哭腔却异常坚定,她看见王老师站在讲台上,右手按在胸口,左手紧紧攥着那枚被没收过的刘德华磁带,磁带盒的棱角在灯光下闪着光。

电视里的画面切换到香港街头,舞龙队的金色长龙在人群中穿梭,鼓点声震得喇叭滋滋作响。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举着 “欢迎回家” 的纸牌,皱纹里淌着的泪水在镜头前闪闪发光。张小莫突然想起巷口修鞋的陈爷爷,他总说年轻时在香港码头扛过活,被英国工头用皮鞭抽过脊梁,此刻不知是否也在哪个角落里,看着同一台电视。

散场时,有人把写着 “香港回归” 的黑板报搬到了食堂中央。粉笔字被无数双手摸得发白,其中 “母亲” 两个字的笔画里,不知被谁嵌进了朵塑料紫荆花。张小莫摸着那冰凉的花瓣,突然想起早上出门时,母亲正在煤炉上烤着发霉的玉米面,说要省着点吃,给父亲凑烟钱。两种画面在脑海里剧烈碰撞,让她的脚步变得异常沉重。

走出食堂时,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操场边的梧桐树下落了层露水,踩上去像踩着碎玻璃。张小莫把纪念徽章掏出来,对着晨光看了又看,铜质的花瓣上还沾着昨晚的汗渍,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远处传来早班火车的鸣笛,悠长的声响划破黎明的寂静,像在为这个崭新的清晨,奏响第一支序曲。

多年后,当她在档案馆看到交接仪式的原始录像带,才发现当年电视信号里的雪花点,是因为转播卫星受到干扰;才知道英国士兵降下国旗时,比规定时间快了 12 秒;才明白那夜父亲蹲在筒子楼门口抽的烟,不是普通的 “红塔山”,而是捡的烟蒂。这些被岁月揭开的细节,让那个夏夜的记忆变得更加立体 —— 既有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也有个体命运的细微褶皱,两者交织在一起,才构成了完整的历史。

而那枚带着小坑的纪念徽章,始终别在她的日记本上。每当翻到 1997 年 7 月 1 日那夜,就能看见紫荆花的影子落在 “荣光属于国家,饥饿留给自己” 的字迹上,像给那段交织着欢呼与叹息的青春,盖上了枚沉默的邮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