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匆匆,十天已过。
今日是九月二十八日,星期一。
近来天气渐寒,清晨总是灰蒙蒙的,冷雨挟着小风,淅淅沥沥,给起床带来了许多困难。
按照这个世界的节气,十月便是冬天了。
这几日,孩子们除日常课业外,多半在练习文气的运用。
而上周五,他们已学完《四年级上册》的全部内容,即刻就要开启下册的课程。
新课的第一篇是一首诗。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别的诗人写诗通常是一首一首的,顶多有时候钟情于一个主题,加上一个‘其’,借此趁着诗兴多写几首。
而范老先生的《四时田园杂兴》,可不仅仅是几首那么简单。
而是整整有六十首!
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各十二首,简直就像拍连续剧一样。
教材上这一首,是其二十五。
钟鸣设想,如果将这六十首诗全写下来,一首算上标题有三十多个字,那么六十首一共就得有近两千个字,恰巧约等于上辈子看番茄网文小说时,一章的字数。
他要是像冯三保一样写小说,那么就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很轻松地就把一章给水完了!
但那样肯定会被骂的......
所以像这一系列的诗,还是按教材上选举的,只给孩子们教授这一首罢了。
这首诗,对于他们再简单不过了。
诗句出口时,已是一幅不同的光景!
钟鸣指着这一金黄色的树问:
“请同学们告诉我,这是一棵什么树?”
“梅子树!”
随后他又指着一棵果实饱满的树问:“那这一棵又是什么树呀?”
“杏子树!”
钟鸣含笑点头,挥一挥手,眼前出现一片雪白,他轻声开口问道: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孩子们齐声道:“荞麦花!”
钟鸣手又指向另一面,那里出现一片与荞麦比起来,略显稀疏的菜地。
“这又是什么呢?”
“油菜花!”
日照之下,篱笆寂寞,空旷无人,蜻蜓和蝴蝶却在一起玩耍。
正是: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
下一篇,也是一首诗。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两首诗的诗意极为相似,够在同一个幻境里,能够达到同样的视角展现。
这是一首钟鸣很熟悉的诗。
第一次学这首诗的时候,他只是个堪堪会认字的孩子,那段时间他喜欢上了阅读。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阅读了人生中的第一篇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很多剧情模糊地留在了他脑中。
真正深刻的,还是这些诗句。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这是现代人很难写出的句子。
杨万里那时是一个闲适的人。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幻境里,蜻蜓与蝴蝶共舞了一会儿,然后蜻蜓慢慢的消散了,蝴蝶成为了其中的主角。
它们飞到了孩子们的身旁。
张伟眯着眼,忽然一一伸手。
“嘿,我抓!”
蝴蝶的速度很慢,而他的手速很快,按理来说蝴蝶应该难逃它的魔爪才对。
可他偏偏就没抓住。
陈丫丫在一旁说道,“张伟 ,蝴蝶飞得好好的,你抓它干什么?”
张伟瞥了她一眼,“傻丫头,这哪里是真的蝴蝶呀?我们在先生的幻境里呢!”
一旁的李狗蛋突然跳了起来,想要抓住从他头顶飞过的蝴蝶。
“嘿!抓到了!”
他以为他抓到了,落地之后打开手掌,里面却空空如也。
钟鸣在一旁笑道:
“要是挑的再高一点就抓到了!”
先生这样一说,孩子们便动手抓了起来。
张伟看向陈丫丫:“丫头,要不要比比看我们谁先抓到蝴蝶?”
陈丫丫一扭头:
“不要,我不想抓蝴蝶!”
“哦!”
张伟也没在意,转身跑去蝴蝶多的地方。
“诶,黄色的蝴蝶!”
“据我所知这种不叫蝴蝶,我娘管它叫蛾蛾!”
“不,蛾蛾不是这种,蛾蛾身上一碰就一堆粉,这就是蝴蝶,黄色的蝴蝶!”
“管它的,抓到再说!”
一片草地上,它们跑,他们追。
“我来!!”
彭居在一旁看得起劲,想要加入其中。
“咳咳!”
钟鸣轻咳两下,说道:“彭居啊,你还是别去了,我怕你动作稍微大一点,幻境就被打散了!”
彭居当即一脸的幽怨:“先生,可我也想去抓蝴蝶呀!”
钟鸣笑着说道:
“这些都是假的......等来年天气暖和了之后,你再去抓真正的蝴蝶呗!”
“哦。”
彭居只能止住脚步。
冯三保凑上来笑道:“前辈,我知道怎么让你抓到真正的蝴蝶!”
彭居眼前一亮,忙问:“你快说!”
冯三保说道,“南方有一城,一年四季都是春天,那里仍然是暖和的,自然也有抓不完的蝴蝶!”
闻言,钟鸣也不由得侧目。
彭居听后显得很兴奋,“那个地方在哪里?走!你指方向,我带你去!”
冯三保笑了笑,
“哈哈,这不得上完课之后?”
但彭居此时哪还想上课?
但先生就在旁边,这种想法他又知道不该说出来,于是就一直的对冯三保使眼神。
钟鸣在一旁笑道,
“可不太好,一会儿教完这首诗之后,我们要学习新的东西......还是散学之后再去吧!”
先生这样说了,彭居只得点头:
“哦......好吧。”
冯三保好奇地问道:“先生,要学什么新东西啊?”
凭他的认知,先生很少用‘新东西’来形容要学的东西。
钟鸣视线看着追逐黄蝶的孩子们,“一种叫做【词】的文学体裁,和诗有点像。”
“词?”
对于这个名词,冯三保是有印象的。
“我记得您记录文道境界的内容中,就有‘诗词’两个字,那时我问‘词’是什么,您告诉我以后就会知道......”
钟鸣笑道:
“嗯,就是那个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