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钟鸣站在讲台上,指尖轻轻划过黑板上的古文,粉笔灰在透过窗纸的黄光里簌簌飘落,像撒下一把细碎的金粉。

这一幕,也是挺美的。

他继续讲解道:

“那这句话连起来就是,伯牙刚刚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就说:‘你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同学们能感受到伯牙和锺子期之间那种无需多言的契合吗?”

他的声音温和而有穿透力,目光缓缓扫过教室里端坐的孩子们,眼神里满是期许。

“能!”

孩子们纷纷用力点头,小脸上露出雀跃的神情,有的同学还忍不住小声和同桌交换眼神。

钟鸣又写下句: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他再次指着黑板提问:

“同学们请看,‘少选’这个词比较生僻,有谁能猜猜是什么意思吗?”

私塾里瞬间安静下来,刚才还带着些许喧闹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皱起小眉头,陷入了沉思。

这个词确实还是有点难度的。

对于这些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说,没学过相关的知识,光依靠字面意思和直觉来猜测,是不容易准确把握的。

但,还是有同学猜了出来!

王林举手说:“先生,我猜是‘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钟鸣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非常棒,‘少选’就是一会儿、片刻的意思。那‘汤汤’呢?”

王林嘴角一翘,分析道:“先生,‘巍巍’形容山很高,那‘汤汤’是不是形容水流很大呢?”

钟鸣点头笑道:“没错,很厉害。”

“哇!”

听到王林答得全对,孩子们发出了惊呼声。

接着,钟鸣写下最后几句: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还没等钟鸣提问,冯一一就主动站起来说:

“先生,我觉得这几句是说,锺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把琴摔破,把琴弦也扯断,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因为他觉得世上再......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钟鸣欣慰地笑了:

“一一理解得很准确。那同学们想一想,伯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孩子们开始热烈讨论起来。

“因为伯牙的琴声里藏着他的心思,只有锺子期能精准看透,锺子期死了,再没人能这般契合他的琴意,弹琴也没了滋味。”

“对呀,先生,能这般懂他琴声里所想的人太难得,伯牙觉得失去了锺子期,就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人,所以才不再弹琴。”

钟鸣总结道:

“同学们说得都很对。这篇《伯牙鼓琴》的故事,衍生出了‘高山流水’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心意相通的契合难遇或乐曲高妙。那现在,大家对这种‘心意相契’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妨说说,你们心中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能与自己心意相契的人呢?”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各抒己见。

“我觉得是能和我一起玩,还能明白我没说出口的想法的人。”

“应该是在我难过的时候,不用我多解释,就知道我为什么不开心,还能陪着我的人。”

“是能和我一起讨论难题,不用多说就能懂彼此思路的人。”

钟鸣抬手压了压教室里的喧闹,目光扫过一张张鲜活的小脸。

“同学们说得都很贴合心意,其实这种‘心意相契’,就是故事里藏着的核心——它不是简单的‘听懂话’,而是能透过表象,触到对方心里最真的念想。”

他走到黑板前,指着“高山流水”四个字:

“伯牙弹琴时,没说‘我在想山’,也没说‘我在想水’,可锺子期偏偏能从琴弦的振动里,抓准他心里的画面。这不是巧合,是两个人对‘山的巍峨’‘水的浩荡’有着同样的感知,对心意的捕捉有着同样的敏锐。”

他顿了顿,语气显得格外温和:

“这种关系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世上的人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感知。有的人喜欢山的沉稳,有的人偏爱水的灵动,能恰好和你对同一件事有同样的触动,能恰好读懂你没说出口的心思,这样的人自然难得。”

“所以在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才会破琴绝弦,”

钟鸣抬手轻轻敲了敲“终身不复鼓琴”几个字:“不是他不爱弹琴了,而是他心里的那些念想、那些感知,再没人能像锺子期那样精准接住。就像把心里话对着空无一人的山谷喊,听不到回应,便没了再说的兴致。”

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觉得脑袋热热的。

而旁听的那些孩子们早就开始打瞌睡了。

张普跃感慨道:

“遇到这样的人,要好好珍惜啊!”

“当然。”

钟鸣点点头,“这种心意相契的缘分,是生活里最珍贵的馈赠。遇到了,就好好相待,因为彼此懂得的时光,会让日子变得更温暖、更有滋味。”

“遇到这样的人,就是‘知音’啊!”

“知音......”

这是这个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这个词。

简单的两个字,却精准地概括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那份珍贵的情谊。

“知音......”

孩子们也都若有所思地默念着这两个字,他们此时明白了,原来遇到一个非常懂自己、能与自己心意相契的人,就可以称其为 ‘知音’。

而他们之间这份彼此懂得、彼此契合的情谊,就是‘高山流水’般的情谊,珍贵而美好,值得用心去守护。

只不过有些令人胆怯。

一个人“懂”另一个人,太难了。

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地问一个人:“嘿,你懂我吗?”

只是在观察:

我在什么时候展现了自己的内心,别人都不懂,偏偏你懂了。

‘知音’现在我们不说了。

‘知己’也是罕见的词汇。

我们找的是朋友,有些玩得好,有些还算不上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