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顶流伪装月薪5000后 > 第147章 算法优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就在这时,顾琛的通讯再次不合时宜地插了进来,语气带着激动和一丝紧张:

“老板!地球仪拿到了!底座夹层里确实有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那串字符!另外,我们监控到一个加密的境外Ip,在过去一小时内,尝试了超过十七次暴力破解苏小姐老宅小区的物业安保系统!对方技术很高明,但被我们预设的陷阱挡回去了!”

“伯爵”的人,果然已经动手了!而且目标直指苏晚的老宅!他们在找什么?难道除了地球仪,还有别的?

沈砚的眼神几乎是瞬间恢复了清明和锐利。他松开环在苏晚腰际的手,动作流畅自然,仿佛刚才的旖旎只是系统短暂卡顿,此刻已恢复正常运行。

“启动‘捕鼠’计划!”他的声音恢复了惯有的冷静,对着通讯器下令,但苏晚敏锐地捕捉到,他耳根那抹未完全褪去的红晕,泄露了一丝不同寻常。

苏晚也迅速回过神来,脸颊还有些发烫,但大脑已经切换到应对模式。她看着沈砚瞬间进入工作状态的侧脸,心跳依旧有些快,却奇异地安定。

“他急了。这说明,我们离真相,很近了。”沈砚的话像是一剂强心针。

苏晚用力点头,眼神坚定:“需要我做什么?”

“首要任务,还是破译字符。”沈砚指向屏幕上那张来自地球仪底座的泛黄纸条,“同时,我们需要判断,对方强攻老宅物业系统,目标究竟是这个地球仪,还是……老宅里可能存在的其他东西。”他顿了顿,看向苏晚,“你仔细想想,家里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或者你父亲有没有留下什么奇怪的‘收藏’?”

字符破译工作主要由苏晚主导。那串字符 “K7J3m1R9p4L0S2” 让她看得一头雾水。

“这看起来像是我爸随手乱写的。”苏晚拿着笔在纸上涂涂画画,毫无头绪,“数字字母混在一起,一点规律都没有。”

沈砚没有动用那些听起来就很高科技的“算法暴力穷举”,而是坐到了她身边,拿起那张纸,仔细端详。“你父亲有什么个人爱好?或者,他喜欢用什么方式记录东西?”

“他啊,”苏晚努力回忆,“就喜欢看书,摆弄他那些花花草草,还有就是……下象棋?对了!他有个很旧的木头象棋盘,宝贝得跟什么似的!”

“象棋盘?”沈砚眼神微动,“棋盘有坐标。会不会是棋谱记录的一种变体?比如,K代表‘将’或者‘车’?”

苏晚眼睛一亮,但很快又黯淡下去:“不对,象棋棋子没有J、m这些字母啊。”

两人对着字符研究了半天,各种奇思妙想(比如是不是拼音首字母,或者某个旧版字典的页码)都尝试了,依然毫无进展。苏晚有些气馁地趴在桌子上:“哎呀,脑袋要炸了!比我当年考研刷题还难!”

沈砚看着她懊恼的样子,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笑意,伸手轻轻拍了拍她的头:“休息一下,换个思路。或许‘钥匙’不在字符本身,而在你看到它时,最先想到的东西。”

就在这时,顾琛的通讯再次接入,语气带着兴奋:

“老板!有发现!我们追踪那个攻击老宅物业的Ip,虽然没抓到人,但是排查老宅周边监控时,发现有个形迹可疑的人,在你和苏小姐离开后不久,试图撬苏小姐老宅隔壁邻居家的门锁!被邻居大爷养的看门狗追了三条街,鞋都跑丢了一只!”

苏晚:“???” 这画风怎么突然变得这么……接地气?

沈砚也沉默了一瞬,问道:“人呢?”

“没抓住,太滑溜了。不过我们捡到了他跑丢的那只鞋,”顾琛的声音带着点无语,“44码,黑色运动鞋,已经送去分析来源了。另外,根据对方的行动模式判断,他们似乎不确定关键物品的具体位置,像是在……瞎蒙?”

苏晚听着这近乎荒诞的“战果”,忍不住吐槽:“所以,‘伯爵’派来的精英手下,业务能力主要体现在……跑得快和丢鞋子上?”

沈砚的嘴角也几不可察地抽动了一下,但很快恢复严肃:“不要大意。这说明他们确实在寻找某样东西,而且很可能不止一批人。加强监控,尤其是对苏晚可能关联的所有地点。”

高强度(且有点跑偏)的“破案”工作持续到中午。苏晚因为用脑过度,加上昨晚没休息好,眼睛又干又涩,忍不住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睛。

一直专注于分析各方信息的沈砚,几乎是立刻注意到了她这个小动作。他立刻暂停了手头的工作,站起身,再次走向那个简易料理台。

苏晚看着他挺拔的背影,心里咯噔一下:不会又要来“数据化早餐”的续集吧?

果然,沈砚再次拿出了他的手机——这次他搜索的是“缓解视疲劳 午餐食谱”。

苏晚扶额,内心oS:沈总,您的关心我很感动,但能不能换种方式?我的胃承受不起第二次“科学实验”了。

只见沈砚看着App上的图片和配料表,眉头微蹙,似乎在评估操作可行性。他拿出了鸡蛋、西红柿,还有一小把金针菇……以及,他居然从补给里找出了一小包枸杞!

苏晚目瞪口呆地看着他像做化学实验一样,严谨地称量着西红柿的克数,试图把鸡蛋打成完美的椭圆形,并且对着那包枸杞陷入了沉思——大概是在计算投放多少颗才能达到“最优护眼效果”而不影响汤品口感。

她实在看不下去,走过去,试图挽救这顿午餐:“那个……沈砚,西红柿鸡蛋汤,其实不用这么……精确的。大概点就行。”

“不行,”沈砚头也不抬,语气带着学术研究的固执,“变量控制是保证结果可复现性的基础。” 他拿起一颗枸杞,对着光看了看,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鉴定一颗钻石的净度。

苏晚:“……” 好吧,你帅你有理。

最终,一碗用料扎实(西红柿块大小不一,蛋花形状随机,汤面上漂浮着若干颗如同红色小灯笼般的枸杞)的“沈氏特供护眼汤”摆在了苏晚面前。沈砚还严谨地补充了一句:“趁热喝,β-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在60-70摄氏度时生物利用率较高。”

苏晚看着这碗充满“爱意”与“科学精神”的汤,心情复杂。她舀起一勺,吹了吹,送进嘴里。味道……嗯,咸淡适中,就是枸杞的存在感有点强。

“怎么样?”沈砚看着她,眼神里带着不容错辩的期待,像是在等待项目成果评审。

苏晚努力做出享受的表情,竖起大拇指:“好喝!比早上的粥有进步!” 这倒是实话。

沈砚仔细观察了一下她的表情,似乎对她的“用户反馈”进行了深度分析,最终选择采信,几不可察地松了口气,眉宇间闪过一丝类似于“实验成功”的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