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乳白色的光幕依旧无声地覆盖着天穹,那冰冷的警告如同烙印般刻在每一个生灵的意识深处。汴京皇城,垂拱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仁宗皇帝赵祯苍白而肃穆的面容。殿下,重臣齐聚,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诸卿,”仁宗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打破了殿内令人窒息的沉寂,“天幕示警,言犹在耳。‘文明重置’……朕虽不知其具体为何,然其意昭然,若伦理不修,则文明倾覆在即。此非一城一地之祸,乃我大宋,乃至天下万民存亡所系。”

他的目光扫过殿下的范仲淹、科技监监正徐若清、枢密使、三司使等一众核心大臣。所有人的脸上都写着震撼与忧虑。光幕降临的那一刻,无人能够豁免那直接作用于意识的警告。

范仲淹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天幕所言‘伦理’,绝非仅指世俗道德,更关乎技术之用、力量之限、万物和谐之道。此前《工坊安全生产亟定条则》乃至新立科技监之章程,侧重于技术安全与异常管控,虽有必要,然未触及根本。此番警告,意在迫使吾等直面技术狂飙之下,伦理约束缺失之根本危机。”

徐若清清癯的脸上神色复杂,他接口道:“范公所言极是。臣掌科技监以来,深感技术之力如烈马,既能驰骋疆场,亦能踏毁田禾。光幕量化评分,技术7.2,伦理6.1,差距赫然。且据臣观测,自警告显化,伦理指数仍有细微波动,下行之势未止。单靠安全规范与行政管制,确难迅速扭转乾坤。”

枢密使狄青眉头紧锁:“然则,伦理之事,虚无缥缈,如何以律法条文约束?又如何能确保天下工坊、诸多学派尽皆遵从?若操之过急,恐扼杀创新,反损技术之进,于那技术评分亦是不利。”

“狄枢密所虑,亦是实情。”仁宗微微颔首,目光却愈发坚定,“然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法。天予三十日之期,非是让吾等从容辩论,而是令吾等即刻行动。伦理或难以量化,然技术之应用,其目的、其手段、其潜在后果,可否加以审查、引导与规范?”

范仲淹立刻道:“陛下明鉴。臣以为,当立即建立强制性伦理审查之制。凡涉及新技术研发、应用之项目,无论官营民营,亦或秘传之学,皆需经由专门委员会审核其目的之正当性、手段之合理性、后果之可承受性,尤其需警惕其对生灵、对环境、对世道人心可能产生之深远影响。通过者方可继续,未通过者,或令其修改,或予以禁止。”

此言一出,殿内响起一阵低议。此举无异于给正蓬勃发展的宋境技术力量套上笼头,其阻力可想而知。

“范公此议,牵涉甚广。”三司使面露难色,“各地工坊主、研究机构,乃至军中匠作,恐多有抵触。且审查标准如何定?由何人审查?若标准不一,或为人所乘,借机打压异己,又当如何?”

徐若清沉吟片刻,道:“标准可先定基则,如‘非必要不伤害’、‘尊重生灵本性’、‘维护生态平衡’、‘虑及长远后果’等。审查委员会可由礼部、科技监牵头,并遴选德高望重、见识广博之学者、匠宗共同参与。初期或可侧重于那些影响重大、或明显涉及未知风险之项目。关键在于,此制必须彰显朝廷引导技术向善之决心,并具备足够权威。”

仁宗听着臣子们的讨论,手指轻轻敲击着御座扶手,显然心中已有决断。他抬起手,殿内立刻安静下来。

“朕意已决。”仁宗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在殿中回荡,“即刻拟旨,颁布《科技伦理令》。着礼部、科技监及诸学士院,三日内拟定伦理审查基则与细则。即日起,于汴京先行试点,组建联合审查委员会,范卿、徐卿,此事由你二人总负其责。所有新立技术项目,无论大小,皆需报审。现有之项目,亦需限期补报审查。抗令不遵者,视情节轻重,予以罚没、禁业乃至问罪。”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此令之目的,非为扼杀技术,乃为引导技术。非为限制发展,乃为保障存续。望诸卿深体朕意,通力协作,务必在三十日内,扭转伦理指数之下行趋势,为我华夏文明,争一线生机!”

“臣等遵旨!”众臣躬身领命,神色各异,或振奋,或凝重,或犹疑。

几乎在仁宗下旨的同时,崔婉宁在汴京的秘密据点内,通过范氏网络的特殊渠道,第一时间获悉了朝议的核心内容。她快速在羊皮纸上记录:

“帝决断,颁《科技伦理令》,建强制伦理审查制。范公、徐若清总责。呼应前析,刹车机制初现。然执行之难,阻力之大,可以预见。光幕伦理指数仍在波动,下行压力未消,单靠政令恐难根除沉疴。”

她放下笔,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那依旧令人心悸的乳白色天幕。笔记本上的金色纹路散发着稳定的微光,似乎与远方秘堡中墨衡那本古老抄本上的银色图腾遥相呼应。

“终于……开始了。”她低声自语,眼中忧色未减,“但这刹车,能及时刹住吗?那些已经失控的力量,那些潜伏的暗流,又会对此作出何种反应?”

在终南山墨家秘堡,墨衡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了来自汴京的消息。他看着弟子誊抄来的《科技伦理令》概要,久久沉默。石岳侍立一旁,不敢出声。

“朝廷……终于迈出了这一步。”墨衡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也有一丝释然,“以行政之力,强行约束技术伦理,虽是无奈之举,亦是必要之措。范公与崔姑娘的推动,功不可没。”

他走到秘堡观测台边缘,抬头望向那被光幕笼罩的天空。虽然身处山腹,但那无形的压力依旧清晰可感。

“师尊,朝廷此令,能阻止伦理分数下跌吗?”石岳忍不住问道。

墨衡摇了摇头:“难。伦理根植于人心,源于文化,成于制度。一纸法令,可划定边界,惩处逾越,却难以瞬间改变深植于贪婪、恐惧与急功近利中的行为模式。且此令本身,亦可能催生新的问题。”

他回想起抄本中关于历史周期律与文明崩溃的记载,那些试图以强力约束技术的王朝,往往要么因僵化而衰落,要么因压制不住内在的冲突而崩解。

“但我们别无选择。”墨衡转过身,目光恢复清明,“这是明面上的战场,是文明自我救赎的第一次集体尝试。通知下去,秘堡内所有研究项目,即刻按照朝廷要求,准备接受伦理审查所需材料。同时,我们自身的最高优先级伦理审查,照常进行,标准要高于朝廷基则。”

“是,师尊。”石岳领命,迟疑了一下,又道,“地底韵律监测装置显示,自光幕警告和朝廷法令消息传来,那七重警告节奏似乎……略有变化,波动更加复杂了。”

墨衡眼神一凝:“记录下来。这或许意味着,地底机制也在‘观察’着我们的应对。”

在边境科技交流区,消息的传播稍显滞后。当《科技伦理令》的内容通过官方渠道和商旅传言扩散至此地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些宋人工坊主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伦理审查?这是什么道理?我改进个织机效率,还要审查是否‘尊重生灵本性’?”一个满脸络腮胡的匠人气冲冲道。

“听说连军中研究的火器威力,都要评估对‘环境的长远影响’?这……这仗还怎么打?”另一个身着短褂的汉子附和。

“怕是朝廷想借此收拢技术,控制吾等吧?”有人压低声音猜测。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

“天幕警告大家都看到了,文明重置啊!若真是伦理出了大问题,审查一下,规范一下,总比大家一起玩完强!”

“是啊,此前秦州地底那事,还有西北那些污染,不都是技术滥用或失控搞出来的?是该管管了!”

墨衡在此地的负责人,一位沉稳的中年墨者,召集了交流区内的宋夏双方主要研究者,宣读了法令精神,并强调墨家将率先遵守,配合审查。李三蜷缩在角落,眼神迷茫,口中无意识地念叨着“协议……权限……审查……冲突……”,他胸口的晶片偶尔闪过一丝微光。

西夏匠师野利仁荣饶有兴致地听着翻译,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他回到自己的工棚,对随行的西夏武士低声道:“宋人内部开始刹车了。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他们放缓脚步的时候,正是我们追赶甚至超越的时机。通知国内,加紧对宋人技术的逆向工程,尤其是那些可能被伦理审查卡住的技术。还有,贺兰山北麓那个异常区域,加派人手,一定要在宋人反应过来之前,弄清楚里面到底有什么!”

《科技伦理令》在汴京试点推行的最初几日,效果立竿见影,却也问题丛生。

科技监衙门前排起了长队,各色人等捧着项目书,等待报审。审查委员会由礼部侍郎、科技监官员以及被紧急征召的几位太学博士和退休老臣组成,范仲淹与徐若清亲自坐镇。

第一个项目是城内一位匠人改进的水力磨坊齿轮组,旨在提升效率。审查过程还算顺利,主要询问了能耗、噪音以及对河道生态的潜在影响,很快予以通过。

但接下来的项目,就开始触及灰色地带。

一位来自南方的药师,提交了一份利用几种罕见毒蕈和矿物提炼“强效清醒剂”的方案,声称可用于救治昏厥病人。委员会质疑其成瘾性和可能的精神损害风险,要求其提供更详尽的毒理学数据和临床验证计划,否则不予通过。药师悻悻而去,口中嘟囔着“迂腐”。

更棘手的是一个由几位年轻匠人联合提出的“城市地下管网探查与疏通机械鼠”项目。这种机械鼠以小型晶石驱动,能自主在地下管道内活动,定位堵塞。委员会肯定其初衷,但对其可能具备的潜在信息收集能力、以及失控后可能对地下结构造成的破坏表示担忧,要求增加远程紧急制动和自毁机制,并限制其活动范围。匠人们争论良久,最终勉强接受。

徐若清在休憩间隙,对范仲淹低声道:“范公,尺度拿捏,实在艰难。过于严苛,恐挫伤创新热情;过于宽松,则审查形同虚设。且许多技术之潜在影响,远超当下认知,如何能准确预判?”

范仲淹捻须叹息:“此非一日之功。关键在于树立此风,引导众人凡事多思一层,多虑一步。纵有误判,亦是在探索边界。总比毫无约束,任其狂奔直至坠崖要好。”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份苦心。几日下来,被驳回或要求修改的项目逐渐增多。一些工坊主私下抱怨审查标准模糊,耗时耗力,耽误赚钱。更有甚者,开始流传“伦理审查就是阻碍进步”、“朝廷怕百姓掌握力量”的论调。

崔婉宁通过范氏网络,密切监测着舆论风向和光幕指数的变化。她注意到,在《科技伦理令》颁布后的头两天,伦理指数似乎有极其微弱的回升迹象(从6.0波动至6.01),但随后又陷入停滞,甚至再次出现向下微调(6.00)。而技术指数,则依旧稳定在7.2。

她在羊皮纸上补充:

“法令初行,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效果。初步遏制了最明显的伦理风险项目,引导了部分舆论关注伦理问题。然,深层抵触情绪滋生,执行层面标准不一、效率问题凸显。伦理分数回升乏力,显示根本性转变尚未发生。技术发展因审查而略有放缓迹象,但未影响总体评分。”

她揉了揉眉心,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文明的惯性,岂是一纸法令就能轻易扭转?

就在这时,她安插在城中各处的眼线传来几条令人不安的消息:城南几家被审查驳回项目的工坊主近日频繁秘密聚会;西市出现了几起未登记的小型技术物品交易,来源不明;更有传言,某些对审查制度不满的学者和匠人,正在暗中串联,寻找规避监管的途径。

崔婉宁的心沉了下去。她意识到,《科技伦理令》这把“刹车”,在试图稳住狂奔马车的同时,也可能因其带来的阻力,催生出试图挣脱一切缰绳的“地下力量”。

她立刻将这些情报加密,通过信鸽紧急送往终南山墨家秘堡。在信息的末尾,她加上了自己的判断:

“伦理审查启动,然阴影已生。恐有地下技术交易网络萌芽。下一阶段危机,或源于此。”

天空之上,乳白色的光幕依旧冰冷地悬浮着,那代表伦理指数的数字,在短暂的挣扎后,似乎又坚定地朝着临界值的方向,微微挪动了一丝。三十日的倒计时,在政策的喧嚣与暗流的涌动中,无声地流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