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历史杂烩 > 第6章 逻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初夏的逻些城,草木葱茏,农桑都护府的庭院里,几株从波斯引种的橄榄树已枝繁叶茂,枝头缀着青涩的小橄榄。老周正坐在庭院的石桌旁,翻看各地送来的农桑报表,一旁的信鸽笼里,几只信鸽正梳理着羽毛,准备承载新的讯息飞向丝路各地。

“先生,‘丝路农桑技术比武大赛’的筹备工作已经差不多了!”木雅快步走进庭院,手里捧着一份赛程安排表,脸上满是兴奋,“西域七国、波斯、大食还有咱们吐蕃各部,一共报名了两百多支队伍,参赛人数超过五百人呢!”

老周接过赛程表,仔细翻看。大赛设置了作物识别、农具操作、病虫害防治、农书翻译四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根据丝路沿线不同地区的农桑特点设置了细分考题,既考验基础技能,又注重实践应用。“不错,”老周点点头,“还要注意比赛的公平性,评委要从各国农桑专家中随机挑选,考题也要严格保密。另外,给参赛选手们准备好食宿,让他们能安心比赛。”

木雅连忙记下老周的叮嘱,刚要离开,李衡匆匆赶来:“周经略使,长安的‘丝路农桑研究院’传来消息,他们和大食专家合作培育的耐旱小麦品种取得了重大突破!这种小麦不仅耐旱性强,产量还比普通小麦高两成,非常适合在西域和波斯的沙漠边缘地区种植!”

老周眼中一亮,放下手中的报表:“太好了!让他们立刻把麦种送一批过来,我们在农桑学院的试验田进行试种。如果试种成功,今年秋天就可以在丝路沿线推广!”他顿了顿,又道,“你再给研究院回信,让他们把培育过程和技术要点详细记录下来,编入《丝路农桑新技术图谱》,尽快印刷分发到各国农桑学堂。”

李衡应声而去,老周站起身,走到橄榄树下。微风拂过,橄榄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丝路农桑事业的蓬勃发展。他想起初到吐蕃时,这里的农桑技术还十分落后,百姓们靠天吃饭,常常面临饥寒交迫的困境。如今,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丝路沿线的农田里,稻穗金黄、棉桃雪白、橄榄翠绿、椰枣饱满,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六月,“丝路农桑技术比武大赛”在逻些城的大广场上隆重举行。广场上搭建了多个比赛场地,每个场地都围满了观众,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

在作物识别比赛现场,选手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从数十种作物的种子、幼苗和果实中,准确识别出作物的种类,并说出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种植要点。来自龟兹的阿吉表现出色,他不仅准确识别出了所有作物,还能详细说出每种作物的最佳种植区域和轮作方法,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农具操作比赛现场更是精彩纷呈。选手们手持改良后的曲辕犁、轧棉车、弹棉弓等农具,展开了激烈的比拼。来自吐蕃的悉诺逻凭借着娴熟的技艺,只用了半个时辰就完成了一亩地的耕作,而且耕作质量极高,土壤疏松均匀,赢得了农具操作比赛的第一名。

病虫害防治比赛中,选手们需要根据提供的作物病虫害样本,准确判断病虫害的种类,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来自疏勒的古丽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准确判断出了所有病虫害,并制定出了环保、高效的防治方案,获得了该项目的冠军。

农书翻译比赛则考验选手们的语言能力和农桑知识。选手们需要将一段汉语文献翻译成自己国家的语言,要求译文准确流畅,符合农桑专业术语的规范。来自大食的留学生穆萨表现出色,他不仅翻译准确,还在译文中添加了详细的注释,方便读者理解,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

比赛期间,老周每天都在各个比赛场地之间巡视,观看选手们的比赛,与评委们交流意见。他看到选手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即使是竞争对手,也会在对方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心中非常欣慰。他知道,这场比赛不仅是一次技术的比拼,更是一次友谊的盛会,能让各国的农技生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经过五天的激烈角逐,比赛终于落下帷幕。老周亲自为获奖选手颁发奖品,奖品包括改良的农具、优质的种子和多语种的农书。获奖选手们捧着奖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颁奖仪式上,老周发表了讲话:“诸位,这次技术比武大赛非常成功。我们看到了各国农技生的精湛技艺,也看到了他们对农桑事业的热爱。希望大家能以这次比赛为契机,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把先进的农桑技艺带回家乡,推广给更多的百姓,让丝路沿线的每一寸土地都能丰收,让每一个百姓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台下掌声雷动,选手们纷纷表示,要把学到的技艺带回自己的国家,为丝路农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比赛结束后,老周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他首先组织专家们对试种的耐旱小麦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这种小麦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状况良好,产量也达到了预期目标。老周立刻安排人手,将耐旱小麦种分发给西域、波斯等地的农桑学堂,指导百姓们进行种植。

同时,他还加快了“丝路农桑博物馆”的建设进度。博物馆选址在逻些城的中心地带,占地面积广阔,分为农桑历史展区、作物品种展区、农具展区、农桑文化展区等多个区域。老周亲自参与博物馆的设计和展品收集工作,他从各国收集了大量的农桑文物、古老农具、作物种子标本等,还邀请各国的农桑专家撰写展品说明,确保博物馆能全面展示丝路农桑文化的发展历程。

七月,老周收到了来自波斯的消息。哈桑带领百姓们种植的耐旱小麦长势喜人,预计亩产可达五石,比当地传统小麦品种高出三成。哈桑还在信中说,波斯的橄榄深加工产业发展迅速,橄榄油不仅在丝路沿线各国畅销,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了更远的地区。

老周非常高兴,立刻给哈桑回信,祝贺他取得的成果,并邀请他在秋季的“丝路农桑产品展销会”上展示波斯的农桑产品。他还决定,在波斯设立“丝路农桑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推广先进的加工技术,帮助波斯提高农桑产品的附加值。

八月,老周前往西域,查看耐旱小麦的种植情况。在龟兹的农田里,阿吉正带领百姓们给小麦浇水施肥。小麦苗已经长到了一尺多高,叶片翠绿,长势旺盛。阿吉见到老周,兴奋地说:“先生,您看这耐旱小麦,长得多好!即使在这么干旱的天气里,也没有出现枯萎的现象。今年秋天,我们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老周满意地点点头:“不错,耐旱小麦的推广成功,解决了西域干旱地区的粮食种植问题。下一步,我们要在西域建立小麦加工厂,把小麦加工成面粉、面条等产品,进一步提高小麦的经济价值。”

从龟兹出发,老周又前往了疏勒、于阗等西域城邦。每到一处,他都能看到百姓们丰收的希望,听到他们对耐旱小麦的赞美。他知道,耐旱小麦的推广,不仅能解决百姓们的温饱问题,还能促进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九月,“丝路农桑产品展销会”在逻些城如期举行。展销会现场人山人海,来自各国的农桑产品琳琅满目,有关中的双季稻、西域的抗虫棉、吐蕃的青稞、波斯的橄榄油、大食的椰枣等,还有各种加工产品,如棉布、丝绸、面粉、面条、果酱、蜜饯等。

在展销会上,各国的企业家们积极开展合作洽谈。中原的面粉加工厂与西域的小麦种植户签订了长期的采购合同;波斯的橄榄油企业与大食的商人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开拓欧洲市场;吐蕃的青稞酒厂则与中原的经销商合作,将青稞酒销往全国各地。

老周在展销会上穿梭,与各国的企业家和农桑专家交流。他看到各国的农桑产品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互通有无,百姓们的生活因为农桑事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美好,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展销会期间,老周还组织召开了“丝路农桑发展论坛”。来自各国的农桑专家、官员和企业家们齐聚一堂,就丝路农桑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各国之间的农桑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病虫害等挑战,推动丝路农桑事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十月,“丝路农桑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博物馆内,各种农桑文物、古老农具、作物种子标本等展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在农桑历史展区,游客们可以了解到丝路农桑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在作物品种展区,游客们可以看到来自各国的珍稀作物品种;在农具展区,游客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各种古老的农具,感受古代农桑技术的智慧;在农桑文化展区,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各国的农桑艺术作品,体验不同国家的农桑文化。

老周亲自为博物馆剪彩,并发表了讲话:“‘丝路农桑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是丝路农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展示丝路农桑文化的窗口,更是连接各国百姓友谊的桥梁。希望通过这个博物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丝路农桑文化,感受农桑事业的魅力,为丝路农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博物馆开放后,每天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了逻些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十一月,老周收到了来自长安朝廷的圣旨。圣旨中,朝廷对老周在丝路农桑事业上的卓越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册封他为“镇西农桑侯”,并赏赐了大量的金银和土地。老周捧着圣旨,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所有为丝路农桑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

回到书房,老周摊开《农桑全书》续篇的手稿,拿起狼毫,在新的一页写下标题:“农桑侯泽被丝路”,然后开始记录“丝路农桑技术比武大赛”的盛况、耐旱小麦的推广成果、“丝路农桑产品展销会”的成效以及“丝路农桑博物馆”的建设情况……笔尖在纸上流淌,仿佛能听到各国百姓丰收的欢笑声、农桑产品交易的洽谈声、博物馆里游客们的赞叹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丝路农桑凯歌。正当老周沉浸于记录时,木雅又匆匆来报:“先生,大食使者求见,说是带来了他们新培育的耐寒葡萄品种,想与咱们合作推广。”老周放下笔,起身迎接。大食使者恭敬呈上葡萄苗,介绍其耐寒特性及酿酒优势。老周仔细查看,觉得此品种若能在丝路沿线寒冷地区种植,必将丰富农桑产业。他当即与使者商议合作细节,决定在吐蕃北部和中原部分寒冷地带先进行试种。随后,老周安排人员将葡萄苗送往研究院,嘱咐要精心培育。他明白,这又是一次推动丝路农桑发展的契机,未来,丝路沿线的农桑产业定会更加繁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也会更加紧密,一幅更为绚丽的农桑画卷正徐徐展开。

接下来,老周计划在冬季开展“丝路农桑文化节”,通过举办农桑主题的歌舞表演、书法绘画展览、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进一步弘扬丝路农桑文化;明年春季,组织农技生和农桑专家对丝路沿线的农桑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调整和完善《丝路农桑发展规划》;夏季,开展农桑技术培训,提高各国农技生的专业水平;秋季,举办第四届丝路农桑大会,总结经验,规划未来。他相信,在这些计划的推动下,丝路农桑事业一定会继续蓬勃发展,为各国百姓带来更多的福祉,让和平与友谊的种子在丝绸之路上永远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