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买卖谈不上,倒是有一个想法。”

王沐郑重地拱了拱手,“顾先生,此番多谢了。”

顾清弦嘿嘿一笑,摆摆手道:“小事一桩,小哥客气了。往后若有这等好货,尽管拿来,银钱或是消息,我老顾这儿都畅通得很。”

王沐点了点头,沉吟片刻,似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开口道:“顾先生,在下还有个不情之请。”

“哦?但说无妨。”顾清弦小眼睛里精光一闪,显得极有兴趣。

“我想在这黑石城内,或是左近城郊,购置一处僻静些的宅院。”

王沐缓缓说着,目光却留意着顾清弦的反应,“不需太大,但求隐蔽安稳,最好是……邻里多是商贾之地,但要不易引人注意的。”

他并未言明用途,但相信顾清弦能听懂其中的含义。

顾清弦闻言,脸上那惯有的笑容收敛了些,手指下意识地搓动着。

他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眯着眼打量着王沐,仿佛在重新评估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分量。

在黑石城这地界,寻个落脚处容易,但要寻个符合“僻静、隐蔽却又是商贾之地,且不引人注意”条件的宅子,却并非简单之事。

这往往意味着需要打点各方关系,疏通关节,甚至要摸清附近住户的底细,绝非是普通牙行能办妥的。

王沐也不催促,只是静静等待着。

他提出这个请求,本身也是一种试探,想要探一下顾清弦的能力究竟有多大。

片刻后,顾清弦忽然咧嘴一笑,笑容里多了几分之前没有的认真。

“嘿,王墨小哥,你这可是给我出了个小小的难题啊。”

他话虽如此,语气里却并无多少为难之意,反而透着股“这活儿有点意思”的劲头。

“不过嘛……”他拖长了语调,小眼睛滴溜溜一转,“我恰巧认得几个专做此类清静生意的朋友,既然小哥开口了,我老顾倒是可以帮你打听打听。”

王沐心中微动,知道有门,连忙道:“有劳先生费心,其中一切打点开销,皆由我承担。”

“好说好说。”顾清弦笑眯眯地应下,随即状似随意地问道,“却不知小哥对这宅院的位置,可有什么偏好?东城?西郊?或是更远些的乡下地方?”

王沐略一思索,便道:“最好是离码头、矿区这些纷乱之地稍远,需要幽静,但又处于闹市之中之地。”

他需要一个既能隐匿自身,又能方便接收各方消息的地点。

顾清弦听得仔细,点头道:“明白了,既要闹中取静,又要进退有据,小哥这要求着实不低呢。”

他沉吟了一下,屈指算道:“此类宅子市面上流通的极少,多半要走些特殊门路。这样,你给我三日时间。三日后,还是此时此地,我给你回话。”

“三日?”王沐微微有些惊讶。

这效率远比他想象的要高得多。

顾清弦见状,脸上露出一丝得意之色,压低声音道:“小哥莫惊。我老顾在这黑石城厮混多年,三教九流的朋友总还认得几个。官面上的、地底下的,总有些门道。只要银子使得到位,消息撒得够广,寻个合意的宅子,倒也不难。”

他说得轻描淡写,但王沐却从中听出了其背后那张无形却又庞大的人脉网络。

这顾清弦的能量,恐怕远不止一个普通的情报贩子那么简单。

他能如此快地调动资源,精准地找到可能符合要求的宅院信息,这份组织和打探的能力,让王沐暗自心惊。

“那便全依仗先生了。”王沐再次拱手,心中对顾清弦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按照约定的时辰,

王沐到了坊市外围的茶摊。

刚坐下没半盏茶的功夫,就见顾清弦摇着扇子从巷口过来,身后还跟着个穿青布短打的汉子,手里拎着个木盒。

“王墨小哥久等了!”顾清弦几步走到桌前,将扇子往腰间一插,脸上堆着熟稔的笑,“这位是刘牙子,城里做宅院买卖的老手,你要的宅子,就是他帮着寻到的。”

那刘牙子连忙拱手,脸上带着几分拘谨:“见过小哥,顾爷吩咐的事,我可不敢怠慢,寻了三处宅子,都符合小哥闹中取静的要求,您看什么时候方便,咱这就去瞧瞧?”

王沐满意的点头,起身道:“有劳先生,现在便去。”

一路上,顾清弦与不少人打招呼,有挑着担子的菜贩,有开当铺的掌柜,甚至还有两个穿落霞宗外门服饰的低阶修士,见了他都笑着点头,透着几分熟络。

王沐看在眼里,心中暗惊,先前只知顾清弦消息灵通,却没想到他的人脉竟广到这般地步,连修真者都与他熟识。

“顾先生倒是交友广泛。”王沐状似无意地提了一句。

顾清弦哈哈一笑,摆了摆手:“混口饭吃罢了,多认识几个人,路也好走些。你瞧那卖糖人的张老头,他儿子在县衙当差,城里大小告示,他总能先知道些;还有方才那两个修士,是落霞宗看库房的,坊市上有什么新到的灵材,他们也会透个信。”

这话看似随意,却暗暗点出了他人脉的用处——上至修真者,下至市井小贩,都能成为他的消息来源。

王沐心中一动,之前想建情报组织的念头,又清晰了几分。

走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刘牙子在一条僻静的巷口停下:“小哥,就是这儿了。”

王沐抬眼望去,巷子不宽,两侧是青砖灰瓦的宅院,门口种着老槐树,枝叶遮了大半阳光,倒显清净。

巷口外便是热闹的布庄街,人来人往,却没多少人往巷子里走,正好符合“闹中取静”的要求。

刘牙子推开一扇朱漆木门,门轴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院内铺着青石板,角落里有口老井,墙边种着几株月季,虽有些凋零,却透着几分生活气息。

正屋三间,两侧还有厢房,后院连着个小库房,格局方正。

“这宅子原是个老秀才的,后来秀才去京城赶考,便想把宅子卖了凑盘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