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玄幻魔法 > 文宫觉醒:赘婿的万古传承 > 第73章 最后一轮,边疆策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3章 最后一轮,边疆策论

墨迹未干,纸面余温尚存。

沈明澜指尖轻离笔杆,寒鸦墨笔稳稳搁于砚台边缘,裂痕中再无黑雾蠕动。竹简玉佩贴掌而卧,温润如初,却似有远古文脉在皮肉之下缓缓搏动。他闭目三息,识海深处,浩然长虹如江流归海,十二玉柱微震渐止,太极符印裂痕中,《正气歌》残句隐没,唯余一道沉雄文意盘踞中枢——那是“月涌大江流”留下的烙印,是跨越三百年的文气回响。

他睁眼。

策论卷纸已换,新题赫然在目:“论边疆屯兵与怀柔之策”。

笔未动,意先至。

系统轰然激活,“天演推演”如星轨推移,瞬息间演算千条边策脉络。《汉书·匈奴传》中“以夷制夷”之术浮现,旋即被否;《唐六典·兵部》所载“节度使制”掠过,亦显僵滞;直至《盐铁论》中“本末之辩”与“和戎非怯”二论交汇,系统骤然定格——最优解现。

“以守为进,文武并重。”

他心中默念,目光落于卷首空白。王昌龄《出塞》四字自识海奔涌而出——“秦时明月汉时关”,非止诗句,更是千年边魂凝结的战歌。此诗为眼,可统全局;此意为锋,可破虚妄。

提笔蘸墨。

砚中墨汁忽地荡起微澜,一圈涟漪无声扩散,竟映出一瞬苍茫冷月,悬于关山之巅,转瞬即逝。无人察觉,唯沈明澜眸光微凝——文宫共鸣已起,诗魂未书,意先动。

第一句落。

“边疆者,非止铁骑所至,亦为文教所化。”

字出如凿,笔力沉雄,不疾不徐,却似有千军列阵于纸背。系统即时解析,引《礼记·王制》“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为基,化作文气补益,十二玉柱齐震,一股厚重气韵自笔端倾泻而出,如长城垒石,层层叠叠,稳压文心。

邻座考生抬眼一瞥,低声喃喃:“此人笔势,如关中老将出征,步步为营……”

话音未落,沈明澜已续第二句:“昔汉武拓西域,非唯骠骑踏雪,更设都护以教化;唐宗封天可汗,非独铁甲压境,实以诗书纳诸部。”

文气随句流转,系统“知识萃取”轰然运转,自《贞观政要》调出“德泽四夷”之典,自《资治通鉴》引“羁縻之策”精要,尽数熔于笔锋。每字落纸,皆带金石之声,如战鼓催阵,却又不失儒门温厚,刚柔并济,文武相生。

他左手无意识抚过腰间玉佩。

玉佩表面,“大曰逝,逝曰远”五字微光隐现,似与远方某处地脉遥相呼应。那光极淡,却如星火不灭,悄然引动识海深处一丝波动——仿佛有老者倒骑青牛,竹杖轻点虚空,卦象流转,天地为之低语。

监考副官悄然踱步至案侧,袖口墨光一闪,机关锁纹隐现。他目光停驻于沈明澜笔尖,似在丈量其行文节奏,又似试探文气强弱。

沈明澜不避不迎,笔锋微转,已入策论核心。

“今之边患,不在胡马南下,而在心防未固。屯田非止养兵,实为化民;筑城非唯御敌,更是立信。”

他笔走龙蛇,字字如钉,直指要害。系统推演再启,结合大周北境三十六州地形,析出“九镇联防、粮道互济、民兵一体”之策。文气随逻辑层层推进,如大军压境,势不可挡。

然就在此时,文宫忽地一滞。

一股阴寒自案台刻痕处悄然升起,沿经脉逆冲而上,竟是“锁心扣”机关残余未绝!地脉阴气如蛇缠心,欲乱其文脉流转。若文气断层,前功尽弃。

沈明澜眉峰微蹙,忆起昨夜水线指引——诗文意境可引地脉共鸣,何不反其道而行?

他心念一动,笔锋陡转,于“屯田之策”中融入“月涌大江流”之意境,写道:“使荒原如江流,沃野自成;令戍卒若渔樵,兵农合一。春耕秋猎,冬训夏防,十年可成铁壁,百年可化新土。”

文气随句奔涌,识海内浩然长虹微震,如江潮反哺,将残余阴气缓缓涤荡。那阴寒如遇烈阳,节节后退,终被文意熔于字里行间。

案角“锁心扣”刻痕处,一滴凝结的水珠悄然滑落,渗入木纹深处,机关锁微光彻底熄灭。

沈明澜笔势不歇,已入策论高潮。

“边疆之治,兵为表,文为里。铁骑可破城,不可得民心;强弩可慑敌,不可化异俗。唯以诗书开蒙,礼乐正俗,使胡儿识《孝经》,牧女诵《关雎》,方为长治久安之策。”

文气如虹,十二玉柱共振,太极符印裂痕中,《正气歌》残句再显,与“秦时明月汉时关”之意境交相辉映。识海深处,铁马冰河的虚影悄然浮现——千军万马踏雪而行,旌旗猎猎,刀锋映月,战马嘶鸣如雷贯耳。

虚影未出识海,文气却已外溢。

窗外北风骤起,吹动檐角铜铃,声如战马嘶鸣,考场内众考生不觉屏息。有人笔尖微颤,墨滴坠纸;有人抬头四顾,似闻边关号角。

沈明澜浑然不觉,笔锋再转,落最终策论。

“故臣以为:屯兵以固其表,怀柔以安其心,教化以化其俗,三代可成边疆新土。此非空言,实乃以文载道,以道守土。”

八字落纸,文气骤收,如江入深峡,表面平静,内里暗流汹涌。系统“知识萃取”再启,调取《文心雕龙·风骨》篇精义,化作千丝文链,将全篇文脉牢牢锁住,字字如钉,句句如碑。

他缓缓搁笔。

策论成。

识海内,浩然长虹横贯天地,铁马冰河虚影未散,反而愈发清晰,似有千军万马列阵待发,枪锋直指苍穹。文宫十二玉柱嗡鸣不绝,太极符印裂痕中,王昌龄诗句与《正气歌》残句交织,竟隐隐有融合之势。

他心中默念:“文可载道,亦可镇邪。此策论,不止为试,更为守土。”

就在此时,竹简玉佩忽地一震。

表面“大曰逝,逝曰远”五字骤然亮起,如星火燎原,随即一道苍茫意念自玉佩深处奔涌而出——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文脉所至,虽远必达。”

沈明澜瞳孔微缩。

这非系统之声,亦非识海回响。

而是来自三百年外,来自武当山地脉深处,来自那倒骑青牛的老者,以文气为引,以道心为信,跨越时空的一声低语。

他尚未回神,系统忽有提示:【检测到边疆地脉共鸣波动|方位:北境雁门关|时间:三日前|事件:胡骑夜袭,守将梦中得诗,率军伏击,大胜】。

诗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沈明澜呼吸一滞。

他的策论尚未公布,诗未现世,为何千里之外,已有边将吟诵?

是文气共振?是天意使然?还是——

他指尖抚过玉佩,目光沉如渊。

北风呼啸,铜铃再响。

案台之上,墨迹未干的“边疆”二字,忽然泛起一丝极淡的金光,如月照关山,如江流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