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皓听了嫂子的话,忍不住笑出了声,调侃道:“还是嫂子有眼光,看来我这头发还误打误撞赶上潮流了。”
杨皓一边听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子了。
说笑了好一会儿,他才把目光从家人身上挪开,投向了那几个坐在一旁的央视的人。
眼神里满是好奇,眉毛微微一挑,开口问道:“这几位是……”
姑姑笑着解释:“这几位都是央视的同事,咱自个儿人。我们这次来,一方面是想看看你,你这去南极,家里人不放心都想你啦。
另一方面呢,确实还有正事儿要找你聊聊。”说着给杨杨皓一一引见
杨皓一听,立刻热情地伸出手,跟几个人一一握手,脸上堆满了笑容,
客气地说道:“原来是央视的老师们,久仰久仰。不知道有什么事儿,要是有用得着我杨皓的地方,尽管开口,我肯定不遗余力!”
杨皓认识的那位央视的人也笑了笑,摆了摆手,语气轻松地说道:“我们先不急,你先忙你的。
我们这事儿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说清楚的,你先忙你手头的事儿,不着急。咱们有的是时间慢慢聊。”
杨皓点点头,笑着应道:“行,那咱就先不着急。各位老师要是有什么需要,直接跟我说就行,千万别客气。”
说完,他又转头看了看家人,心里想着,不管是什么正事儿,有家人在身边,他心里就踏实多了。
老妈和姑姑在一旁看着,脸上都带着欣慰的笑容。
老妈说道:“你这孩子,就是太忙了,也不知道照顾好自己。”
姑姑也跟着说道:“就是,以后别这么任性了,说去南极就去了,家里人多担心呀。”
杨皓听了,心里一阵感动,他知道家人们都是关心他,便说道:“我知道了,以后会注意的。”
嫂子在一旁插话道:“你这趟南极之行,收获不少吧?”
杨皓笑了笑,说道:“那是当然,拍到了不少好素材,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大家正聊得热火朝天,欢声笑语在办公室里回荡。
这时,鲍勃推开门走了进来,他几步走到杨皓身边说道:“文和,参与会议的人都已经到齐了,你看咱们什么时候开始呢?”
杨皓原本正和家人聊得投入,听到鲍勃的话,立刻站起身来,整了整自己的衣领,眼神中透着自信与从容。
他笑着说道:“既然人都齐了,那就现在开始吧。”
说完,他又转头面向家人和几位央视的人,微微欠身,做出一个谦让的手势,
礼貌地问道:“各位,你们是打算在这里继续休息,还是一起去会议室看看我们的工作讨论呢?”
老妈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她一直对杨皓的工作充满了疑惑,这么小的年纪,到底是有怎样的本事,才能让一群人信服地跟着他工作呢?
她微微向前探了探身子,开口问道:“儿子,我们去看的话,不会影响到你工作吧?”
杨皓嘴语气轻松地说道:“妈,能有什么影响不影响的呀,您想去看就去看看呗,让您也了解了解儿子的工作。”
姑姑在一旁也被勾起了好奇心,她轻轻点了点头,顺势说道:“就是,我们也想看看你平时是怎么工作的,说不定还能给你提点建议呢。”
听到姑姑的话,大家都笑了起来。
杨皓笑着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说道:“那好,各位就随我一起去会议室吧。”
于是,众人纷纷起身,跟着杨皓朝着会议室走去。
一路上,老妈和姑姑小声地交流着,脸上满是期待的神情。
表哥和嫂子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杨皓的背影,眼神中满是赞赏。
几位央视的人也饶有兴趣地跟在后面,似乎对接下来要看到的场景充满了好奇。
-----------------
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杨皓领着一群人走了进来。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好多人,都是项目组的成员。
乔治·米勒、沃伦·科尔曼、朱迪·莫里斯这三位在影视界颇具威望的导演,此刻正坐在前排,他们作为共同导演,肩负着把控影片整体风格和走向的重任。
沃伦·科尔曼不仅是导演之一,还与约翰·科里共同编写了这部影片的剧本,他们笔下的故事,即将在众人的努力下,从文字变为鲜活的影像。
看到杨皓走进来,众人纷纷站起身来,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齐声向他打招呼。
杨皓微微点头,脸上挂着自信且温和的微笑,回应着大家的问候,随后抬起手,示意众人坐下。
会议室里的气氛,在这简单的互动中,变得更加融洽起来。
在这宽敞的会议室里,制片团队的成员们也各就其位。
比尔·戴利(bill daly)、亚历山德拉·冈特(Alexandra Gunter)、丽莎·丹尼斯·肯尼迪(Lisa dennis Kennedy)、斯图尔特·劳德(Stuart Lowder)、安伯·奈史密斯(Amber Naismith)、朱利安·帕里(Julian parry)、马丁·伍德(martin wood),这些名字在影视制作领域里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他们负责影片的整体制作和资源协调,从前期的筹备,到拍摄过程中的各种事务,再到后期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他们精心安排和协调,确保影片能够顺利推进。
这些人都是杨皓点名,鲍勃请来的。
摄影团队的核心人物大卫·皮尔斯(david peers),正专注地看着杨皓,等待着会议的进一步指示。
他的镜头,将捕捉影片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剪辑团队的克里斯蒂安·加扎尔(christian Gazal),作为剪辑师,他的工作至关重要。
大量的动画素材和实地取景素材,就像一堆零散的拼图,需要他精心地剪辑和拼接,才能让影片的节奏紧凑流畅,故事叙述清晰连贯,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影片的情节之中。
音乐团队的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
他为影片打造的配乐,旋律动听、节奏感强,与影片中的舞蹈场景和故事情节完美融合,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音乐氛围。
当音乐响起,观众的情绪也将随之起伏。
动画制作团队的动作捕捉指导由塞翁·格洛文和凯利·阿比担任,他们正兴奋地讨论着影片中的踢踏舞动作捕捉。
为了让影片中的企鹅舞蹈动作更加逼真和生动,他们让舞蹈演员穿着布满动作捕捉传感器的服装,还戴上模仿企鹅头部的头饰进行舞蹈录制。
通过这种方式,将真人的欢快舞姿转化成动画图像,让企鹅们在银幕上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活力。
马克·塞克斯顿(mark Sexton)作为造型设计师,他的工作成果让人眼前一亮。
他精心设计了帝企鹅、阿德利企鹅等各种企鹅的形象,以及其他动物和角色的造型,让每个角色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无论是企鹅们可爱的外表,还是它们身上的细节装饰,都体现了他的用心和创意。
艺术指导大卫·尼尔森(david Nelson),则为影片打造了整体的艺术风格和视觉效果。
他让影片呈现出南极冰原的壮丽景象和企鹅世界的独特风貌,从场景的布局到色彩的运用都独具匠心。
每一个画面,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作,让人赏心悦目。
这些基本上都是原版的制作团队,杨皓为了组建这个团队,可谓是绞尽脑汁想了半天,毕竟他也没记全幕后工作人员。
好歹知道导演,定了乔治·米勒、沃伦·科尔曼、朱迪·莫里斯做执行导演后,他们找的人,算是帮了杨皓大忙,毕竟前世就是人家做的。
他深知,只有这样强大的团队,才能保证影片的质量,避免在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好是原班人马。
而与原版团队唯一的区别是,杨皓在这个团队中身兼数职,他不仅是总导演,把控着影片的整体方向,还是总编剧,为影片注入了独特的故事和情感。
同时,他还是造型设计和音乐团队的成员,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会议室的一角,还坐着一些从国内来的学习成员,他们也悉数到场。
这么大的项目,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也是杨皓当初承诺给大家的,让他们能够参与到这样的大型项目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
会议开始后,杨皓站起身来,目光扫视了一圈会议室里的众人,然后清了清嗓子,开始简单地介绍这次南极之行的情况。
他详细地讲述了在南极的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那些令人难忘的瞬间。
众人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地点头表示理解。
介绍完南极之行后,杨皓巧妙地把话题引向了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会议室里的气氛,也随之变得更加严肃和专注起来……
会议室里,灯光柔和地洒在每个人的脸上,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杨皓身上。
只见杨皓从容不迫地走到投影仪前,轻轻按下开关,幻灯片上缓缓出现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帝企鹅形象。
作为导演、编剧,首先还是杨皓打开幻灯片开始讲解这部电影的创意:
“这部电影是以拟人化的帝企鹅为主角,通过歌舞、冒险与环保主题的融合,讲述了一个关于自我认同、差异包容与生态反思的故事。”
一套充满学术风格的讲词从杨皓嘴里娓娓道来;
“这部电影的主题内涵是差异的救赎与生态警示,在南极那片洁白无瑕的冰原上,有一群帝企鹅,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唱着“心灵之歌”,传承着族群的文化。
然而,有一只名叫 mumble的小企鹅,却因为天生无法歌唱,而拥有了独特的踢踏舞天赋。
他的出现,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从这里引申出个体差异与社会认同的冲突,mumble的“缺陷”让他在族群中备受排斥,长老们甚至将生态危机的根源归咎于他。
这种遭遇,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非常规个体”的排斥。
关键台词“我们因歌声找到灵魂,你却用舞蹈表达”,更是揭示了族群对传统的固守,以及对艺术表达形式多样性的忽视。
mumble的存在,就像一把利剑,刺痛了族群的神经,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个体差异的不容忍。”
“中间过渡是从自我怀疑到价值觉醒,mumble的成长轨迹,是一段典型的英雄之旅。
从被放逐,到踏上冒险之旅,再到回归拯救族群,他的舞蹈从被嘲笑,到成为连接不同物种的桥梁,最终证明了差异本身就是力量。
影片通过 mumble的故事,传递了“接纳自我才能改变世界”的普世价值观。
他的成长,就像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让我们看到了个体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勇气。”
“点题是环保议题的寓言化表达,电影后半段,鱼类减少的真相被揭晓——人类过度捕捞。
mumble被捕获后与人类的对视场景,极具冲击力。
南极生态危机,在这一刻,具象化为一个孩童的眼泪,暗示着环保需要跨物种的情感共鸣。
这一设计,将娱乐叙事升华为生态寓言,让我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思考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是歌舞类型与冒险史诗的融合,
用音乐驱动的叙事节奏,影片以企鹅的“歌声”为核心文化符号,融入流行音乐、古典乐与原创歌曲。
歌舞不仅是娱乐元素,更是角色情感的延伸。
mumble的踢踏舞打破音乐类型界限,象征对传统的革新。
音乐在影片中,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角色的情感与观众的心紧紧相连。”
“采用双线并行的戏剧张力,主线围绕 mumble的自我证明,副线刻画企鹅族群面临的生存危机。
两条线索在“寻找食物短缺原因”中交汇,将个人命运与集体存亡捆绑,增强叙事紧迫性。
这种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就像一张紧密的网,将故事的各个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感受到角色的成长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