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内卷娱乐圈 > 第258章 自己夸夸自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过还是时间太紧,终归有点小毛刺:

他指着回放里某段三弦的滑音,跟旁边的小周搭茬,“你听这儿,三弦跟贝斯的衔接差了半拍,

爵士鼓的吊镲稍亮了半格,电子“箫声”尾音也短了那么一丢丢。

还有主唱那句‘冷冷清清’的尾音,气儿没拖匀,有点飘了。”

但话又说回来,杨皓倒也不挑理:“但话说回来,就冲这小样的成色,

应付前期给秦姨交差、让电视台先瞅瞅味儿,绝对够使了!

这前后拢共才忙活了大半天,从搭编曲框架到录人声,能弄出这么个完整的玩意儿,已经算超常发挥了。”

他往后靠在椅背上,揉了揉有点酸的脖子,话锋一转:“眼下做小样足够使了。

真要是上海台春晚用,还得拉回去精修,可就不能这么对付了。

该磨的磨,该抛光的抛光,再让混音师把“水汽”味儿蒸得更足些。

反正骨架已经瓷实,剩下就是慢工出细活——江南的活儿,急不得。

到时候得把每个乐器的声部都扒开了抠细节,该重录的重录,该修音的修音,

连那流水采样的声道平衡都得调明白——电视台的镜头底下,可容不得半点含糊,必须得精修到挑不出错儿才行!”

小周在旁边点头应和:“那肯定,现在这小样就是个‘胚子’,等后面有功夫了,把那些小瑕疵都磨平了,那才叫真的拿得出手。”

杨皓听着,又点开回放,这次嘴角带了点笑:“先这么着,明儿给秦姨送过去,

让她先听听这吴侬软语的味儿对不对,剩下的,咱再慢慢琢磨!

不过这编曲做得真不错,该有的东西都有了,虽然有些小瑕疵,但瑕不掩瑜。”

说到这个,小周兴奋了。

是他做的编曲,随后滔滔不绝地说道:“这是根据你提议的以“传统骨架+现代肌理”为核心策略做出来的。

通过乐器融合、节奏重塑和空间化音效营造出江南水乡的氤氲意境。

首先乐器配置上,评弹三件套主奏乐器保留了琵琶与三弦的“丝弦对话”,但突破传统评弹的“自弹自唱”模式。”

得亏小周和杨奶奶都是央音出身,要不然,哪那么短时间就能凑齐能把评弹丝弦和爵士贝斯揉到一块儿的乐手。

“琵琶以泛音滚奏模拟细雨敲打青瓦的声响(如“屋檐洒雨滴”段落),

三弦则采用弹挑+滑音技法,在长音中制造“吴侬软语”特有的软糯颤音。

例如“寻寻觅觅”句,三弦在弱拍上的装饰音与琵琶的切分节奏形成疏密对比,恰似吴语中“舌尖抵齿龈”的发音方式。”

“得是这个劲儿。”杨皓把谱子往谱架上一放,点头说“要的就是雨打青瓦的脆,还得有乌篷船摇过去的软。”

这话没掺假。要论凑齐这群能把评弹丝弦和爵士贝斯揉到一块儿的乐手,还真得亏他们仨都是央音出来的,

琵琶泛音滚奏能模拟出“雨落不同声”的层次;细碎、清亮,像棚外凭空落了场江南春雨。

左声道再叠点流水采样,让雨丝像从青瓦上淌进河里似的。

三弦弹挑之间总带着点若有若无的滑音,像是说话时舌尖抵着齿龈的软。

到“寻寻觅觅”那句,三弦突然在弱拍上加了个装饰音,脆生生的,正好和琵琶的切分节奏错开。”

杨皓听得直竖大拇指:“这手绝了!这三弦的装饰音,不就是苏州话里‘寻’字舌尖碰齿龈的味儿吗?”

老毕咧嘴一笑:“要的就是这个!吴侬软语不就是靠这点细碎的劲儿撑着?”

杨皓赞不绝口:“爵士鼓的swing节奏玩得溜,没按传统评弹的木鱼击节来,

反而用了八分音符三连音的swing节奏,鼓槌敲在军鼓上,带着点晃悠的劲儿,像乌篷船在水面上荡。

还能把评弹的“板眼”拆进鼓点里。

贝斯的walking bass也跟了进来,低音线一拱一拱的,在副歌“月落乌啼”那段突然往下走了个半音。

就是这个反差!在副歌部分与琵琶的五声音阶形成调性对冲。

贝斯往下沉,吊镲往上飘,而琵琶却在此时奏出评弹“蒋调”的婉转华彩,这雨夜的孤寂感就出来了?

琵琶旋律突然拐进评弹蒋调的婉转里,软乎乎的调子裹着爵士鼓的冷劲儿,

倒像是江南雨夜里,乌篷船里飘出的评弹声撞上了远处酒吧的爵士音,奇异地融在了一起。”

仨人越说越上头,杨皓干脆调出伴奏,拿着词谱对标着伴奏说:“‘冷’字得短,还得有点顿。”

杨皓拿着词谱指着“冷冷清清”那行,“苏州话里‘冷’是入声字,像含了口温水吐出来,不能拖长。”

“周哥,这拍得改,用附点八分音符加休止符,让鼓点也跟着顿一下。”

小周立马调整鼓谱,把“冷”字对应的鼓点改成“咚·哒”,顿空的那半拍里,三弦轻轻拨了下空弦,像叹气似的。

“对,就是这口气。”杨皓拍了下手,“‘寻’字是低平调,得用四分音符长音,声带松着,像说话时不使劲;

‘觅’字微升,尾音要往下滑,就用前八后十六节奏,让旋律跟着声调走。”

他早就在笔记本上画了张“苏州话声调-节奏表”,密密麻麻记着哪个字对应哪种节奏型。

“寻”(zin)配四分音符,“觅”(mi)配前八后十六,“冷”(lan)配附点加休止。

这会儿唱到“冷冷清清”,四个入声字叠着四个附点节奏,鼓点顿一下,三弦颤一下,连琵琶都收了泛音,

改用指尖轻弹,倒真像江南冬夜的风,冷得细碎,又软得缠人。

杨皓让小周把前三小节按4\/4拍来,后两小节改成3\/4拍,“3+2”的交替着来,

像船在水里走,有时顺流快,有时顶风慢。

到“河童撑杆摆长舟渡古稀”那句,琵琶突然弹出三连音,爵士鼓却在切分拍上补了个吊镲。

杨皓盯着控制台的波形,眼睛亮了:“就是这种错位感!像撑杆的劲儿没使匀,船晃了一下,正好贴这句的画面。”

每句结尾还得留气口。

唱到“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杨皓让所有人都停半秒,连流水采样都关了,

那0.5秒的空白里,仿佛能看见暮色漫过蕉叶,染红了姑娘的头巾,连呼吸都慢了。

“这是评弹里的偷气。”老毕喝了口茶,“唱评弹不能一口气顶到底,得留口气让听众琢磨,这留白,比老法子还妙。”

小周在旁边笑:“这也是爵士的门道,即兴的时候就得有静默,不然太满了。”

说话间,他又顺手点开另一条音轨:“电子音效的空间叙事环境采样,桨声、流水、雨声,

通过立体声场分布,模拟江南水乡的空间层次,层层景深:

左声道放置远处的乌篷船摇橹声,得让听的人觉出点儿‘船在远处飘’的远劲儿;

右声道叠加近处的屋檐滴水声,滴答、滴答的,跟就站在人家里廊下似的;

中频区域则以混响处理的琵琶泛音填充,软乎乎的,正好把两边的声儿连起来。

听着就跟自个儿真站在江南水乡里似的,走哪儿都有对应的声儿,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沉浸感。

间奏部分加入电子音效模拟的“箫声”,其音高与苏州话的声调曲线(如“冷”字的入声短调)形成音高映射。”

老毕称赞道:“小周这次真下功夫了,在节奏设计上,特意给整了个‘苏州话声调跟节奏型的对应表’,细得很!

低平调(如“寻”zin)对应四分音符长音,声带保持松弛;

微升调(如“觅”mi)匹配前八后十六节奏,尾音自然下滑;

入声字(如“冷”lan)采用附点八分音符+休止符,模拟“喉塞音”的顿挫感。

这种设计使歌词与旋律形成“声韵-节奏同构”,

例如“冷冷清清”句,四个入声字通过四次附点节奏的叠加,强化了“清冷”的情绪张力。

这活儿,干得地道”

夸完小周,转头开始夸杨皓:“皓子,你说你的脑子咋长的?

听几遍就能找出问题,而且还能给出修改意见。

按照你的意见,主歌部分采用“3+2”小节交替(如前三小节4\/4,后两小节3\/4),副歌则回归规整4\/4拍。

这种设计既保留了评弹“自由板”的即兴感,又契合爵士乐的摇摆特性。

例如“河童撑杆摆长舟渡古稀”句,在3\/4拍的框架下,

琵琶的三连音与爵士鼓的切分形成“错位律动”,恰似船行碧波时的摇曳姿态。

在句尾加入气口留白(通常为0.5-1秒),模拟苏州评弹“偷气”技巧。

例如“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句,句尾的留白不仅为演唱者提供换气空间,更通过听觉暂歇强化了“暮色”的画面感。

这种处理与爵士乐“即兴段落中的静默”形成美学呼应,赋予传统唱腔现代音乐的呼吸逻辑。”

“是呀!”小周也感叹道:“和声架构核心旋律以d宫调式为基础,但在关键位置加入变徵(#F)和闰(bb)形成色彩变化。

例如“月落乌啼”句,旋律从d宫调突然转向G徵调式,配合和声中的降II级和弦(bE7),制造出“月落”的低沉意境。

这种调性游移既保留了江南丝竹的韵味,又融入了爵士乐的“调式爵士”元素。”

“和弦里的江南色“d宫调为底,但‘月落乌啼’这儿得转。”杨皓摆手制止两人的夸赞,

指着谱子上的和弦标记,跟小周说:“从d宫转到G徵,再加点降II级和弦,bE7那个,让调子沉下去,像月亮往下落。”

小周试了遍贝斯,从dm7滑到G7,再往下落到bE7,低音线一沉,整个棚里的气氛都暗了。

琵琶也跟着变了调,从明亮的宫调式,改成了略带惆怅的徵调式,泛音里都裹了层雾。

“这味儿对了。”杨皓搓了搓手,“江南的月亮,落的时候就是这感觉,不刺眼,却凉得钻心。”

副歌的和弦更花。“月落乌啼月牙落孤井”这句,

杨皓让小周用半减七和弦(bm7b5)和增三和弦(caug)交替着来,贝斯的音线忽上忽下,像月光在井水里晃。

“你听这和弦,”杨皓把音量调大,“bm7b5是暗的,caug是亮的,一暗一亮,不就是月亮映在井里,风一吹就碎了的样儿?”

收尾也不按常理来。

传统评弹收尾得用主和弦,干净利落,杨皓却偏要改用挂留和弦(csus4),让音悬在那儿,不落地。

“苏州话的尾音不就是这样?”他解释道,“‘清’字说完了,舌尖还抵着齿龈,软乎乎的,哪能戛然而止?

这挂留和弦就像那余劲儿,能绕一会儿。”

人声的织体也有讲究。

主唱用苏州话唱主旋律,和声伴唱却用普通话哼“啊”——到“寻寻觅觅”那句,主唱的吴语旋律线往下沉,

伴唱的普通话“啊”却往上提,三度叠置在一块儿,像江南水乡里,评弹艺人的独唱和远处的船歌碰了头。

“这是评弹单档的老底子。”老毕听得点头,“以前评弹都是一人弹唱,现在加了和声,倒像多了个搭子,不孤单了。”

终于到了收尾。杨皓让所有人都轻下来,只留琵琶和远处的流水采样。

琵琶的泛音慢慢弱下去,像雨停了,最后一个音飘在棚里,

等了两秒,左声道里突然传来一声乌篷船的摇橹声——那是小周下午在苏州河边录的,轻轻一下,像梦的尾巴。

“成了。”杨皓按下停止键,棚里静了会儿,突然爆发出一阵笑。

小周揉了揉发懵的脑袋:“这辈子头回把评弹和爵士揉这么碎,还没翻车,不容易。”

老毕应道:“可不是?以前总觉得评弹就得按老规矩来,现在才知道,把骨子里的软劲儿留着,怎么改都成。”

杨皓静了片刻,回想一下编曲时琢磨的那些细节。

琵琶泛音里的雨声,三弦滑音里的吴语,爵士鼓里的摇橹劲儿,还有那半秒的气口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