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寒刃旧青囊 > 第33章 高热再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暮色四合时,村长家的堂屋里点起了油灯。昏黄的灯光下,沈清辞终于见到了村长的一大家子人。

村长贾老伯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大儿子贾忠约莫三十五六岁,面色黝黑,手掌粗糙,一看就是常年劳作的庄稼人;二儿子贾勇稍年轻些,眼神里透着几分机灵。两个儿子各自带着妻儿,大大小小五个孩子挤在堂屋一角,最大的女孩约莫十来岁,正小心翼翼地照看着最小的弟弟。

最让沈清辞注意的是躺在里屋炕上的贾老太太。老人年近七十,在这个年代已是难得的高寿。沈清辞在用餐前特意为她诊了脉,发现老人各个器官都已开始衰竭,这是自然的衰老过程,即便医术再高明,也无法逆转生命的规律。

老太太身子还算硬朗,沈清辞轻声对贾老伯说,只是年纪大了,需要好生将养。

贾老伯连连点头,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过老母亲花白的头发:娘辛苦了一辈子,如今该享享清福了。

用餐时,贾老伯执意要让沈清辞坐在上首,被她婉言谢绝了。晚辈怎能越礼,她温和却坚定地说,还是贾伯坐上座吧。

最终贾老伯坐在了主位,沈清辞挨着他左侧坐下,月羲在她右侧,墨画紧随其后。贾老伯的右边则是他的两个儿子。让沈清辞暗自叹息的是,在厨房忙碌了半天的贾大娘和两个儿媳始终没有上桌,只是不时进来添茶倒水,又默默退下。她明白这是这个时代的规矩,即便心中不忍,也只能尊重。

乡下没什么好招待的,神医莫要嫌弃。贾老伯搓着手,有些局促地看着桌上的饭菜。

正中是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旁边摆着几碟青翠的野菜,还有几个烤得金黄的大馕。对沈清辞来说,这顿饭算不上丰盛,但她知道,这已经是这个农家能拿出的最好的招待了。

用餐时,贾老伯的两个儿子始终低着头,不敢多看客人一眼。孩子们更是安静得出奇,只有最小的那个时不时偷瞄沈清辞,被她发现后立即红着脸躲到姐姐身后。

孩子们都很懂事。沈清辞微笑着夹起一块羊肉,故意放慢用餐的速度,生怕自己的吃相会让这一家人更加拘谨。

月羲坐在她身侧,举止优雅得与这个农家小院格格不入,但他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意,偶尔会与贾老伯聊上几句农事。每当这时,贾老伯都会受宠若惊地直起身子,认真回答。

饭后,天色已完全暗了下来。这个时代没有娱乐活动,沈清辞便早早回房休息。临睡前,她特意去查看了贾老太太的情况,悄悄在老人枕边放了一包安神的药材。

深夜时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沈清辞。她披衣起身,开门便见薛大姐满脸焦急地站在门外:神医,不好了!我男人身上烫得厉害!

沈清辞立即提起药箱:别急,我这就去。

动静惊动了月羲和墨画,三人举着油灯,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往薛大姐家。

躺在床上的李东,额头上布满冷汗,浑身滚烫。薛大姐举着油灯的手不停颤抖:按照神医的吩咐服了退烧药,可这体温就是下不来...

沈清辞仔细检查了伤口,确认没有感染迹象。她轻轻掀起李东子的眼皮观察,又搭了搭脉,沉吟道:这是失血过多导致的气虚发热。伤口虽未感染,但气血两亏,才会高烧不退。

她转向薛大姐:去准备一碗盐水。同时从药箱中取出一个瓷瓶,倒出一粒朱红色的药丸。这是她在药王谷特制的补血丹药,以人参、当归等珍贵药材炼制而成。

月羲默默递上一杯温水,银眸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明亮。沈清辞接过水杯,小心地将药丸喂入李东子口中。

等待药效发作的时间里,薛大姐坐立不安,不时用手探探丈夫的额头。三个孩子挤在炕角,最大的女孩紧紧搂着弟弟妹妹,眼中含着泪水。

别担心,沈清辞柔声安慰,你丈夫身子底子好,一定能挺过去。

她让墨画取来布巾,蘸着温水为李东子擦拭身体降温。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李东子的体温终于开始下降。薛大姐喜极而泣,又要下跪道谢,被沈清辞及时扶住。

夜深了,薛大姐带着孩子也去歇会儿吧。沈清辞温声道,我在这里守着,有什么情况随时叫你。

薛大姐连连摆手:这怎么行!神医快去休息,我来守着就好。

最后在沈清辞的坚持下,薛大姐才勉强同意去隔壁房间小憩。沈清辞坐在炕沿,就着油灯的微光观察着李东的情况。月羲安静地坐在她身侧,忽然轻声问道:你经常这样整夜守着病人吗?

沈清辞微微一笑:医者父母心。既然接了诊,总要负责到底。

窗外,月色如水。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里,一场与死神的较量正在静静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