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寒刃旧青囊 > 第34章 捷报抵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暮色四合,蓝羽回到院中的时候便见韩烨等在院中前厅。

韩烨见蓝羽后起身行礼:“小姐。”

蓝羽似乎有一月未见到韩烨了,她先转过头对身后的采薇和墨画吩咐道:“这里不用你们伺候了,先下去吧。”待两个丫鬟行礼退下,她才对韩烨道:“去书房说话。”

两人一前一后进入书房,房门轻轻合拢,隔绝了外间的最后一丝喧嚣。书房内灯火通明,将二人的身影拉长,投在墙壁上。

韩烨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上次在给殿下的信中,提到了县主认林文轩为义兄之事。殿下的回信今日到了,信中关于此事并未言明其他,只嘱咐了一句,‘需低调,不可冒进’。”

蓝羽闻言,秀眉微蹙,她沉吟片刻,抬眸看向韩烨:“殿下这是……担心我们操之过急,反而引得林文轩生疑?”她将自己心中的猜测说了出来。

韩烨眼中也闪过一丝疑惑,但听蓝羽如此分析,便也顺着思路点了点头:“殿下深谋远虑,想必是如此考量。林文轩此人心思缜密,聪慧过人,确实不好对付。当时事发突然,林文轩认你做义妹,但第二日就派人查谣言的出处。还好我们提前做了防备。但这谣言有人在后面推波助澜他肯定是知晓的,心中的疑虑尚在。”

“是啊,”蓝羽轻轻叹了口气,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眼前浮现出今日与林文轩相处时的点滴,“他确实不简单。我与他在一处时,已是打起十二分精神,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不敢放松,生怕哪里出了纰漏,引起他的警觉。”她回想起林文轩那双看似温和,实则洞察秋毫的眼睛,心中对萧景玄的提醒更添了几分认同,“殿下所虑极是。万一因此事引起他的警惕,之前的所有铺垫都可能前功尽弃。如今这样,以名义上的义兄妹相处,既全了情分,也不至于过分亲近,倒是可行。日后,私下的接触还需再减少些,毕竟相处越久,暴露破绽的风险越大。”

韩烨见蓝羽思路清晰,并无异议,沉声道:“小姐能如此想,自是稳妥。此外,从殿下书信传递的时间来推算,北狄战事想必已近尾声。殿下信中提及,预计两月有余,他便能班师回京。”

“这么快?”蓝羽蓦然转身,脸上难掩诧异,“北狄……已经攻破了?”她知道萧景玄用兵如神,但北狄疆域辽阔,势力不容小觑,原以为至少要到年关才能见到凯旋的旌旗。

韩烨解释道:“北狄地势辽阔不假,但殿下用兵奇诡,进展比预想更快。加之殿下行军路线变动,我们收到消息有所延迟。这封书信从北狄前线发出,经由特殊渠道传递回来,用了一月有余。信中殿下预估,再有一月左右便可大获全胜。届时,他会直接从北狄发出与朝廷的和谈请求,然后率军返京。军中的正式捷报走的是官用通道,速度更快,想必十余日内,京中就能收到捷报了。”

蓝羽怔忪片刻,心中一时五味杂陈。比之前预计的,足足提前了数月之久。这消息来得突然,让她在松了口气的同时,也隐隐感到一股更紧迫的压力——这京城的水快浑起来了!

她收敛心神,将今日游园会上的另一要事告知韩烨:“韩主事,还有一事。今日在晋王的园中,国子司业肖启渊颇为活跃,依我观察,他应是晋王的人,一直在有意无意地替晋王拉拢林文轩。”

韩烨闻言,面色凝重了几分:“肖启渊……此人出身世家,但其父辈庸碌,在朝中并无建树。他本人却是走的科举正途,凭真才实学入朝为官。更重要的是,当年陛下大力推行新政时,他是在新政中表现出色的代表人物之一,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家门阀的转向,又因其科举出身被清流认可。因此深受陛下赏识,年仅三十便坐上了国子司业的位置。若他当真被晋王笼络过去,对晋王而言,无异于得了一张王牌,能同时影响世家与清流两方势力。”

蓝羽恍然:“原来如此。难怪他既能与世家子弟谈笑风生,又能与林文轩这等寒门精英相交甚笃。晋王若得他鼎力相助,势力必然大涨。”她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透出几分肃杀,“还有一事,关乎北方战事之后。我离京归京途中,曾在临河县令府中,偶然看到过一些东西……”

她将当时发现的关于破损兵器处理的账本一事,详细地告知了韩烨,包括账本上记载的那位身份不明的郡守。“当时我恐打草惊蛇,并未将账本带走。如今北方战事将歇,这批兵器的来龙去脉,正是追查的好时机。兵部是刘魏一家把持,此事他们定然脱不了干系。我们需要尽快派人,顺着临水县令和账本上那条线,将背后之人,尤其是那位郡蔚的身份,彻底查清。”

这件事,她一直压在心底,未曾对任何人提起,只因时机未到,证据亦不足。但现在,时机已经到了。

韩烨听完,眼中掠过一丝赞许与凝重,他沉声道:“小姐行事缜密,自有章法,我向来是放心的。这两件事,我会立刻安排可靠人手去办。肖启渊的动向会加紧监视,临河县那条线,也会尽快理清。”他顿了顿,看着蓝羽,语气带着嘱托,“在殿下回京之前,京中局势必然更加微妙复杂,小姐还需如殿下所嘱,万事低调,谨慎行事。”

蓝羽郑重点头:“我明白。”目光却不自觉地投向北方夜空,那里,凯旋的号角似乎已能遥遥听闻。风暴将息,而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八月初三的清晨,大晟朝的殿内,庄严肃穆。当边关八百里加急的捷报被内侍高声宣读出来后,整个朝堂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难以抑制的骚动。

“好!好!好!”承庆帝萧彻一连说了三个好字,洪亮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喜悦,在殿中回荡,“景王不负朕望,北漠将士用命,仅七个月便直捣北狄王庭,扬我国威!此乃社稷之福,天下万民之福!”

龙颜大悦,群臣自然纷纷出列表贺。

“陛下圣心独运,运筹帷幄,方有此赫赫武功!”一位老臣颤巍巍地说道。

“景王殿下勇武非凡,身先士卒,实乃我大晟栋梁,皇子楷模啊!”

“天佑大晟,扫清北患,从此边陲可安矣!”

一时间,殿内充满了对承庆帝和景王萧景玄的颂扬之声,气氛热烈。待恭维声稍歇,承庆帝将话题引向了接下来的安排:“北狄左贤王呼衍灼两月后便要来京和谈,诸卿以为,此事当如何安排,由谁主导最为妥当?”

承庆帝话音刚落,安国公便率先出列,声若洪钟:“陛下!此次北伐,自始至终皆由景王殿下主导,对北狄情势、军力虚实,无人比殿下更为了解。依老臣之见,这和谈一事,理应由景王殿下全权负责,方能确保我朝利益最大化!”

兵部尚书刘魏闻言,眉头微蹙,出列反驳:“安国公所言固然有理,然北漠战事初定,百废待兴,大军安置、防务交接,千头万绪,皆需景王坐镇。景王殿下此刻恐怕难以分身,若仓促返京,恐影响北地安定。还需斟酌。”

安国公冷哼一声,目光锐利地看向刘魏:“北漠只有赵崇大将军坐镇!那依刘尚书之见,何人能替代景王,担此重任?莫非刘尚书心中已有人选?”

刘魏并不直接接招,只是微微躬身:“此等大事,关乎国体,臣岂敢妄断?自当由陛下圣心独裁,兼听众位同僚高见。”他将皮球轻巧地踢了回去。

承庆帝端坐龙椅,目光扫过一直沉默不语的首辅孙大人,开口点名:“孙爱卿,你意下如何?”

孙首辅缓步出列,声音平稳而清晰:“陛下,老臣以为,安国公与刘尚书所言皆有道理。然,和谈非同小可,北狄虽败,其根基犹在,左贤王呼衍灼更非易与之辈,其人狡黠善谋,在狄部中威望甚高。我泱泱大国,虽是礼仪之邦,不欲恃强凌弱,但此番谈判,结果必要达到预期,甚至远超预期,方能震慑宵小,保边境长久安宁。因此,这和谈之人,不仅需熟悉敌情,更需有足够威望、魄力与机变,能压得住场,镇得住那左贤王。若气势稍弱,恐反被对方所乘,致使和谈结果大打折扣。”

承庆帝听得连连点头:“首辅老成谋国,思虑周详。确是如此,既要彰显大国气度,亦不可失了胜国威严。这人选,必须慎之又慎。”

刘魏见承庆帝倾向于此,再次开口:“首辅大人思虑周全,然我大晟乃战胜之国,北狄是来求和,岂有反被其压制的道理?是否过于谨慎了?”

他话音刚落,另一位御史台的官员便出声道:“刘尚书,此言差矣。兵者,诡道也。战场上赢了,不代表谈判桌上也能稳操胜券。北狄部落众多,若此次和谈不能使其伤筋动骨,难保其不会暗中联合西夜等国,休养生息后卷土重来。届时,战火重燃,耗费的又是我大晟的国力与民生!岂能因胜而骄?”

“王御史所言极是。”另一位官员附和道,“北狄广袤,其民风彪悍,若不能借此良机,以谈促和,以和固胜,彻底瓦解其再战之心,后患无穷。景王殿下携大胜之威,又是亲手击败他们的人,由殿下主持和谈,对北狄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威慑,最是合适不过。”

“臣附议!”

“臣也附议!”

眼见多数意见都倾向于由萧景玄负责和谈,刘魏张了张嘴,还想再争,却被承庆帝抬手制止。

“好了。”萧彻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诸卿所言,朕已明了。北狄虽败,根基尚存,西夜亦在一旁虎视眈眈,确不宜再起大规模战端,动摇国本。景王既是破敌之主帅,由他来主持和谈,名正言顺,亦能最大程度确保我朝利益。”

他目光转向拟旨的内侍,朗声道:“传朕旨意:命景王萧景玄,即刻交接北漠军务,动身返京,全权负责与北狄左贤王呼衍灼之和谈事宜!另,着礼部、户部,协同景王,妥善准备一应接待、赏赐、条款议定之事,不得有误!”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应和,声震殿宇。

旨意即出,预示着那位远离京城将近九年的景王殿下,即将携赫赫战功,重返这权力中心的舞台。京中的风云,似乎也因此将变得更加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