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白回到家时,心里还装着韩风的话,还有那个未曾谋面、却想去边疆当兵的韩兵哥哥的身影。晚饭桌上,父亲周振邦(燕京市警备区副司令员)难得没有公务,一家人安静地吃着饭。周振邦五十出头,身材挺拔,面容刚毅,即使穿着便服,也带着军人特有的威严。母亲则在一旁温柔地给女儿夹菜。
“爸,”周晓白扒拉着碗里的饭,装作不经意地开口,“今天碰到韩风了,就是上次帮我找回钱包那个小同学。”
“哦?他啊。”周振邦点点头,他对那个眼神清亮、拾金不昧的少年印象不错,“他怎么了?”
“他家里遇到点事,”周晓白放下筷子,语气带着点同情,“他大姐身体不好,刚办了‘病留城’。但他二哥…可能要去北大荒插队了。”
“上山下乡是国家政策,年轻人去艰苦的地方锻炼锻炼,是好事。”周振邦语气平淡,带着上位者惯有的宏观视角。
“可是北大荒太远太冷了呀!”周晓白忍不住提高了点音量,随即又觉得自己有点失态,放低声音,“而且…而且韩风说他二哥其实特别想去当兵!保家卫国!他说他二哥在红星机械厂当钳工,干活特别卖力,是他们车间最棒的学徒工!身体也好,力气特别大!政治觉悟也高,一心就想着去部队,哪怕分到最艰苦的边疆哨所也愿意!”
她努力回忆着韩风的话,尽量客观地转述着,小脸上带着一种“我只是觉得他很优秀”的认真表情:“韩风还说,他爸是厂里的老劳模,大哥也在外地为祖国建设出力,他们家可都是根正苗红的好工人家庭!就是…就是可惜没什么门路,怕当不上兵,只能去北大荒了…” 她最后这句,声音低了下去,带着点惋惜。
饭桌上安静了几秒。周振邦夹菜的动作顿了顿。他看了一眼女儿。周晓白从小被保护得很好,心思单纯善良,很少主动跟他提这些“人情世故”的事情。她能这么详细地说起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情况,还特意提到对方想去当兵、思想觉悟高、家庭背景清白…这本身就有点不同寻常。
周振邦没有立刻表态,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他二哥叫什么?在哪个厂?”
“叫韩兵!在红星机械厂钳工车间!”周晓白立刻回答,眼睛亮晶晶地看着父亲。
周振邦“嗯”了一声,没再说什么,继续吃饭。但熟悉父亲性格的周晓白知道,父亲这是听进去了!她心里小小地雀跃了一下,也安心地吃起饭来。她觉得自己只是说了一件“事实”,并没有开口求父亲帮忙,所以毫无负担。
几天后,燕京市征兵工作办公室。负责政审和初筛的刘干事拿着一份长长的报名名单,正头疼地筛选着。名额有限,竞争激烈,各方打招呼、递条子的不少。他翻到“韩兵”这一页,上面贴着照片,一个浓眉大眼、一脸憨厚的小伙子。家庭成分:工人(父亲韩建国,红星机械厂老劳模;大哥韩林,外地某厂技术员)。个人表现:红星机械厂钳工车间学徒工,厂先进生产者(奖状复印件附后),身体健康,无不良记录。
条件不错,根正苗红,自身表现也好。刘干事正准备把这份材料放进“重点考虑”的文件夹,桌上的电话响了。他接起来,脸色立刻变得恭敬起来:“首长好!…是!…韩兵?红星机械厂的?…哦哦,是!材料我看到了!…家庭出身好,工人子弟!父亲是老劳模!本人在厂里表现很突出!…身体条件也好!…是!首长放心!这样的好苗子,我们一定重点关注!…优先推荐!保证公平公正!…好的好的!谢谢首长关心!”
电话挂断,刘干事拿起韩兵的报名表,在上面用红笔重重地画了一个圈,旁边标注:“根正苗红,表现突出,优先推荐上报。” 他脸上露出笑容,这样的“好苗子”被上面领导亲自“关心”一下,再正常不过了,完全符合程序,谁也说不出什么。至于“优先推荐”,在同等条件下,自然就排在了前面。
周振邦的一个电话,轻描淡写,却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悄无声息地改变了韩兵命运的流向。他没有承诺任何结果,只是表达了对一个“根正苗红、表现突出、志愿戍边”的工人子弟的“关注”。这“关注”二字,在征兵办刘干事那里,就是最明确的指令。
几天后,红星机械厂武装部通知韩兵:他的征兵报名材料初审通过,准备参加全市统一的体检和政审复查!消息传来,韩家再次陷入一片欢腾!韩兵激动得满脸通红,在屋里走来走去,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兴奋。王秀梅虽然依旧担心,但看到儿子如此高兴,又想到当兵总比去北大荒强,也露出了笑容。韩建国用力拍着儿子的肩膀,连说“好!好小子!给老韩家争光!” 韩风和韩梅也由衷地为二哥高兴。
韩风看着二哥兴奋的样子,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周晓白这条线,用得恰到好处。周振邦的一个“关注”,就为韩兵打开了通往军营的大门。接下来,只要二哥体检政审顺利通过,穿上那身绿军装,指日可待!家庭的第二道难关,也即将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