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60年代,我靠捡漏成了首富 > 第207章 交流会上的暗涌(初露锋芒与遭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7章 交流会上的暗涌(初露锋芒与遭嫉)

市图书馆的小报告厅里,暖气开得很足。长条桌上铺着墨绿色的绒布,十几位年龄各异、气质迥然的人围坐着,气氛看似随意,却透着一种内敛的专业气息。这便是燕京市民间收藏研究学会的春季交流会。韩风跟在李长河身后,低调地坐在靠后的位置,目光谦逊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李长河低声给他介绍着几位主要人物:德高望重的张副会长(张老),博物馆退休的瓷器专家王老,古籍版本大家钱老……

交流开始,气氛轻松。有人拿出新淘换的玉把件请大家掌眼,有人分享修复古籍的心得。轮到李长河,他笑着指了指韩风:“我今天带了个小朋友来学习,韩风。小伙子眼力不错,手上也有点修复的功夫,在街坊里搞了个义务修理点,口碑挺好。”

众人目光投向韩风,有好奇,有审视,也有不以为然的淡漠。韩风连忙起身,微微鞠躬:“各位前辈好,我叫韩风,是来学习的,请多指教。” 态度不卑不亢。

这时,一位穿着考究中山装、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人(李长河小声告知是博物馆的刘研究员)拿出了一件青花山水人物纹莲子罐。器型饱满,画工精细,青花发色浓艳,底款“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刘老师这件康熙青花,器型周正,画片是经典的‘携琴访友’,青花发色沉稳,釉面莹润,开片自然,我看是件大开门的精品啊!” 一位藏家赞叹道。

“是啊,这人物开脸多精神,山石皴法也老道!” 不少人附和。

刘研究员脸上露出一丝矜持的笑意。

然而,坐在韩风旁边的李长河,却几不可察地微微皱了下眉。韩风也凝神看去,“鉴宝之眼”悄然开启,精神力扫过。器型、画工、釉水确实不错,但青花发色过于艳丽,缺乏康熙中期青花特有的那种深沉翠蓝的层次感和沉稳感;底足的胎质虽然细腻,但修足过于圆润,少了点康熙瓷特有的硬朗“泥鳅背”特征;最关键的,那底款的青花款识,笔画的顿挫转折处,有极其细微的、不自然的“涩滞”感,像是刻意模仿而非自然书写!

这不是康熙本朝!这是一件仿得极好、但火候仍差了那么一丝的高仿品!

韩风心中有了判断。他看到李长河欲言又止,又看到坐在主位的张老也若有所思。显然,这两位真正的行家也看出了问题,只是碍于情面,没有立刻点破。

“刘老师这件东西,画工真是没得说,青花也漂亮。”张老缓缓开口,话锋却一转,“不过,我总觉得这青花发色……是不是过于‘跳’了点?康熙中期的‘翠毛蓝’,应该是更沉稳内敛的。”

刘研究员脸色微微一变:“张老,这发色多正啊!照片可能拍不出来,实物在灯光下看,那蓝中带紫的韵味……”

“张老说得有道理。”一个声音平静地响起,不大,却清晰地打断了刘研究员的辩解。众人目光瞬间聚焦——说话的竟然是那个坐在后排、一直很安静的年轻人,韩风!

韩风迎着众人的目光,站起身,语气依旧谦逊,但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晚辈冒昧了。这件莲子罐,画工、釉水确实上乘,器型也规整。但细看青花发色,过于鲜亮,缺乏康熙中期苏麻离青料特有的那种深沉内敛的‘宝石蓝’质感,蓝中带紫的韵味更像是后期刻意调配模仿的效果。另外,底足的修胎过于圆滑,少了康熙瓷特有的硬朗‘泥鳅背’特征。最关键的是……”

他顿了一下,目光落在底款上:“这‘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笔画转折处,尤其是‘康’字下半部、‘年’字的最后一笔,运笔略显滞涩,不够流畅自然,有刻意‘做’旧模仿的痕迹。综合来看,这件东西,晚辈斗胆判断,应该是晚清民国时期仿康熙的精品,价值不菲,但非康熙本朝之物。”

一席话,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直指要害!整个报告厅瞬间安静下来!

刘研究员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金丝眼镜后面的眼神充满了错愕和羞恼。他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自己竟一时找不到有力的说辞!因为韩风指出的几点,正是他自己心底也隐隐存疑的地方!

“好!好眼力!” 张老突然抚掌大笑,打破了沉寂,看向韩风的目光充满了赞赏,“小韩同志指出的这几点,尤其是底款笔画的滞涩感,正是关键!老夫方才也觉有异,只是一时没抓住要害!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王老、钱老等几位真正的行家也纷纷点头,看向韩风的眼神多了几分重视。

李长河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在赞赏的目光之外,韩风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几道不那么友善的视线。刘研究员自不必说,眼神阴沉得能滴出水。还有坐在角落里的一个瘦削中年人(李长河后来告知是做古玩掮客的孙某),看向韩风的目光也带着明显的嫉妒和审视。初露锋芒,固然赢得了前辈的认可,却也无形中得罪了某些心胸狭隘、自视甚高的人。收藏圈的水,从来就不浅。韩风在收获机遇的同时,也提前感受到了圈子里的暗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