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60年代,我靠捡漏成了首富 > 第214章 工作室的“第一单”(口碑初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4章 工作室的“第一单”(口碑初立)

送走大姐,生活还要继续。韩风的“邻里互助 义务修理点”牌子依旧挂在东厢房外,经过一段时间的“义务劳动”,街坊口碑渐起。但真正的考验,来自于第一位带着“正经活计”上门的客户。

来人是附近中学退休的语文老师,姓赵,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气质儒雅。他抱着一个长条形的旧画筒,神情有些忐忑地敲开了韩风的门。

“小韩师傅,打扰了。我是听对门李大妈和老街坊们说,你这儿手艺好,人实在……”赵老师打开画筒,取出一幅卷轴,小心翼翼地展开。

画心是一幅绢本设色的《岁寒三友图》(松竹梅),笔法老到,设色清雅,落款是清代一位不太出名但功力扎实的文人画家。然而,这幅画保存状况极差:绢丝多处脆化断裂,颜色剥落严重,霉斑点点,还有虫蛀的小洞,画面污损不堪,几乎难以辨认。

“唉,这是我祖父留下的,一直收在老箱子里。前些年受潮……就成了这样。”赵老师心疼又无奈,“找过几个人看,都说损毁太严重,没法修了……我听说你连古画都能修好(指关大爷处传出的风声),就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了……你看,还有救吗?”他眼中带着希冀,又怕希望再次落空。

韩风凑近仔细查看,精神力悄然探出。“鉴宝之眼”反馈:绢本老化严重,但核心丝缕尚存;颜料层剥离,但底层固色尚可;霉斑深入肌理,虫蛀点需要织补。难度极大!极其耗时耗力!远非之前修补家具、简单装裱可比。

“赵老师,这画……损毁确实很严重。”韩风实话实说,“修复起来,工序非常繁琐,需要的时间也很长。而且,材料(特制糨糊、补绢、矿物颜料)……”

“材料费我出!时间我等你!”赵老师立刻接口,语气急切,“小韩师傅,钱不是问题!只要有一线希望能救回来,我都愿意试试!这画……对我意义重大啊!”

看着老人殷切的眼神,韩风想到了关大爷的托付,想到了自己修复《秋山萧寺图》的经历,也想到了“义务修理点”积累口碑的初衷。他沉吟片刻,郑重地点了头:“成!赵老师,这活我接了!我不敢保证恢复如初,但一定尽我所能,让它‘活’过来!材料费实报实销,工钱……您看着给点就行,主要是帮您留住这份念想。”

“好!好!太谢谢你了小韩师傅!”赵老师激动得连连道谢,当场付了一部分材料定金。

接下这单,韩风立刻进入了闭关状态。东厢房成了他的战场。清洗去污、揭裱命纸、修补绢丝、全色接笔……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他拿出了修复古画的耐心和技艺,精神力高度集中,小心翼翼地处理着每一处破损。关大爷笔记中的心得、修复《秋山萧寺图》的经验,在此刻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材料费他精打细算,只收了成本价,工时更是耗费了将近二十天,几乎是不计成本。

当最后一处虫蛀点被精心织补好,最后一处剥落的颜色被小心补全,韩风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岁寒三友图》,虽然依旧带着岁月的沧桑痕迹,但画面完整,气韵重现,松之苍劲、竹之清逸、梅之傲骨,跃然绢上!一股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通知赵老师取画的那天,老人看到失而复得的祖传画作,激动得老泪纵横,颤抖着手抚摸着画面,久久说不出话来。最后,他除了付清材料费,还硬塞给韩风一个厚厚的红包(远超工钱),并送来一面写着“妙手回春,匠心独运”的锦旗,高高挂在了“义务修理点”的牌子旁边。

“韩风工作室”的第一单正式修复业务,完美收官!赵老师的锦旗和口口相传的赞誉,如同最好的广告,让韩风的名字和手艺,在街坊邻居乃至周边退休教师、文化人中迅速传开。专业、可靠、收费公道、有情有义的口碑,悄然树立。工作室的根基,在实实在在的手艺和真诚的服务中,扎得更深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