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新潮阁”服装厂的会议室,窗户紧闭着,但仍挡不住外面缝纫车间隐约传来的“嗡嗡”作业声。室内,劣质烟草燃烧产生的蓝色烟雾缭绕不散,混杂着茶水气和人体温度,形成一种略显沉闷的氛围。长方形的会议桌旁,韩梅坐在一侧,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捻着面前笔记本的页角;韩兵则坐在她旁边,身体微微前倾,脸上带着些茫然,又有些跃跃欲试的神情;被韩风特意点名叫来列席的赵小芳,坐在稍远些的位置,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膝盖上,眼神中带着几分紧张,又有些被重视的欣喜,不时偷偷看一眼主位上的韩风。

韩风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将一份连夜整理、手写完成的《“新潮阁”服装厂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初步)》放在了铺着绿色绒布的桌面上,发出了轻微的“啪”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大姐,二哥,小芳姐,”韩风目光扫过三人,开门见山,“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是想郑重地谈一谈咱们服装厂下一步,乃至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和升级计划。”

他首先肯定了现有的成绩:“咱们‘新潮阁’,从最初的家庭作坊起步,能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在燕京的服装市场站稳脚跟,有了稳定的客户和还不错的利润,大姐和二哥,还有厂里的每一位老师傅、工人都功不可没,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 他的话让韩梅紧蹙的眉头稍稍舒展,韩兵也咧开嘴笑了笑。

但紧接着,韩风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凝重而富有力量:“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时代正在发生巨变!街面上的变化,报纸上的讨论,南方的风声,都告诉我们,不能再满足于眼下这点成绩,固步自封只会被淘汰。我想,也必须,对厂子进行一次彻底的、脱胎换骨式的升级改造!”

他首先将手指点在规划纲要的“管理革新”部分:“我最近深入研究了一些国外,主要是日本,先进的工厂管理方法,其中核心的一种叫做‘精益生产’。” 他看到韩梅眼中露出困惑,便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说白了,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找出并且消灭掉生产过程中所有不产生价值的浪费。比如,工人们等待物料送来的时间是不是太长了?半成品在各个工序之间搬来搬去是不是太频繁、太费力?做好的衣服因为一些小毛病返工重做的比例高不高?还有,咱们仓库里积压的面料和成品,占用了多少资金和场地?这些,都是浪费,是吃掉我们利润的黑洞!”

他提出具体方案:“我打算,先在咱们最大的一条衬衫生产流水线上进行试点。重新梳理每一道工序,测算标准作业时间,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质量标准,优化物料配送路径。看看这样做之后,效率能提升多少,次品率能下降多少。”

韩梅闻言,眉头再次紧紧皱起,她管理厂子更多是靠着自己起早贪黑的勤快、对老师傅们的尊重和人情往来维系,这套听起来条条框框、冷冰冰的管理方法让她本能地感到抵触和麻烦:“小风,这…这听起来是挺好,可会不会太复杂、太死板了?厂里的老师傅们都是熟手,习惯了过去那套自由点的干法,猛地给他们上这么多规矩,我怕…怕大家有情绪,反而不好干活了。” 她的担忧很现实,代表了大多数从旧时代走过来的管理者的普遍心态。

韩兵则挠了挠他那头有些蓬乱的短发,他对这些管理概念听得云里雾里,但对技术性的、能动手的事情更感兴趣:“三弟,你说咋干就咋干!需要我干啥,你尽管吩咐!是调整机器还是重新摆弄流水线,我听着!” 他的表态简单直接,充满了对弟弟无条件的信任。

韩风对韩梅的担忧表示理解,但态度坚决:“大姐,你的担心有道理。改革肯定会有阻力,但这一步必须迈出去。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差不多’、‘凭感觉’的管理水平上。试点期间,我会亲自盯着,带着大家一步步熟悉、适应。如果效果确实好,我相信老师傅们会理解的,因为效率高了,大家的收入也可能跟着提高。” 他接着看向韩兵,“二哥,技术升级这块,正需要你挑大梁。”

他的手指移到“技术升级”部分:“设备也要同步进行升级换代。当然,我不是说要立刻花大价钱把厂里所有缝纫机、锁边机都换成国外最先进的,那不现实,成本也受不了。我的想法是,立足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他详细阐述,“比如,给现有的高速平缝机加装简单的自动断线、自动抬压脚装置;给锁边机加装自动计数和提示换梭芯的功能;甚至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简易的模板,辅助进行扣袋、领子等复杂部位的缝制。哪怕每一项小改动只能提升百分之几的效率,减少一点点劳动强度,长期积累下来,也是非常可观的效益!”

这下连对技术感兴趣的韩兵都有些咋舌了,他瞪大了眼睛:“自己动手改机器?这…这能行吗?咱们厂里可没这样的能人啊!万一改坏了…”

“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国外很多小厂也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韩风语气充满自信,他脑海中兑换的【初级自动化纺织设备改良套件(理论)】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具体的改造思路、核心机构原理图和控制逻辑,由我来提供。二哥,你负责从厂里挑选几个手艺好、脑子活、愿意钻研的老师傅和年轻技工,组成一个‘技术革新小组’,咱们就从最简单的项目开始,一起摸索,边干边学!失败了不要紧,总结经验再来。”

最后,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产品与品牌”部分:“第三,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我们不能永远只做那些大同小异、利润微薄的大众款式。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光靠价格战走不远。我建议,立刻成立一个‘产品设计与研发小组’,由大姐你亲自牵头负责,小芳姐,”他目光转向一直安静聆听的赵小芳,“你也正式加入进来,发挥你的细心和对市场的敏感。”

他看着有些愕然的韩梅和脸颊突然飞起红云的赵小芳,解释道:“我们要主动出击,去搜集一些国外,比如香港、日本、欧美最新的服装杂志、流行色卡和款式样本(这部分我会通过林先生的渠道想办法),然后结合咱们国内消费者的身材特点、穿着习惯和逐渐开放的审美趋势,设计开发出一些更时尚、更有特色、质量更精良的款式!我们要打自己的品牌!”

“品牌?” 韩梅和赵小芳几乎异口同声,对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在她们的概念里,衣服就是衣服,分个“上海货”、“广州货”就不错了,“品牌”似乎是个很遥远的东西。

“对,品牌!” 韩风斩钉截铁地肯定,“就是要让顾客认准咱们‘新潮阁’这个牌子!让他们一想到卖衣服,就觉得‘新潮阁’的衣服款式新、质量好、穿出去有面子!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利润空间才能打开,厂子才能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才能真正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赵小芳受到鼓励,鼓起勇气,小声地说出了自己的观察:“我…我觉着,现在街上有些年轻的姑娘,好像不太喜欢穿得那么宽宽大大的了…她们更喜欢那种腰身收一点,显出线条的,或者在领口、袖口加点小花边、小装饰的…还有颜色,也不再是灰蓝绿了…” 她的话虽然朴实,却切中了市场需求变化的要点。

“小芳姐,你说得非常对!这就是宝贵的市场感觉!” 韩风立刻给予高度肯定,赞赏地看着她,“这就是我们设计小组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方向!小芳姐,你以后要多和厂里的年轻女工们交流,听听她们喜欢穿什么样的,逛街时都看到什么新鲜样式;也可以多去百货大楼、供销社转转,观察哪些款式卖得好。这些信息,对我们设计新产品至关重要!”

韩梅看着弟弟条分缕析、侃侃而谈,将厂子的未来蓝图勾勒得如此清晰而宏大,心中既有面对未知挑战的巨大压力,更有一种看着自家弟弟真正成长为顶梁柱的欣慰和自豪,同时也被那份描绘出的美好前景激发出了一丝跃跃欲试的干劲。她知道,弟弟的眼光和魄力,从未出错。“小风,你说的这些…道理姐都懂,也知道是为厂子好。就是…就是觉得这步子一下子迈得太大、太快了,姐这心里,实在是…有点发慌,没底啊。” 她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焦虑。

“大姐,你的担心我完全理解。” 韩风语气缓和下来,充满安抚的意味,“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来。管理试点,前期我来亲自盯流程、做动员;技术改造,二哥负责带队攻坚;产品设计和市场调研,你们先摸索着起步,定期开会讨论。遇到任何问题,我们全家、全厂一起商量,一起解决!我相信,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新潮阁’就一定能抓住这时代的机遇,更上一层楼,成为真正响当当的品牌!”

会议在略显凝重但又孕育着希望的气氛中结束。韩梅拿着那份沉甸甸的规划纲要,带着满满的思考和不小的压力离开了会议室;韩兵则摩拳擦掌,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该找哪几个老师傅组队了;赵小芳因为被委以重任,参与“设计”工作,脸上红晕未消,心里既紧张又兴奋,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不能辜负韩风的信任。服装厂这场关乎未来的变革,就在这个春意渐浓的下午,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