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晓白的一句话,如同点亮了一盏明灯,为韩风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意识到,将这些散落在老旧宅院中的古籍文献妥善保护、整理并让其重见天日,不仅是对文明的负责,也可能是一项极具社会价值和潜在商业前景的事业。

在周晓白的积极建议和资源对接下,韩风迅速行动起来。他在“风华地产”旗下,注册成立了一家新的子公司——“华夏古籍修复与出版公司”。

公司的选址,就在他们最早收购、已经修缮一新的后海大杂院中的几间僻静厢房。这里环境清幽,符合古籍修复需要安静、防尘、控温控湿的要求。

人才是核心。周晓白利用自己在文化部的关系和留学时积累的人脉,亲自出面,请动了两位已经从国家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退休的、德高望重的古籍修复专家出山,担任技术顾问。同时,她在燕京大学、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历史系、中文系发布了招聘信息,招募了五六名对古籍整理充满热情、功底扎实的应届毕业生。

韩风则负责资金和后勤保障。他投入资金,按照专家要求购置了修复台、压书机、纸墙、各种特制的补纸、浆糊等专业设备和材料。将库房里那些抢救回来的古籍、字画,以及后续收购老宅时发现的类似文献,陆续运送到这个小小的“古籍医院”。

工作很快开展起来。老专家们带着年轻的学生,如同外科手术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书页上的污渍和霉斑,用镊子一点点拼凑被虫蛀的残片,选用匹配的纸张进行溜口、补洞,再用传统的手法重新装订。整个过程缓慢、精细,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

周晓白一有空就会过来,她虽然不是修复专家,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外语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协助学生们辨识难解的古字、考证作者生平、梳理内容脉络,还尝试将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摘要翻译成外文,为未来的学术交流和国际传播做准备。

经过初步整理和修复,他们发现这批文献中确实不乏珍品。有几部明代的地方志保存相对完整,记录了当时燕京及周边地区的详细情况;有一些清代文人的稿本和抄本,具有不错的文学和史料价值;甚至还有几幅清代中期的山水画,虽然作者不甚着名,但画功不俗,意境悠远。

韩风与周晓白、老专家们商议后,决定选择其中学术价值较高、品相修复较好的文献,进行影印或排印出版。他们购买了简单的印刷设备,准备先以内部资料或限量版的形式,小范围印制,提供给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同时也作为“风华地产”和“华夏古籍”的文化名片。

“华夏古籍”的成立,仿佛在韩风充满商业气息的产业版图中,注入了一股清冽的文化泉水。它将看似唯利是图的地产收购,与高大上的文化保护事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极大地提升了韩风旗下企业的社会形象和文化格调。这步棋,走得超乎所有人意料,却又显得如此高明和必然。